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南泸县宋墓石刻在图像语言中存在着许多"框形结构"的运用.人物、鸟兽或花卉等内容被放置在一个框形结构中,运用在假门石刻、侍仆石刻、乐舞石刻以及仿木结构建筑部件上,通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框"分割空间,形成有序而丰富的视觉层次.  相似文献   

2.
2002年,四川南部地区泸县石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的石刻浮雕画像,这些石刻浮雕画像雕刻内容中,"椅子"造型样式丰富,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为我们提供了南宋椅子造型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2003年四川南部地区泸县境内石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的花鸟兽石刻浮雕画像,其中花卉雕刻内容有:莲花、菊花等;鸟类有:双凤、双孔雀等;兽类有:狮、鹿等(图1).这些石刻浮雕画像表现内容丰富、雕刻精美、艺术风格独特,体现了南宋时期川南泸县独特的人文风貌与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与民族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理念,即重表现和含蓄,以有限表现无限.中国传统的绘画"留白"技法从形式上预留空白发展到思想感情表达上预留空白,诗画同源的传统,使得水墨之间的空白在文字间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独特艺术魅力.结合对唐代诗歌作品的解析,探讨"留白"技法在文学作品鉴赏中传达出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位于四川南部地区泸县的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的墓葬石刻,其中世俗生活题材的石刻在创作上的立意构思至为巧妙,如扑朔迷离的男侍石刻、精巧空灵的侍女石刻等等,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中国历代墓葬艺术中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6.
“留白”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符合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虚与实、张与驰、动与静相结合的审美原则。试想 ,一幅字画 ,如果全部涂满 ,一点空隙不留 ,将观赏者的视觉感知塞得满满的 ,没有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那就不成其为艺术了。那么“留白”就是要达到笔墨虽止而寓意无穷的意境。1 政治课教学中的“留白”将“留白”这一形式引用到政治课教学中 ,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有意识地留出一段空白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思考、练习、回答、辩证等 ,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而且教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中 ,有快有慢、有张有…  相似文献   

7.
留白是指在艺术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它是建立在艺术体悟想象之上的创造性的表达形式,目的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诠释来表现生命的张力、情绪的空间和灵动的韵味,从而达到对传受二者内心的审美观照。留白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朗诵中经常运用,但是目前却缺少对朗诵中留白的具体阐释。因此,文章通过阐释"何为留白、何为朗诵中的留白以及朗诵留白与其他朗诵技巧之间的关系",探究出留白对于朗诵艺术创作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摩崖石刻是传统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文化现象,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旅游信息,是研究旅游的重要实证资料。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反映了当时旅游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反映了明代旅游所呈现的人本主义、旅游者对游览对象的敬畏态度、审美体验层次的多样性等特征。这一角度的研究,对今天的旅游发展和开发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9.
给生命留白     
"留白"是书法和绘画的一种布局艺术,是指在适当的地方留出空白,从而使画面不显得太挤、太紧。正是这留出的空白,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想象、品味、鉴赏的空间,也让作品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比  相似文献   

10.
三峡石刻与三峡审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 ,是三峡审美不可或缺的方面 ,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 ,是三峡自然审美超越与升华的纽带 ,是三峡自然审美的盎然情趣。在三峡审美中 ,每一个用心审美的人都会关注三峡石刻 ,都会从中感受到中国悠久文化的灿烂与珍奇  相似文献   

11.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13.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这一特殊叙述方式与表达形式成功地介入到“底层文学”当中,无疑给“底层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陈应松的努力与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他的《太平狗》很具有说服力,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写作范式。当然,还有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到该题材类型的创作当中,并呈现出了底层“动物叙事”所可能达到的向度。作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维度,“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显示出了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日"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周易》卦象中乾、离、震、艮为日。"日"、"实"同义,乾、坤、艮为实。"实"、"是"同义,"是"象征"帝"与"王命"。  相似文献   

15.
研究《墨经》的学者大都把“效”理解为“说”的一种具体论式或者理解为“说”的原理。本文通过分析前辈学者对“效”的研究成果 ,认为“效”不是对某种具体推论形式的论述 ,也不是对“说”的原理的概括 ,而是一个与《墨经》逻辑研究的方法论直接相关的重要范畴 ,“效”决定了《墨经》逻辑研究的对象、性质和目的 ,在《墨经》逻辑学中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能性述补结构是我们从语义上界定的表示“能够”“可以”意义的述补结构。能性述补结构的形式有很多种:V得V得O V得C V得OC V得CO V不得VO不得V不得O V不C VO不C V不CO(V是述语C是结动词O是宾语)。在本文我们只选择其中既带宾语又带补语的比较复杂的四种形式V得OC V得CO VO不C V不CO进行考察。我们选择《三言》这一近代口语性较强的作品进行考察,可以看出这几种形式在此期的大体面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以比较的方法对各形式的数量、述语的音节情况、述语的性质、结动词出现的次数以及宾语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以及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相似文献   

19.
20.
旅游博客中的"景观"与"观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景观社会理论与凝视理论,从旅游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旅游博客中的"景观"与"观景"现象,即博主使用优美夸张的语言和多样化表现形式进行博文写作和展示,读者观看博文并受其影响的过程.随机选取了20篇旅游博文和其中5篇博文的全部评论,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旅游博客中的信息共享现象及其特征,研究博主与读者信息交流的动力学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传播模型.最后利用研究结果对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