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元年、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分别下诏举行博学鸿词与保举经学,选拔经明行修之士。在科举改革和殿试策论中,乾隆帝亦不遗余力地提倡经史实学。其原因在于乾隆帝不仅认为经史之学有助于端士风、正民风,良关世道人心,且认为经术事关治术,通经明史可以致用,此外还可以借此展现自己的稽古右文之治。乾隆朝一系列的抡才举措使得一大批考据学者脱颖而出,此在乾隆十七年、十九年科举中体现最为明显。这些学者或以师友、同年相互砥砺,或督学一方,表彰先贤,奖掖后学,使得乾嘉考据学蔚然成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乾隆朝的文教政策,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认识。以往将乾嘉考据学视作清廷“文字狱”下一种被动消极产物的认识,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乾隆朝是清代最为兴盛的朝代,为巩固统治,乾隆帝强化了各方面的专制举措,在宗教方面,乾隆帝对道教的管理主要涉及道教度牒、宫观的修造、龙虎山张真人与道士娄近垣以及神乐观的改革几个方面。为限制道教势力的发展,他重新制定和实施新的道教度牒和道籍制度,颁发多条道教宫观的修造禁令,对神乐观进行 “去道教化”的改革。同时,他还对龙虎山张真人及道士娄近垣的地位和权力进行贬抑,强化清政府对道教的管控。这些举措与乾隆帝本人对道教的态度有一定关系,并最终影响到上层道教在清代中后期的衰落。  相似文献   

3.
4.
乾隆朝是我国古代赈济灾民政策措施的集大成者.乾隆即位后,用了近5年的时间,完成了对赈济类型的确定这一灾赈的关键问题,在清代首次实现了有例可循和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了将历史继承与适时创新相结合.针对灾后不同时段内灾民的不同窘况和需求,在中国荒政史上第一次确定了抚恤口米、抚恤、急赈、大赈和展赈等多种灾赈名目,使灾赈类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拯灾民于困厄,也为后世灾赈相关事宜提供了有益范式.  相似文献   

5.
李靓 《南都学坛》2020,40(5):49-56
以乾隆朝的《御制诗集》与《御选唐宋诗醇》为主,探讨这一时期钦定选本中对李白及其诗歌的评点,可以发现两书虽同为乾隆与身边文士进行文学交往后形成的,但对于李白的评点却各有不同:《御制诗集》对李白诗作之"奇"与"狂"大加赞赏;《御选唐宋诗醇》则极力推重诗作中的忠君爱国与复归"风""雅",并将此作为其诗歌史地位的评判标准。究其原因,一则由于乾隆自身诗学观的指导,一则由于乾隆朝官方诗学批评观建立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乾隆朝“以工代赈”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工代赈"是清代重要的赈济措施,始于康熙朝,发展于雍正朝,繁荣及完善于乾隆朝。乾隆朝工赈制度规定,官府承担修筑民堤民埝费的一半,佣工者可参加工赈,提高工赈人员的佣金,工赈工程须有一定的规格、范围及规模。主要采取兴修及疏浚水利、修筑城墙及水陆通道、衙署、监狱、仓库、庙宇、学堂及军事工程等措施。工赈的实施增强了灾民自力更生的能力及自救意识,发挥了救灾及增强社会基础设施的双重功效,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绥远城驻防作为清朝八旗驻防中的重要一环,曾对北疆防御和蒙古地区治理起到重要作用。绥远驻防设置之初,只负责巡查绥远城周边牧场及卡伦。乾隆二十一年,创设乌里雅苏台换防制度。此后,换防制度不断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末。本文重点利用军机处满汉文档案,对换防制度的若干具体问题,即换防时间及官兵、换防官兵连留制、经费支出、换防作用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乾隆朝是清代的鼎盛时期,也是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特别是官宦、士人阶层风气变化尤大。表现为(一)穷奢极欲的奢靡之风彻底形成;(二)官宦、士人“幸喜南风”,“狎优蓄童”之习成为时髦;(三)一改往日的清高,重财、重利, 向商人靠拢,想方设法捞取钱财,甚至有的人也经营起工商业来。这一切既体现了清代统治阶级腐朽、没落的一面;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生产力提高,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 展,从而冲击了“重农抑商”观念,预示着社会将要发生重大变革。和珅可以说是当时仕宦阶层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乾隆御制《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文》对大、小金川土司的地面与人口,有地不逾千余里,人不满三万户与地不逾五百里,人不满三万众两种叙述传统,但二者与实际情况都不相符。前者可能是故意夸大,尤其是对两金川土司的人口夸张过甚,后者相对较为接近清朝官方对两金川土司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1711—1799,1736—1795在位)即位以后,热衷朝廷修史活动。究其原因,乃希望由官方垄断历史编纂,再由他扮演历史判官,操纵其中的笔削褒贬①。除编纂史籍外,弘历还要重修前代的史书,使它们能“传信示公”,为当时多民族共存的政治环境服务(详第四节)。就前代的史书来说,弘历最关注的是《辽史》《金史》和《元史》,三史的重修工作,历时十余年才完成。弘历即位初年,便已指摘辽、金、元三史“不及前代,而《元史》成于仓粹,舛谬尤多”②。不过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三月,朝廷刻成二十一史,弘历才对三史作…  相似文献   

