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雨水应该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广泛应用于景观设计实践中。通过从人与景观的关系入手,研究雨水景观环境的营造,并针对雨水景观的特点,从感官效果、景观尺度、社会观念三个层面提出体验式雨水景观的设计重点,试图找到一种更为有效实用的景观设计方法,强化人与城市环境的联系和人们对于环境的责任感,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人本思想基础,分析了人、环境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归纳了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特征,总结了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景观由于所处的自然生态、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选址理念、空间布局方法和景观空间形态。本文运用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结构理论对湘西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层"逐层探源溯流,对苗寨聚落景观设计"表层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集体记忆认同)进行深度挖掘与阐释,指出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的文化特质即是创造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人神共居的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筑了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繁衍的聚落景观文化空间,处处体现着和谐的乡土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4.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设计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5.
景观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人通过行为感受景观.从人的行为入手进行研究,分析人的行为策划对于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景观设计中行为策划的实现方式,试图找到一种更为有效实用的景观设计方法,指导今后的创作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是城市特色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武汉新区的景观设计需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顺应和保护自然环境;二是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保护老城区的整体空阃环境;三是充分展现传统文化资源;四是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五是辩证看待特色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六是体现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植物景观设计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递进的层次论述了人的行为心理和植物景观的关系,提出植物景观设计可提供生活生产资料,应具有领域性,应营造交往的环境,应体现宜人性和应赋予深刻的内涵,为今后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景观设计中所必不可少的最具魅力的景观元素之一。近年来,人们对滨水景观的开发日益重视,对水的了解与应用也日益增多。以成都市青白江区休闲观光园水体景观项目设计为实例,以艺术家感性的角度对水的思考,从水与人的关系、水的性情特征展开描述,对不同环境特征下水的景观语境表现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滨水景观是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应用是目前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取向。要将地域文化融入滨水景观设计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历史遗迹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以及本土化原则,将地域文化融入滨水景观小品设计,可望创造出富含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环境,避免滨水景观设计的雷同。  相似文献   

10.
以公共健康为导向提升社区景观环境质量是未来健康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健康景观相关理论,在解决现有问题基础上探索适合城市健康社区的景观设计方法对营建健康城市具有积极意义。以国内外健康社区景观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秦皇岛皓月天锦健康社区景观项目,综合运用亲生物假说、压力痊愈理论、知觉现象学和传统养生理论,从生态、空间以及社会环境3个方面分析场地环境,以景观设计过程为线索,从设计之“道”、设计之“术”、设计之“技”3个层面提出了健康社区营造设计策略,以期为同类健康社区景观设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助推未来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及精细化设计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河流廊道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和景观资源,其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利用河流廊道将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同时满足市民对景观环境的需求是当今城市河道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海绵城市理论、景观生态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构成了城市河流廊道景观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的设计原则在于使城市河流廊道景观具有多元的功能性、美学的连续性、多样的生物性。基于此,文章从生态保护、人文修复、美学塑造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探讨城市河流廊道景观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景观设计可以美化生活,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人是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对人的心理需求的研究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试从美学的角度探讨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问题,期望以美学思想指导景观设计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乡村景观是提供传统乡村环境与乡村生活展示和体验的载体。乡村景观的设计以乡村风光和乡村活动为出发点,不仅仅从传统乡村生活和美感出发,更要满足体验者在体验过程中各种行为的需求,考虑乡村景观体验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需要是乡村景观设计的基础。乡村景观空间中的各种要素通过结构关系形成整体后才能呈现出区别于城市景观的独特的形式和意义。通过分析乡村景观的设计需求,从体验者和居住者对乡村景观的体验需求、生态需求、审美需求、文化需求出发,以乡村景观空间中的点、线、面形态为中心,以静态和动态空间为切入点,提出塑造乡村旅游景观空间的适宜性形态组织,建构乡村景观的空间特色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已成为城市设计者的重要课题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而且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平衡,文章将就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人工因素的范围和各层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明了进行景观设计时场所和所处环境的关系,创造出自然、和谐、美观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该课题研究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理念,结合美国景观设计与教育,对比研究中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以景观设计系统理论思想为指导,经过分析、归纳、总结,认为景观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景观的物质实体隐喻、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其二,景观也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并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对该环境的印象。该课题寻找当代的设计语言,应对环境景观触及的社会、环境及文化问题,从“当代设计语言”、“生态性”、“人性化”和“人文价值”等角度着重研究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颠覆和离弃传统美学的同时,于语言形式和建构的层面吸取了现代的营养,增加了其丰富性。当代景观的最大转变源于价值观的转变:它一方面改变了单一的中国园林美学的古典范式;另一方面又在当代景观设计吸收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营养的同时,以后现代主义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为表达要义,使当代景观设计教育具有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度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现代化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应因地制宜,着力建设节约型景观。雨水作为城市重要的可利用资源,值得社会的重视。通过对雨水回用景观价值解析,从社会观念、景观功能、场所空间三个层面进行设计研究,以全新的的视角审视城市雨水回用绿色景观的实现方式,试图找到一种更为有效实用的景观设计方法,以指导今后的创作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景观设计与评价在我国道路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阐述道路景观评价的概念、目的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层次分析法在大学校园道路景观设计与评价中的运用,运用专家系统法建立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层次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分析计算,最后结合景观综合指数法,对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环境进行评价,为评价大学校园道路景观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设计结合自然》和《生存的艺术》为背景依据,分析了景观设计在人与环境认知关系中的定位;阐释了景观设计所面临的危机;引出了景观设计在社会定位上的变化。从生态人类学的整体论出发,归纳了景观设计理论创新求变以应对新挑战的生态人类学基础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有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深远:一种是如画美学范式。这种美学范式视域内的景观设计强调突出视觉性美学特点,突出景观优美一面,强调其视觉、静态、单调、固定的形式因素,重视景观的图画性和引人注目的特征,注重景观的表面价值,重视"视觉质量";另一种是生态美学范式。这种美学范式语境中的景观设计不仅重视视觉性特点,也强调注重环境的"生态价值",注重景观设计审美体验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开启了一个全知觉审美的多维度景观设计时代。两种景观设计美学范式都有着及其深层的无意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0.
系统是世界及其万事万物的存在方式。政治作为一种资深的社会文化现象,自然也是一种系统存在,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和各部分要素相互作用、有机合成的整体结构。对于政治的系统结构,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逻辑整合和分类。而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所谓政治的系统结构,是指以人的政治活动为中轴和中介而生成的各种政治要素,主要是政治活动、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组织、政治环境、观念的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贯通所组合而成的有序的、立体的网络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