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短篇电视剧凝聚了我国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从中国电视剧初创、恢复到发展、繁荣各个时期的辛勤探索和艺术实践。它是我国电视剧起步时的样式,从表现“凡人小事”到讴歌改革开放,有过独领荧屏风骚的骄傲和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迅速崛起的电视连续剧充谥屏幕时,它又以自己不懈的坚持促使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从电视剧的本质特征上冷静地辨析,在纪实性和风格化两个向度上确立自身的优势,呼唤它的艺术精灵  相似文献   

2.
《红高粱》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再到电视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典化。在两次传播的经典化中,由于叙事媒介的不同,其叙事话语、审美视角、审美方式等均发生了嬗变,呈现出差异化的审美特征。在从小说到影视的文本转换之间,"红高粱"这个"元故事"在不断的改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改编事实上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艺术重构。  相似文献   

3.
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成为当下影视界一道热闹的文化风景。电视剧《金锁记》的反封建主题,解构了小说“金钱对于人性的腐蚀”这一苍凉而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同时主题置换消解了原作强烈的性别意识;改编者对“负心男人情结”的再阐释,又传达了一种与小说文本不同的典型的男性意识。电视剧《金锁记》与小说《金锁记》尽管是二种衍生与母体之间的关系,但表达着不同的主题意蕴,证明了存在是一种事实,阐释是另一种现实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4.
论李渔小说创作的新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九章 《学术探索》2011,(1):137-140
李渔小说以其“无声戏”理论为指导,创作出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小说作品,在清初小说作家中独领风骚。李渔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从改编到独创、从实录到虚构、从道德说教到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的飞跃。因此,李渔小说显示出不同于前人的独特风貌,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应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5.
卢茂柏  于清涌 《理论界》2007,(6):227-228
由于中国与韩国有相似的文化渊源,在传统习俗、收视习惯等方面均有相近的基础,所以本文旨在从韩国电视剧与国产电视剧比较的角度,探讨国产电视剧如何借鉴韩剧的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开掘国产电视剧的内涵,提升国产电视剧的品住。  相似文献   

6.
自从电视剧《新星》播出之后,李向南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名噪一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产物,他由电视剧《新星》造成了社会“轰动效应”。李向南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到了小说《京都》中却受到了社会的“冷落”,乃至有人骂他为“伪君子”等等,这无疑又反映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8.
“新体验小说”的审美特征●熊元义“新体验小说”从提出到实践已经一年多了,如果人们不是局限在“新体验小说”的理论构想上,而是从“新体验小说”的创作实践出发,就会发现“新体验小说”的创作表现出了我们所需要的文学的一些新的审美特征。一“新体验小说”不仅是文...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作为媒介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最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剧的密集传播与受众的深度互动,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受众群体:“电视剧迷”。本文从媒介的隐性功能出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电视剧迷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王姣 《重庆社会科学》2011,(11):104-110
从建国初期到新世纪十年,从最早的电影《我这一辈子》到热播的电视剧《茶馆》,老舍作品深受影视界人士的青睐而被改编成了诸多电影、电视剧。这种经久不衰、"前仆后继"的改编成就了"影像老舍"现象,对当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