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承志在开始小说创作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的原则,他的小说世界中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蒙古草原文化、天山文化枢纽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由此确立了个人创作上的风格。但在1983年之前,他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基本的主题,即在描写个人角色的转变中重塑一种价值和经验形式,这多少也折射出了作家本人曾经经历过的人生阶段。  相似文献   

2.
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是亨利·詹姆斯文学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詹姆斯作为一个文化身份与性取向皆较为复杂的作家,其个人体验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呈现一种综合的动态关系:19世纪美国人对欧洲文化的回归式探寻与“朝圣”情结、历来文学领域女性价值及其形象的被忽视,跨欧美文化的生活经历、性倒错的个体心理体验;两个维度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詹姆斯小说国际主题的特质与以女性形象作为小说中心人物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先锋作家,是一个生活在夹缝中的人,骨子里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大丈夫气概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情调,共同造就了一个独特的郁达夫。他的感伤既非斯特恩式感伤,又非传统文化中之感伤,这是一种融入了个人灵魂与社会精髓之感伤,是“小我”与“大我”完美结合的感伤。  相似文献   

4.
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是亨利·詹姆斯文学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詹姆斯作为一个文化身份与性取向皆较为复杂的作家,其个人体验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呈现一种综合的动态关系:19世纪美国人对欧洲文化的回归式探寻与“朝圣”情结、历来文学领域女性价值及其形象的被忽视,跨欧美文化的生活经历、性倒错的个体心理体验;两个维度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詹姆斯小说国际主题的特质与以女性形象作为小说中心人物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5.
迪斯尼版的《花木兰》可谓是以外国人的审美观来诠释中国古代的传说。在主题上,它以“追求个人价值”与“爱”置换了原文化内涵中的核心主题“自我牺牲”与“忠孝”;在人物形象上,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赋予东方传统意义上的花木兰以新的形象和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在思想上既是一个反传统主义者,又是对传统的中庸之道颇为信奉的人。由于他思想深处的个人本位主义及其与此相关的卑怯的灵魂,使得他所理解的“中庸”是一种迷失了价值尺度的中庸之道,他所坚持的“恕”的观念成为不分是非善恶的人生态度,进而使他从一个五四时期的文化先觉者堕落为一个汉奸文人。周作人给后人留下的遗憾说到底是他的文化选择的遗憾,其关键不在于他对儒家的中庸之道信奉,而在于他思想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及其卑怯的灵魂,在于他对中庸思想的价值尺度的放弃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是中国创造社的重要代表,其创作反映了“五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卡夫卡则是西方表现主义文学流派的佼佼者,他以现代人的孤独和异化作为文学的主题。他们都生活在一个黑暗、充满危机的世界,同时又接受了各自所处的独特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他们又都是把创作当作自叙传来写的,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既都有对时代痛苦的感受,又使痛苦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人格差异。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同基质的文化潜在地制约着人格的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描写了“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卡  相似文献   

8.
爱默生文学《圣经》中“自我、诗人和哲理”暗合了《圣经》中耶稣“神、神迹和神谕”三大主题。《圣经》千百年积淀的主题塑造了爱默生的文学和思想,既从无意识的层面给他烙下了《圣经》的印记,又从文化意识层面赋予他文学创作中无穷的灵感。对于常常被诟为缺乏系统性的爱默生思想,可以从《圣经》主题角度概括:“自我、诗人和哲理”是其思想体系中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元结构,是贯穿爱默生文学的“罗格斯”。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末到“文革”前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也是其诗词创作主题、风格急遽变化的一个时期。深沉的命运感和强烈的斗争意志使其行为与思想呈现于既相互矛盾又共同组合的复杂结构之中。这其中既有对个人政治权力的捍卫,也有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他既自负、高傲,也焦虑、狭隘。在抗争与孤愤之中流露出浓重的苍凉感。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方思潮对青年毛泽东价值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西方思潮传入中国,其中进化论、自我实现说、实用主义价值观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最为深刻.进化论使他认识到变才可保国,破旧才能立新;自我实现说使他打破了旧的伦理道德观,建立了强调自我价值的观念;实用主义使其看到现实的重要性,注重实践理论,也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这三大思潮为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并指导了其后来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民国词体革新风潮之中,胡适从语言变革入手,创作出白话词,并进一步演变成白话新诗。陈柱则在词为诗之变体的理论基础上对词进行变体式改造,提出自由词的词学理论和创作主张。胡适和陈柱代表了词体革新的两种不同方式,共同描绘着民国旧体词革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3.
汪文宣作为巴金小说《寒夜》里的主要人物,其个性特征十分突出,其中"老好人"的描述在小说中出现多次。"老好人"是汪文宣内在性格与悲剧性命运的连接点,将其善良与懦弱的性格融于一体,揭示出汪文宣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内因。除性格因素外,仍有许多关键点促成了"老好人"悲剧性的毁灭。探讨汪文宣的"老好人"形象,剖析其悲剧性的源头,揭示出时代背景下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臣。他出使英国成为亘古以来中外关系之大转变,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一个新起点。他提出了和平与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则,并据此积极办理中英交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英关系的改善。使英期间,郭嵩焘对中英文化交流亦尽了他最大努力。因此,郭嵩焘出使在中国近代外交史和中英关系史上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中国政治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做",他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着一场改造现实社会制度的实际斗争;二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一家之"说"———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实的"叛逆"斗争中,毛泽东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人政治意识的价值取向,把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趋古"意识变为一种"前景"意识。随着这个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毛泽东在多方面表现出了对传统政治思想的"叛逆"。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旧刑法规定,一般累犯构成的刑度条件是:前罪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后罪为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文章认为,该规定及我国刑法理论对此的解释存在片面、牵强和不合理之处,建议取消我国刑法对一般累犯前后罪的刑度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17.
人生态度的不同决定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前途。新中国的嫩芽必由旧中国的老根——乡村长出。乡建时期较之“五四”时期梁漱溟的理论具有更浓厚的儒学色彩,但并未改其生命哲学特质,并在多方面影响着乡村建设思想:对生命主体性的认识使其注重农民自觉;有机整体思想使其反对阶级斗争;中庸之道导致其思想的第三条道路特色;相对主义导向政治的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18.
以"立人"为指向,反复再现"看客"影像,展示老中国人间世相和国人生存状态——贯穿于鲁迅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凝成了鲁迅一生挥之不去的"看客"情结。这种情结,与鲁迅青少年时期独异、坎坷、苦楚、悲凉的生命感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痛彻反省以及梁启超、尼采等中外先哲的思想启迪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描写了华人拉尔夫一家移民美国,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同化,最后成为“典型的美国人”的故事。《典型的美国人》的同化模式就像一杯由“烈性”的美国文化和“调味”的中国文化调制而成的马提尼鸡尾酒,散发出独特的味道。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学是现代中国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 ,儒家解释学是这一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晚年的熊十力站在新中国的角度看待儒学 ,台湾学者罗光站在士林哲学的角度看待儒学 ,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站在现代性的角度看待儒学 ,分别提出儒家解释学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