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卫国 《河北学刊》2004,24(1):77-83
美国史学家迈克尔@罗杰斯在<苻坚载记正史的一个案例>中,运用后现代的分析方法,对<晋书>中的<苻坚载记>进行了系统的解构.指出其叙述的并非前秦的真实历史,而是运用了神话、想像与虚构的手法,折射了唐太宗时期的历史与隋炀帝时期的历史;进而否定淝水之战为真实的历史,把它看成是初唐史家们用事实与想像混合而编成的一个虚构的故事.本文在介绍罗杰斯论文方法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质疑与批评,指出其论史方法虽新颖,但其结论却是荒诞不经的.  相似文献   

3.
张振华 《阴山学刊》2001,14(4):71-73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恩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马克思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是第一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第二个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另一种提法.  相似文献   

4.
神话思维对<庄子>文本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内在的影响.它以具象言说事物的方式使<庄子>把哲理完全融入它的寓言系统,<庄子>已不仅是一般说理形象化,而且更是直接用形象说理,寓言本身既是手段又具有本体意义;神话思维不回避矛盾的原逻辑特点使<庄子>意象具有多面性,体现在文本上则是模糊混沌特征;神话思维的隐喻性使庄子把自己的精神生活融入外物,并在超越外物的表述层次上使象征意义具有多义性,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的高度思辨在<庄子>内篇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与<齐物论>论真知的意旨直接相关.那种通过消解不真的认识来论述真知的获得的方法,是一种否定自身的特殊的思辨形式.  相似文献   

6.
法国思想家加缪的"正义"曾引起很多争论,而他在遗作<第一个人>中的忏悔却一直少有人问津.加缪以对"真实"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注成就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历史中有限却不可取代的历史神话,而这一神话的结局却是创作者艺术生命的自戕和良心的忏悔.加缪的"正义"实质上是一个用来实现他自身神话的"脚手架",而他最终不得不向他的母亲忏悔,因为这位不幸的妇人正置身于他的神话所竭力逃避的"真实的黑夜"之中.  相似文献   

7.
谭敏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72-176
《丹尼尔·狄隆达》是一部由神话意象丰富叙述表层的作品.通过借用民间故事及《圣经》中关于蛇的神话典故,乔治·爱略特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与蛇之间建立了互为隐喻的关系.神话原型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提示和铺垫作用.蛇与女性互为隐喻的关系对探幽乔治·爱略特复杂的女性观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青春之歌>、<施洗的河>显示了20世纪50、90年代汉语言文学想象灵魂得救的不同方式.前者置于现代民族国家创建之初,面对建构历史理性神话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从国家意识形态和个人生活政治出发,将灵魂得救之途锁定在社会科学理性上.后者遭遇准后现代社会,形而上学的普适性、普世性被动摇,科学理性在解构化思潮中受到普遍质疑,俗世的神话破灭,人的无根性表现得触目惊心,于是,小说又将灵魂得救之途指向马太福音书.形而上学的上帝和圣经的上帝相继现身,反映了此间知识分子的精神变动和中国的文化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9.
杜磊  朱崇志 《兰州学刊》2004,(5):243-244
<淮南子>中出现了四类"遨游神"的形象,同书中尚有通达道性的遨游之人的形象,通过对照可知,<淮南子>遨游神话具有特殊的深层文化意蕴以神证道,以道导神,将神、道二者统一于解决自由的意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主流范式,是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二元架构,但在周<易>体系成型之前的殷代宗教及殷、周族源神话中,"地-母"不仅因二者在生生繁衍上的同态意义而受到初民社会的崇拜,而且其中还蕴含了一种朴素的一元本体论观念.这一点又与历史文献所传周<易>体系之前的殷代<归藏>之"易"颇多偶合.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神话原型理论从文学批评与心理分析领域走向符号经济的创意策划领域,引发了新的知识重组再造潮流.本文以<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一书为案例,说明从神话故事到原型品牌的符号再造原理及其过程,提出文学人类学的一种应用型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曲考>是一种古代戏曲目录,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刘致中却发表文章说,人们所讲的<曲考>,是<剧说>的初稿本.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刘说之误,认为历史上人们对<曲考>的记载是真实可信,不容否定的.<曲考>不是<剧说>.  相似文献   

14.
<楚辞><山海经>作为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两部先秦典籍,其中的神祗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特点.不论是主宰天地人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至上神,还是具有贤德睿智、地位显赫的人类各族祖先神,或是掌管自然界各种具体事物的功能神,在称谓和司职上都有众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种趋同反映了<楚辞>、<山海经>在文化渊源上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英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乔治·爱略特在女性历史上取得了无人可比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因其观点及创作主题,特别是其女性主义主题,其生前身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这使得爱略特在西方文艺评论界的地位相当令人困惑.本文旨在澄清一些爱略特与许多女性读者之间的误解及其女性主义观在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爱的本质是相爱者由于通过自我牺牲而实现与对方的和合,于是从这种和合接受一个新的自身存在的过程,而使它得以可能的文化基础是精神的自否定、自我反思和理性.一种爱的宗教就使爱绝对化了.而在东亚传统中,一种爱的宗教是难于被理解的.因为在这里,爱尚未成为人性中的直接现实;"仁"的经验也与爱在形式上存在本质的区别.这是由于在传统的自然思维中,精神之自否定、自我反思和理性的严重缺乏;要使这一局面得到改变,就必须克服这种自然思维的专制.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中记述的舜的两个案例都呈现出"不惜损害百姓权益、为亲友牟取私利"的特点,因此理应以腐败相论.杨泽波先生将其判为美德,是以儒家的偏私性亲亲尊尊观念否定了儒家的普泛性仁者爱人观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马氏文通>中以"不"为标志的否定向的"词语假借"现象,用"词语假借"的术语总括"字类假借"的实际外延,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进而讨论了"词语假借"所涵盖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否删改过<诗经>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肯定派与否定派各执一词,但似乎都找不到充足理由使人信服.本文将近年来双方所执的观点分别作了简要的梳理,认为肯定派依托<诗经>文本和先秦典籍,其理由更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20.
"天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充满哲学思辨和生命感的实体性概念.它是既存在于主体创作构思之中,又勃动于作品文本中的精神实体,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天机"的最早提出是在<庄子>中,而真正以"天机"来论艺术创作的是陆机的<文赋>.而后从唐代到明清,"天机"论存在于许多著名的诗画理论著述之中."天机"论所指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创作灵感,而是指创造出最佳、最独特的作品的契机.获得"天机"的主体条件决非刻意的追求,而是自由自得的舒展胸臆.与西方灵感论相比,"天机"论不是仅在主体方面考察其源,而是在主客体的感应触遇中解释"天机"的原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