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道德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它具有鲜明的属人性、主体性,体现着主体自身的尺度。道德价值的内涵十分复杂,既包括手段价值,也包括目的价值。道德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承担着规范、约束、塑造和引导社会、人生之重任,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表征着一个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道德具有实践品格,道德价值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服务"功能,使二者实现和谐和统一;特别是如何成人成己,创造性地提升自我,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具体的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其客观基础,这无疑是正确而深邃的。这对正确认识道德的终极根源、基本问题,对正确认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性历史性地生成,并成为道德发展的主体直接动力。群体利己、个人利他作为"人的依赖"状态下人性的内核导致了"依附型"道德;"物的依赖"时期的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人性状态直接催生了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道德决不是一种完满的道德,人之个性自由发展的道德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祛除深陷"经济人"与"道德人"范式而难以自拔的旧的人性窠臼,构建人性内在的良性张力,使主体真正发展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价值人",才能迎来人类道德理想的曙光。  相似文献   

3.
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当下、追求永恒的精神渴望。以善为目标的道德,所展示的价值追求正是对自我本能的超越;道德之善可以无限逼近,却难以最终到达;道德理念内涵着追求"本质"、"始极"的维度。道德所内蕴的终极关怀特性,所显扬的是道德终极的自成目的性,不仅使道德主体因有了终极价值的前提而理直气壮,也使道德主体因体验到一种超越有限和世俗生活的意义,从而在物质利益的冲突中超越出来。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忠德思想具有"正己"和"尽己"两个主要的维度,要获得"正己"和"尽己"的合理性,需借助"天理"。朱熹的"天理"内容包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道德价值追求。离开"天理",忠德的价值和意义将丧失殆尽。"中庸"是一种道德方法论。在实践中,忠德是一种政治和道德实践智慧。"中庸"方法论贯穿在朱熹的忠德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因此,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天理"和"中庸"就构成了朱熹忠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9(5):270-272
在物质极度丰富、技术高度发达、价值日趋多元的当下,现代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本位,实践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对感知、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价值本位是生命意义准则的观点,对现代人价值本位的转型进行了深入分析,道德生活是人类在先进的价值本位指导下最基本、最体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精神生活,并对如何实现道德生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道德态度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道德心理倾向,它与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具有复杂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参照系统、通过实施社会奖励与惩罚、通过调整自我防御力量来改变道德态度。  相似文献   

7.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由此推定的价值形态即社会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以超验的方式反映"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及其"物质活动"过程、以假定的方式干预和调节社会生活包括人的行为和心态的.这决定了社会道德意识形态必然内含"悖论基因",在其提倡和教化的实践过程中会合乎逻辑地演绎出普遍的道德悖论现象,并相应形成道德悖论直觉和知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道德悖论即所谓"道德失范"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困惑",具有某种"全人类"的性质,它是快速发展的工具理性与传统理性发生激烈冲突的结果.由此建构的"道德模糊性的时代"和"生活在碎片之中"的伦理境遇,要求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构建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纬度.  相似文献   

8.
胡建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5-18,155
道德价值已成为当下中国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相当部分的人甚至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经济进步、道德退化的状况。这迫使我们反思:中国当下究竟处于何种道德境况?道德价值的提升路向何在?从本质上看,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价值形态,其特点表现为外在的社会价值和内在的主体价值之统一。就外在的社会价值而言,社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价值本性和应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善恶观念为基础的"价值"是伦理生活和道德思维的根本存在特质;道德价值以"应当"为基本的表达形式.道德价值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主观性、动态性相统一的特征,既体现人们对道德生活的自觉和规范,又体现人们的道德理想和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传播     
传播、道德这两种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的社会现象 ,作为人类社会的本质存在 ,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传播包含着道德内容 ,并须遵循道德要求 ;道德需要传播 ,始终在传播中运动。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丰富、完善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我们有必要从传播这一丰富的实践层面 ,不断反思传播中的道德价值 ,从总体上建立必要的伦理价值体系 ,使其服从于人类本质的充分实现。同时 ,道德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始终借助于传播而日益丰满 ,日趋发达。人类道德进步 ,社会道德建设 ,个体道德修养都离不开有效的道德传播。  相似文献   

