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创办实达之前,我已经 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从1985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针对企业产权结构、如何经营企业、如何把握市场等问题进行充电,对一些成功企业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最后我发现,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其实是很难学到手的。因为成功者大多具有一些特殊的背景,比如他本人的成长经验、他的性格的形成、学识的积累、特定的环境、独特的绝招和人际关系等等,都是很难学到手的。但研究了一些企业失败的案例后发现,导致企业失败,企业为什么失败往往是有经验可循的。在创业的过程中,减少失败,就比较容易成功。" 我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但一些地区在“取经”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较多,认准适合自己的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的却很少。与那些走马观花、劳民伤财,甚至名为“取经”实为旅游的“取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苏州工业园区认准了新加坡经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借鉴,至今仍在继续。人们不禁要问:什么经验这么好,要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学?这样“取经”值得吗?选择:成功的最佳路径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目标有五个:一是保证投资环境与国际市场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与“报喜不报忧”恰恰相反的“报忧不报喜”现象:企业明明经营状况良好,创下可观的利润,但在向上级部门汇报时,却暗中压低了企业产值和利润的数字,甚至把盈利说成亏损。这一现象在集体、私营、股份制企业中尤为普遍。那么,这些企业缘何不愿“露富”呢?据了解,这除了企业想偷漏税费而虚报数字外,还有几方面重要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厂长、经理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越好,自己的位子就越没有安全感,担心会被主管部门以各种借口调走,失去了“肥差”,也就失去了捞“油水”的机会。因而,宁愿不争先进…  相似文献   

4.
黄鸣 《经理人》2010,(6):58-59
有些人特别怕失败。这种“输不起”的心态,来自“输不起”的文化,有一句经典的话总结了“输不起”怕失败的原因——“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旦不成功,其下场很悲惨。社会嘲笑失败者,而不嘲笑不行动者。文化对失败的不包容,使很多人陷入不作为的状态——由于对失败的恐惧,所以找各种理由来制造不可能,寻找种种借口不行动,来充实“枪打出头鸟”。  相似文献   

5.
一家企业的员工小徐喜欢搞些技术创新,经他革新创造的工艺和器具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功效提高了几十倍,是大家一致公认的“革新迷”。然而,小徐在机床安全防护的创新上却失败了,损失了几千元的材料费。正在他十分苦恼时,总经理召开职工大会,为小徐颁发了“创新奖”5000元。一些职工不理解,说“:这不是在鼓励职工犯错误吗?”总经理明确表态“:不干事,永远不会犯错,干事犯些错误在所难免,创新就会有失败。如果大家都有小徐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企业就有了希望。所以我要为失败者颁奖!”“为失败者颁奖”就是为创新者提供良好的创…  相似文献   

6.
正有个读者对我说,她焦虑得要命,自己兢兢业业工作,三年才升了一级,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我安慰她,职位不代表能力高下,与你成功还是失败更不能直接挂钩。她摆出许多成功者的例子给我:A20岁生日给她妈妈打了二百万;B只做了两年新媒体,一条广告费都上百万了;C用了一年就从合同工干到总监了。跟他们一比,我不是很失败吗?她锲而不舍地追问我。我说,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啊。她回我两个大  相似文献   

7.
潘文富 《经理人》2005,(11):86-86,88
为什么诸多“精英”在创业时以失败告终,文化水平及各方面素质都不高的人却获得了成功?创业者在进行创业之前,有两项工作是必须要做的:一是创业前的各项筹备工作,二是创业前的学习。许多拥有高学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精英”人士创业时以失败而告终.而许多  相似文献   

8.
自信与人生     
没有自信,便没有成功。一个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人,首先是因为他自信。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真的很对,但自信只是成功的一半,它毕竟还不是成功。如若不充分认识这一点,有一天你会连原来的一半也丧失。自信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目标;自卑的人则只有凭借侥幸。自信者的失败是一种人生的悲壮,自卑者的成功则是一种人生的悲哀。前者真是虽辱犹荣,后者则是虽荣犹辱。古往今来,有许多失败者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9.
偶遇一位毛纺厂领导,问及他们厂这些年的情况,他喜滋滋地说:近几年,他们厂的产值利润年年月月上升,职工也因经济收入的增加、福利待遇的改善以及因生产任务足无下岗之虞而心情舒畅。问及原因,回答竟是极简单的几个字:没有了“保护伞”。没有了“保护伞呷见我一幅疑惑的模样,这位先生有哈哈一笑之后向我透露了”秘密”。原来,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该厂虽说一直是家先进单位,但厂内从厂长到普通职工,上上下下却经常愁眉苦脸。按理,先进企业的职工理应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自豪感,但他们却没有。那么何以就高兴不起来…  相似文献   

