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江户时代刊刻的佛教故事集《诸佛感应见好书》中有一则赞颂“观音利益”的故事,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方面套用了我国的唐传奇《离魂记》。《离魂记》在我国有多种版本流传,而《见好书》的作者以及日本禅僧们有关《离魂记》知识的来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禅宗典籍《无门关》在日本的流布,而给日本禅林接受唐传奇《离魂记》助一臂之力的是禅僧的注释书——《无门关抄》。  相似文献   

2.
离魂故事在古中国代小说、戏剧中,屡见不鲜,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隐含着丰富深邃的审美文化意蕴.离魂故事植根于古老的灵魂信仰,产生于对桎梏人性人情的封建婚姻礼法的叛逆,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男性的文化心理;而离魂故事所具有的哀婉、缠绵的浪漫色彩,也是其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在元代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而离魂这一文学主题也因《倩女离魂》而被逐渐重视,其故事题材自九店楚简到郑光祖,经过几千年以来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演绎,呈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而其主题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嬗变。  相似文献   

4.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录鬼薄》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其剧作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主要讲述倩女和王文举的动人爱情故事,是元杂剧史上一朵奇葩。本文试着比较其与《离魂记》在情节方面的不同,如情节提炼、情节改造、离魂情节的处理,来看《倩女离魂》的情节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5.
青年雕塑家熊祖超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创作出一批以"山水之魂"为主题的系列陶瓷雕塑。他将这些作品以组为单位,分别命名为《青绿山水系列》、《假山石系列》、《山水之骨系列》、《太湖石系列》等等。我们从这些命名中,不难读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度迷恋,他试图通过陶瓷的媒介和雕塑的手段,再造自然山水的风骨神韵,进而实现他夺天工之巧、塑山水之魂的雄心。  相似文献   

6.
青年雕塑家熊祖超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创作出一批以“山水之魂”为主题的系列陶瓷雕塑。他将这些作品以组为单位,分别命名为《青绿山水系列》、《假山石系列》、《山水之骨系列》、《太湖石系列》等等。我们从这些命名中,不难读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度迷恋,他试图通过陶瓷的媒介和雕塑的手段,再造自然山水的风骨神韵,进而实现他夺天工之巧、塑山水之魂的雄心。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科学救国到弃医学文,一直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第三本小说集,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先后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而写成。在他创作《故事新编》的漫长岁月里,正经历着世界观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深刻的变化,自然会在作品里有所反映。 鲁迅在创作《故事新编》的第一篇《补天》之前,就已经是一位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战士了。他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是炽热而深沉的,这种爱国主义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赋于新的内容,增添新的光彩。早在一九○三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期,就以激昂的笔调译述了古希腊斯巴达人民宁死不屈、英勇抗击波斯军的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  相似文献   

8.
女娲神话是我国最古老而有丰富内涵的杰出原始神话之一。它诞生后口口相传至夏初方有古本《山海经》简录其故事。越三代而在战国时已流布广泛。《列子.汤问》曾载录其炼石补天故事。屈原《天问》发过“女娲之体,孰制匠之”提问。两汉时《淮南子》、《风俗通》又载录其积灰止水、抟土作人传闻,并有大量壁画石刻帛画刻画其女帝神形象。民间也开始有“雨不霁、祭女娲”活动至宋明而不绝。晋唐宋时也有文籍补其故事。女娲神话表现出之补天思想、女性神圣观念及出于本能冲动的创造精神均有重要哲学与价值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传奇《离魂记》是关于王宙与倩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在元代被杂剧作家郑光祖改编成喜剧《倩女离魂》。两部作品除男女主人公的姓名以及一些具体情节上有所变化之外,大体结构没有变化,都是同一系统的爱情故事。可是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两部作品时就会发现,两个作家在两  相似文献   