11.
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其重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失范以人们心理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道德价值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重构失范的道德体系,需要理解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并得到确证的.道德生活,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独有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确证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超越的重要方式.理解人的本质,是对失范的道德体系进行重构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讲求与遵行中庸之道,践行与修养中庸之德,始终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以及中国人孜孜以求和勉励为之的伦理价值目标与生活信念.中庸所确立与规范的道德生活是一种效法天地之道而成就人道,并以人道来与天地之道相配相参,进而使人得以无愧地立于天地之间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道德生活.它借助并通过命、性、道、教和庸言庸行来表现与实现,并以尽性知天、体天恤道、率性修道为精神要义.其宗旨是使人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地做人.中庸贯穿于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统领一切价值的精神枢纽与价值基质,使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呈现出一种执中取正、贵中致和、用中守常的中正之道的性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3.
道德悖论是悖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是道德现象世界中一种特殊的矛盾,是一种出现在行为选择的结果、具有善恶绝对对立和对抗性质的自相矛盾。道德悖论是由道德价值实现的特殊性、人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不足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离而造成的。可以从道德选择的角度,通过改造德性主义的道德传统,提高道德选择能力,用"道德智慧"消解道德悖论,以推动伦理学理论更趋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国人已普遍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育人价值。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尊重其历史性,并抱以理性的批判思维去重新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无友不如己者"的传统道德语句所蕴含的价值逻辑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对交友行为的利益结果预期,成为刺激或约束人们交友的主要原因。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平等、尊重、互助,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对"无友不如己者"价值逻辑进行重构,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传统道德箴言的深刻意蕴,以及推陈出新地加以批判地创造性地继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音乐特有的审美价值、思想价值、道德价值对于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积极作用。音乐以文化娱乐等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道德建设。在音乐参与社会道德构建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音乐的优势,并使音乐作品与社会的道德建设目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体。道德形而下的规范是形式和现象,形而上的寓意是内容和本质。如果仅从形而下的层面理解道德,只能认识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及现象;只有以形而下为基础,从形而上理解,才能真正把握道德的内涵、本质与价值。从内涵上说,道德是一种令人欣然向往、追求并能使人产生坚定信念从而为之坚守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既能使人抵御利益的诱惑(欲望)从而自觉地以"善的为人处事方式"调节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间矛盾,又能促使并引导人的生命、人格及精神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生命的存在之本,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准则,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从价值层面讲,道德能为人提供终极价值目标的精神支撑,为人提供令人敬畏的价值信念,为人提供精神寄托之所。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空中,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人的存在会表现出不同的现实形态。以不同的现实形态为基础,人们形成不同的人学理念,从而导致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嬗变。在这种嬗变中的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更加理性、全面地包含了对人类生存和未来命运之价值的关怀,符合历史运动的逻辑规律,是对虚假的整体主义和利己的个体主义的一种扬弃、一种超越,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鲁新安 《学术研究》2007,1(8):47-51
提出道德责任的理念和认同道德责任建设,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产生道德责任的行为,也并不必然会带来社会生活以及个人实践方式朝着责任伦理所预示的方向转化的结果。因为道德责任主体为自己的道德实践行为寻找合理性根据而进行的理性认知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社会公民所面临的现实伦理处境以及在道德实践中的两难选择,进而研究"道德责任能力"的伦理价值、建构驾御各种复杂伦理关系的包含理性认知能力、心理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大能力要素的体系,切实地加强道德责任能力建设,是实现上述转化的必要环节。惟有如此,方能使纯思辨的价值探讨凸显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凤莺 《理论界》2002,(6):59-60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现形式,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最基本的手段。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与这一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生活尽可能地规范化、秩序化。道德失范是相对于道德规范而言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一般地说,道德失范首先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状态中,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  相似文献   

20.
耻感教育:伦理价值与困境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复合体,它有助于个体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有助于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的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道德困境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化和表层化。化解道德困境的关键在于阐明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