10.
巴西一家跨国公司(Semco)成功地推行了一种“没有经理人的管理”,以此救活了垂死的企业并且使它繁荣。所谓“没有经理人的管理”其实不是“没有管理”,而是没有我们观念中的“一把手”,不再由一个人说了算。这种做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近日一位有影响的专家作了一次关于企业管理热点的即兴演讲,他讲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讲了CEO,讲了独立董事,但最后强调“一把手”应当如何如何。姑且不对“一把手”应该如何的说法进行评估,光是对“一把手”事实的肯定就是对管理热点的嘲弄。既然有一个“一把手”坐阵,他是叫CEO、叫总裁或者其它什么新鲜名…  相似文献   

11.
“凤凰涅槃”的传说版本有许多。其一说是,凤凰与普通的山鸡一样,没有漂亮的羽毛,也没有永久的生命。它们集香木而自焚,经历了烈火的焚烧洗礼之后,获得了美丽和永生。另一说是凤凰在老了的时候,经历了把自身老的羽毛全部拔光等新的羽毛长出这一漫长痛苦,之后才能光鲜美丽,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2.
没有一个生长在贫穷的农业州、经历了艰难的孩童时代的人,在长大之后能够步入白宫,并再一次赢得大选,除非他具有令人敬畏的勇气。我有幸在克林顿处于最佳状态的时候为他工作,我所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他并不仅仅是强大,他完全有潜力成为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领导者,但他为何没有成功,我们这会儿先不谈。现在,让我来描述一下我所看到的把他提升到伟人边缘的那些品质。达观邱吉尔曾总结说:“成功就是满怀热情地从失败走向失败。”作为一位总统,克林顿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失败。在总统任职早期不断遭到攻击,卫生健康议案的挫败,“白水事件”,共和党…  相似文献   

13.
我是机关的一名老科员。多年来,我对“看法”一词有着很深的了解,也有一种切肤之痛。如果上司对你有了看法。这意味着你在上司的眼中有了十分不好的印象。这样的印象一旦产生,往往不易改变。而你的上司会决定你的命运。一个看法会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人。这并非危言耸听。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4.
中外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科学地、合理地、巧妙地发挥了信息的“魔力”,利用信息的价值,创造出许多“一条信息救活一个企业”的奇迹。但也不乏信息利用不当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1986年,我国拟向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提出合作意向。该公司得知这一信息后没有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错误地认为合作对象非他莫属,所以在双方谈判中该公司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要价昂贵。谈判的中方代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不得不中断会谈,提前回国。这时恰逢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在华访问,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以坦诚的态度表示愿意合作,结果双方很快达…  相似文献   

15.
我的哲学     
其实,我哪有什么自己的哲学! 就算有,也无非只是当我面对一件事,牵涉到“做”与“不做”、“成功”与“失败”的时候,为了向我自己,或者向别人作个交代,通常,我总是急急忙忙、东凑西凑、草草率率、糊里糊涂……借用一些别人的哲学。当然,重要的前提是,这些人,都必须是我真心欣赏的。 例如:当我决定要减肥的时候,需要一种节食的哲学,于是,我  相似文献   

16.
高勇 《经理人》2008,(7):68-68
今年5月21日,科锐国际宣布引入Matrix Partners的首轮400万美元风险投资(VC)之后,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业内一些朋友也不时向我“取经”,问科锐国际是怎样成功拿到那笔VC的。  相似文献   

17.
给自己信心 有一个年轻人,好不容易获得一份销售工作,勤勤恳恳干了大半年,非但毫无起色,反而在几个大项目上接连失败。而他的同事,个个都干出了成绩。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在总经理办公室,他惭愧地说,可能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 老总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说:“就这样走了,以失败者的身份离开?你真的甘心?”年轻人沉默不语。 “安心工作吧,我会给你足够的时间,直到你成功为止。到那时,你再要走我不留你。”  相似文献   

18.
谢祖墀 《经理人》2007,(5):60-60
现实中,随着时间推移,成功企业往往有了一种致命的惯性,越成功的企业惯性越大,也就是由“成功模式”到“行动惯性”的失败规律。  相似文献   

19.
许多大型企业在向全球市场进军中,或感到困惑、或无功而返、或遭遇失败。三菱商事不断变革的经验,能够为这些企业提供启示。三菱商事成功的"秘诀"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11财年(2011年4月~2012年3月)日本上市公司中,  相似文献   

20.
<正> 最近,笔者在一些企业调研时发现,在一些厂长、经理当中,流行着“科技恐惧症”与“科技浮躁症”。 先说“科技恐惧症”。“患者”有的“谈科技色变”,不敢闯,不敢干;有的“叶公好龙”,很想靠科技兴企。就是老怕失败担风险;有的认为科技项目高深莫测,怕“钻进脑袋、卡住脖子”;有的怕“投资周期长,见效慢”、“远水难解近渴”;有的则怕“投入大、亏了老本”,把企业拖入困境;还有的怕“出来产品没市场,成了累赘”把企业压垮!如此等等,总之,是怕字当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