10.
历代以来,学术界对宋玉《招魂》所涉之魂主身份、招魂动机等争议颇多。从礼制入手考辨,可以认定《招魂》系宋玉为招楚襄王生魂所作诗篇,其起因则是楚国举行大田之礼,在狩猎仪式中,楚襄王不慎受惊,故而招魂。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传奇与士子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纵览唐人传奇小说时,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凡涉及婚姻关系的作品,男女主人公的姓氏几乎都不出崔、李、郑、王、韦、柳等姓。如《枕中记》中的卢生梦中娶了清河崔氏女;《游仙窟》中的十娘、五嫂分别是崔姓王姓;《离魂记》中倩女是清河张氏女,其恋人为太原王氏子;《李娃传》中男主角是荥阳公之子,《霍小玉传》中的小玉也出自陇西李氏。这至少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崔、李、郑、王、卢、韦、柳等姓,在唐代士子心中占有极高地位;从士子们对这类故事的津津乐道中,可知他们是非常倾慕那些家族的女子并且希望与之联姻的。那么为什么这几家姓氏会在唐士子心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唐谱系学者柳芳在他的《氏族论》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太原王氏、清河博陵崔氏、范阳  相似文献   

12.
女娲氏是中国人的始祖神、创世神,女娲神话是中国的创世神话,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女娲补天的故事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产生持续影响。"补天石"在古代小说中出没幻化,在《豆棚闲话》、《红楼梦》、《五色石》、《新石头记》等书中一再现身,从五色之石到幻形入世,"补天石"经历人化的过程;"补天石"故事在小说中不断发展,反映出时代变化,也反映出人对自身生存对文明认识的发展,更反映出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礼魂》的原型美学特征罗义群《礼魂》是《九歌》中的最末一篇,是祭祀活动全部结束后所唱的送神曲。由于它未祭祀一位具体的神祗,且每一句话都能读懂,所以对于《礼魂》的深入研究,常常被许多学者所忽视。其实《礼魂》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把“礼魂”的文化内涵明确之...  相似文献   

14.
王英 《新天地》2011,(11):50-51
最近重读了原教育部周济部长《爱与责任——师德之魂》的文章,其基本要义是: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强调责任的重大意义,第一次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这个高度,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当代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责任: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15.
徐渭《四声猿》剧中四个故事《玉禅师》、《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均是作者在原有故事基础上的再创作,文章通过理清徐渭《四声猿》四剧之本事流变过程,分析徐渭再创作之动机,揭示其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16.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弇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相似文献   

17.
《诗经·王风·黍离》这一诗篇的诠解,自从汉代以来,齐、鲁、韩、毛四家即已各异其说.《诗序》云:“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采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王应麟《诗考·韩诗·黍离》云:“伯封作也.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于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太平御览》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注引自陈思王、植《令禽恶鸟论》.又《诗考》引刘向《新序》:“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是也.楚元王受诗於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孙,所述盖鲁诗也.”《诗考·齐诗·黍离》亦以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而作  相似文献   

18.
越南汉文小说大多是在中国文学/文化影响之下的本土化创作。笔记类小说《状元甲海传》的主体故事即是在吸收中国传说《白水素女》及《柳毅传》的基础上,糅合了越南本土的传说所进行的本土化创造。《状元甲海传》在越南经过一百多年的流传,到了20世纪初又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甲状元》。《甲状元》的故事主体与《状元甲海传》已有很大不同,其传奇故事已由神仙之"奇"置换为凡人之"奇",中国传奇故事的原型已不见踪影。由《白水素女》及《状元甲海传》的流传变异,反射出18-20世纪初中国文学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及其兴衰。  相似文献   

19.
身体密码都写在脸上 望诊的根据来源于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人体面部和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若脏腑功能活动有变化,必然反映于人体面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 “比如一个人的唇色不好,可判断他的脾胃不好,唇为脾之华,要判断一个人的脾胃好不好,就看他的嘴唇.五官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观察体表和五官形态功能的变化征象,可推断内脏的变化.”黄教授说.  相似文献   

20.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复生故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许多复生故事,有纪昀身边发生的故事、婚恋故事、讽世故事、遇救复生的故事、宣佛故事和道教故事。纪昀以志异搜奇为体,凡不解之谜,一概录之,并进行了考证研究。《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复生故事表现出古代对生死的认识、鬼神观念、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和道教观念,具有多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