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 《学术交流》2013,(1):162-168
主题学源自题材史和民俗故事研究,包括观念意识母题、人物母题、意象话语等,诸多范畴交叉互动纠结一起。主题学划入平行研究,有利于国别主题史、题材史研究,有利于阐发时少受实证的限制。主题学研究必定要牵涉主题的渊源、牵涉到其所引领或赖以支撑的母题意象,对外来母题意象的借用、重铸,属主题学研究的重要构成。从主题学研究史来看,不宜把主题学研究局限在平行研究之内。  相似文献   

2.
王立 《南亚研究》2009,(2):119-128
明清小说中的“一以化多”母题,常作为正邪斗法时英雄的分身术;民间非正统力量否定权威时的嘲弄和抗争;神奇兵器关键时的以毒攻毒法术。该母题来自佛教六种神通中的神变通,多带有“炫技”、“教训”的意味。中古叙事文学中该母题所展示的神通之法,启示了对特异之人形象的关注,宣扬和促进了西来佛教文化的传播。西晋时母题就被中土道教吸收,唐代华严宗的佛教哲学以此拓展了空间观念,该母题还世俗化而生成了“主题人物”。母题与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一中出多”信仰有关,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始思维模式的文学展演。母题在明清小说中,偏重在瞬间的直观场面效应,掺杂了较多佛教斗法描写的影响。母题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戏剧化场面效应,得到后世小说及外域小说的借重。  相似文献   

3.
新武侠:超越传统的复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主题学方法,从儿子长大后复仇、醒悟嫁仇、友情与仇怨、仇家子女间的爱、错认仇人并因误会导致复仇这五个母题模式人手,将新派武侠小说中复仇主题同传统文学中该主题进行了多重比较,认为武侠小说对传统文学中的复仇观念及作品模式进行了诸多重大突破、挑战与创新,具有深刻的人性启迪意义与文化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4.
1“伟大的美国小说不能回避压迫和爱这两个关键问题。美国黑人妇女恰恰卷入这场风暴的漩涡中心。《娇女》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伟大小说。”①的确,当代黑人女作家莫里森重弹着压迫与爱的主旋律,但她采用的艺术方式却令这种传统歌吟成为炫烂博大的奏鸣和恢宏悲壮的祭仪。本文着重探测《娇女》(又译《心爱的人》)最为突出的艺术方式──强化引导母题的力量。所谓“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它一再出现于文学作品里,构成一条线索;或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胳。“引导母题”则是具有…  相似文献   

5.
李琳 《学术交流》2004,(9):143-147
近20年来,古典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日趋活跃,是古典文学研究长期累积、力求新变以及学术多元化的体现.其研究方法可分以下几类1)以特定主题人物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2)以特定情节单元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3)以特定意象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4)以纯粹母题为核心的主题学研究.主题学研究法的特点表现为研究思路的开阔以及研究范畴的扩展.另外研究范畴由叙事文学为主向叙事、抒情兼重的扩展,其标志为一系列有关意象主题史演变研究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霍建波 《社科纵横》2011,(10):92-94,98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历来为文人骚客所反复咏叹,蕴涵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客观的秋景之所以可悲、并能成为审美意象,是有“天人和一”的传统哲学作基础的。而悲情则缘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困境,由此而产生了忧死意识、失意情怀和“在别处”心理等生命感受。正是基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永恒性,悲秋才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统、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王立 《求是学刊》2012,39(3):121-126
讨论古代叙事文学渊源,必然落实到具体的题材、母题和类型.在佛经文学影响下,中国传统小说呈现出了以文言为主、偏重实录和承袭题材类型等特色.其主要类型,大多原非国产或本土故事原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价值观误读加工下,又突出地体现为亲和动物植物、热衷精怪灵异想象、信奉奇闻幻术、认同豪侠精神、褒许女性智慧等.至《聊斋志异》乃融会贯通,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题材类型稳定化、注重传承依傍、人鬼灵怪全方位思维而以普通人的人生为本位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王立 《唐都学刊》2003,19(1):11-16
东亚沿海有关海中大蛇怪兽传说,可以看出不仅是一个佛经母题文本承继性问题,还有着多种因素陆续起作用,如水文气象及仙话的民俗背景介入其中,从而构成了母题由地区向周边扩散的重要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文学虽然彼此相互影响,但各自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学发展中发挥作用,因而中日文学在文学主题、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风格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中国文学主题偏重明志载道,日本文学主题偏重人情况味;中国视文学为经国大业,日本作家常以游戏心态对待文学;中国文学表现出雄浑壮阔的美学追求,日本文学则变现出纤细小巧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但娟娟 《生存》2020,(15):0185-0186
语文是各类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在中国语言应用的环境下,学生的语文水平低,那么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阅读书籍,与人沟通等各方面也往往会遇到挫折,效率低下。本次研究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题式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意在通过主题教学的集中与发散,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各项语文知识,培养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1.
历史、美国梦、犹太性、情爱、死亡等社会文化主题在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创作中反复出现,构成了其作品的整体风貌。但是,这些文化主题在罗斯的前后期作品中有不同的措置。在前期作品中,罗斯将目光集中在自己最熟悉的犹太社区,揭示处在传统和现代矛盾中的美国犹太移民渴望脱离传统桎梏、融入主流社会,而又无法摆脱传统、实现美国梦的痛苦现状以及由之引发的关于性爱、死亡的思索。在后期作品中,虽然也安置了相似的文化要素,但随着罗斯创作思想的发展以及他本人及小说代言人的逐渐衰老,他将历史元素深入渗透到美国梦、死亡、情色、身份追寻等文化母题中,且在生命进入衰老阶段的人生体验中,让各文化主题之间交错搭配,在与历史的呼应中互相定义,在反思当代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时有了更为宽阔的社会舞台。罗斯虽然在同一文化语境中截取了同样的文化素材,并没有简单的自我重复,而是在传统文化主题的老弦上奏出了新曲。  相似文献   