11.
乾隆朝新疆竹枝词创作因为时代的特征与地域的影响,主体情感格调高昂、民俗内容丰富全面、创作风格繁富,手法多样,民歌风味较浓。《塞上竹枝词》想象奇丽,民歌风味浓厚,最善于描述物象。《伊犁纪事》清新明快,构思精心。《西陬牧唱词》气势宏大,古雅流丽,善于将少数民族语词运用于诗歌,使诗歌在古雅之中洋溢着西域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2.
从乾隆朝处分中透视皇权的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是封建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形态 ,它通过君主集权驾驭着庞大的官僚体系 ,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官僚制度 ,君臣之间以相对稳定的权力占有及权力制衡关系共同操纵与控制着封建政治的运行。但是政治运行必须在既定的规则下方能得以实现 ,换言之 ,就君主而言 ,他在实施专制政治的时候 ,必须要保证其个人的意志要与普遍原则的体系共存 ;就官僚而言 ,他们是被置于成文法规的制约下从事政治活动的。因而 ,由政治体制、政治制度等构建的政治机制 ,是政治运行的重要保障 ,它将政治运行置于有序的规则程序中 ,而支持这种有序运行的内在因素 ,是渗透于国家法规、制度以及统治者思想中的政治文化。每一时代都有支配政治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思想历来被视为封建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涵 ,特别是儒家文化 ,当它在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解释下被赋予了官方文化的政治地位之后 ,它便完全成为封建政治的灵魂 ,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运行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 ,在这一意义上 ,政治运行的过程也即文化的运行与传承过程。在政治运行中 ,作为掌握政治命运的权力人物即君主与官僚 ,他们既是政治活动的主体 ,也是文化的载体 ,他们的任何政治行为都是一个政治运行的过  相似文献   

13.
<正> 乾隆五年末至六年初,清廷在湘南城步、绥宁二县设堡卒屯田.是为继黔东南苗族地区设军民屯田后,又一次安屯活动,并移宝庆府同知于城步,为理瑶同知,将二县各族人民纳入新的统治体系中.起初,设堡安屯范围包括广西义宁部分地区,后因推行不  相似文献   

14.
15.
乾隆朝官员贪污现象严重,乾隆惩治贪污的决心和举措也大而多。但即使是像浙江平阳知县黄梅的一桩勒派入己案这样并不复杂的案件,也经历了颇为曲折的历程。户部尚书曹文埴与浙江学政窦光鼐在查办此案中发生意见分歧,彼此争相利用民意作为政治资源,塑造出民意的不同版本,真实的民意表达又不能顺畅上达,导致该案的审理屡经变易。案件虽然最后得到审结,但漫长的过程本身却提供了贪污得以存在的土壤,乾隆朝贪污惩治机制所发挥的效果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清雍正二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政府立即加强了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和管辖.至清朝中期乾隆朝期间,清政府在继续实行雍正朝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全国及青海地区的形势,对青海藏区社会实施了具有弹性的政策.文章依据相关史料,探讨了乾隆朝对青海藏区社会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7.
乾隆四十七年,因黄河水患,乾隆皇帝派遣侍卫阿弥达至青海祭祀河神,并确定新河源。乾隆朝所定河源是乾隆朝君臣重新建构的结果,这一过程包括探源前后从主祭河神到强调探源的转变、《黄河源图》的重绘及文本书写的修改等问题。从科学意义来说,乾隆朝确定的新河源有违科学事实。但乾隆君臣重构河源的实践活动是乾隆时期系统文化工程的一部分,最终将黄河源头西溯至回部,并利用文字和地图的形式向清人宣传这一成果,具有宣扬大一统及增强国家认同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乾隆朝是清代进行最多科举改革的时期。为了扭转士子功利的求学考试心态与应对科场日益严峻的舞弊积习,在国力强盛与社会安定、王朝存续时段长、执政者强烈的革新意志与果敢坚毅的个性品质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以皇帝为代表的决策者对乡试中额、会试时间、乡会试题型、考试内容等进行规模不一、程度不同、较成体系的改革,使乡会试三场考试之制最终定型,一直沿用至清末,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来看,乾隆朝多数改革举措成效显著,减轻了士子考试压力,增加了考试的客观性、可比性与公平性,促进了清诗的繁荣发展;但改制亦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增加了士子学习与备考的负担,减少了考试的特色性、专业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乾隆中叶,遣犯始发新疆,发遣人犯数量众多且身份复杂.至乾隆末年,发遣新疆条例经多次增删,基本定型.本文重点依据满文档案,对乾隆朝新疆旗人遣犯的"年满安置"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进而探讨旗民身份差异以及旗人内部身份差异在"年满安置"问题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复原清乾隆明黄色朝袍过程进行记录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史料记录、实物图片、复原过程三个方面,对于清乾隆明黄色朝袍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解析了朝袍形制、朝袍色彩及朝袍中龙纹相对应的工艺。其中详细分析了缂丝工艺中的本缂丝、绒缂丝、雕镂缂丝三种缂丝类型以及刺绣工艺中的平金绣、抢鳞绣、叠鳞绣、套鳞绣四种特殊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