12.
文学母题一方面呈线性发展,一方面又呈弹性发展,线性与弹性的合成便是完整的文学发展过程。每一时期的母题选择,受该时期社会矛盾的制约,而民族审美情趣与域外审美潮流的融汇亦为其变化的重要因素。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学母题的充分表现,必将为另一种文学母题所替代。跳跃性的母题发展,是促使文学适应需要并保持其青春永驻的原动力。母题是亘古久远的,而母题的表现形态却总是万象更新、血肉生气,人们也因此而对任何时代的相同母题表现都充满着接受热情。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有一种否认茅盾在文学史的地位及其巨著《子夜)的倾向。本文不同意这种倾向。要正确评价《子夜》的成就,必须摒弃政治学的批评模式而采用社会学的批评模式。文章认为,《子夜》成功地表现了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永恒母题;《子夜》抒写了现代意识;《子夜》的客观立场保证了它艺术描写的真实性,保证了它在今天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文学的叙事母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语范畴。从母题的角度切入明清叙事文学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解读方式。本文将明清叙事文学的母题大致厘析为“家族”、“审父”、“忠义”、“教化/反教化”、“性爱”等五类,通过对这五种叙事母题的审视和阐述,探究其中所传载的艺术审美蕴涵和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入话、正话及其"本事"中的民间故事类型和母题的研究,辨析了学术界之前对这篇小说"本事"的种种分歧;同时且探讨了古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本事"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家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民间故事的"三迭式"叙事技巧,安排自己的篇章结构。最后,借助对入话"命运"故事类型和正话"运气"故事类型的比较,本文认为,该小说的主题仍然是传统的民间叙事主题,并非以前认为的反映了明代商人阶层的崛起和他们的冒险精神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的“神思”,即写作学术语构思,需要准确地完整地深入认识。而文学创作的构思则是提炼作品主题意蕴及其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创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构思最终而又最大的成果是得出“思”的结晶一主题意蕴;具有多重特性的主题意蕴又有着多重层次。构思的其它成果是表达主题意蕴的手法技巧。构思,必须产生灵感的精华,要用有文学特色的提纲来外化。  相似文献   

17.
陈宁  乔以钢 《学术交流》2002,(1):152-156
五四女性文学的情爱主题的写作既是对个性解放的时代总主题的呼应 ,同时又没有丧失女性性别体验的真实表达。由于五四时期女性表达话语的失构和女性意识的稚嫩 ,这种性别体验还必须裹挟在主流话语当中 ,以一种或边缘或隐形的文本形式浮出历史地表。但是这已经鲜明地勾勒出五四女作家由“觉醒”到“自觉”进程中的女性意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意识发展初期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化与综合国力研究中若干理论和方法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步步深入,当各国把注意力由过去一味偏重军事、政治较量而转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却发现人类正面临一场新的资源、生态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已显然不能照搬历史沿袭的旧有模式,而必须通过其理论与方法的一系列重构,达到逼近现今或未来实现的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9.
李雪 《社科纵横》2006,21(7):116-119
莫言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写作立场定位在民间,从富有多种内涵的民间去寻找自己现代意识的生长点,但表达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和立足于民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并非易事,如作家处理不当,现代意识的表达可能损害民间自身的审美性,而民间立场也可能限制现代意识的表达,从而使二者的融合出现裂痕。莫言在不断地探索二者完美融合之路,他扎根于民间,汲取了民间的精神大气,同时将现代的叙事技巧和现代生命意识熔铸其中,从而丰富了民间叙事,但是当莫言急于表达现代意识或过分强调自己的民间立场,便产生了因忽略民间的审美特征而丧失自由的叙事风格和因忽略民间对主题的选择性而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种种不和谐等弊端,作品的艺术魅力就受到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20.
正浮云游子,叶落归根,乡愁是千百年来各民族文艺创作的一个母题,创作者在离家或归家的路途上体味一派苍凉。在苏联有一位"电影诗人",将乡愁的甘苦品出了三种韵味。这就是继苏联的爱森斯坦之后真正在世界影坛树立崇高声誉,与伯格曼、费里尼一同被尊为西方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在其著作《雕刻时光》中写道:"在我所有的影片里,根的主题一直极为重要,这一主题联系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