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对海洋大国的追求具有深厚的历史基因,有强大的海洋思维的支撑。建设“海洋国家”的思想倾向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福泽谕吉作为启蒙思想家,在近代日本的海洋国家建设,尤其是宣扬海权思想方面,起到了舆论导向的作用。吉田茂作为二战后日本“最具有海洋意识”的首相,以海洋思维规划国家发展路线。福泽谕吉和吉田茂活跃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思想却实现了穿越时空的交汇。二人倡导的海洋国家在目标上趋同,但思想内涵有相异之处。福泽谕吉描绘的海洋国家愿景以“军事和经济”为核心内容;吉田茂描绘的海洋国家愿景以“经济和政治外交”为核心内容,并在战后引领日本确立了“经济主导的海洋国家”身份。  相似文献   

2.
吉田茂作为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对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体制的确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旧金山媾和会议时,吉田茂以"吉田书简"的形式选择了"台湾政权"作为媾和主体,这确立了战后初期日本对台政策的基本框架,而在此后签订的《日台条约》进一步确立了日本对台的政策体系。日本对"台湾政权"的媾和被认为是吉田茂推行等距离外交的一种策略,实行的是一种限定承认与有限媾和,是推行"一中一台"的外交策略,同时也为同大陆改善关系留出了余地。  相似文献   

3.
对于吉田茂,以前只知道他是日本战后的首相,对于吉田主义,以前只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而对吉田茂其人,对吉田主义之内容,却不甚了了。日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得以拜读了郑毅教授的《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一书,开始对吉田茂和吉田主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初看吉田茂,无论是从政治还是民族主义立场,都起码是一个可憎的人物:他反苏反华反共,追随美国,  相似文献   

4.
吉田茂作为战后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其对华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战前长期任职中国北方各省,1928年撰写《对满政策私见》一文,对华政策中的帝国意识正式确立。吉田茂战前对华政策中帝国意识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经历中渐次形成的,探究对华政策观中的帝国意识,可以对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思想有更为深入的分析了解。  相似文献   

5.
吉田茂的皇国史观包含着皇室中心论、天皇无罪论、否定对美战争论、神道观等内容.吉田茂的这种历史观不是战前日本皇国史观的简单承继,而是有新的发展,如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中心论和新时代的国家神道观.战后50年代吉田茂的皇国史观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历史观,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6.
吉田茂的皇国史观包含着皇室中心论、天皇无罪论、否定对美战争论、神道观等内容.吉田茂的这种历史观不是战前日本皇国史观的简单承继,而是有新的发展,如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中心论和新时代的国家神道观.战后50年代吉田茂的皇国史观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历史观,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吉田茂“富国轻兵”论探析章前明吉田茂是当代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战后曾先后五次组阁,担任首相兼外相,是公认的战后日本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在他执政的七年时间里,他提出的“富国轻兵”思想及其制定和推行的发展路线,对其后日本的内外政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8.
吉田茂,生于动荡无常的明治前期(1878年),死于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前夜(1967年)。其一生,前一半为外交家生涯,曾随西园寺公望出席巴黎和会,还先后历任日本驻伦敦、罗马、天津和奉天等地的外交官、总领事、大使,并以外务省外务次官的身分,参与策划田中义一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考辨二战后日本的媾和对策研究,揭示战后日本对美关系基本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在1947年秋以前,日本的媾和对策研究是以经济重建、安全保障问题为中心的,提出了建设和平的外向型工业国、拥有防御性军备、由远东委员会成员国建立地区性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想。此后,则完全转向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芦田均首次将日本安全保障与美苏关系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吉田茂主动选择了在政治军事上依附美国的道路。日本媾和对策研究的如斯走向,其国际条件是美国推行东亚遏制战略,转变对日占领政策;其国内条件是社会党的“全面媾和”论与吉田路线相反相承,无力引导国民做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1954年 ,日本渔船福龙丸第五的船员在比基尼海域遭受美国氢弹试验放射性物质的伤害 ,并导致一名船员死亡。日美两国围绕船只处理、受害者治疗、赔偿等问题进行交涉 ,引发了战后以来日美关系的第一次危机 ,日本国民掀起了反美、反吉田茂政权的风潮。美国政府重新审查对日政策 ,制定了NSC5516/1文件 ,确认了吉田茂提出的渐增军备的方针 ,该文件成为此后美国对日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1.
郑毅教授新著《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2011年3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近年来关于吉田茂研究的第二部专著。抓住一个专题长期跟踪、锲而不舍,踏实地深化研究的精度,在今日学界并不多见。作者这样坚持的理由在于:人们一般都以"吉田书简"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外交实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此政策至今仍有余焰炙人,由此而对吉田本人一般采取批  相似文献   

12.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虽对日本国名多有考察,然其说不一。实际上,日本国名是自日本国家起源以来不同历史阶段上不同国名之总称;就它的演变历程言,“山岛”是其原始雏形,“邪马台”为最早之日本国名,继而先后更替为“倭”、“大和”、“日本”,此即日本国名演变的历史阶段性;自“山岛”以降,历来的日本国名均可读作ゃまと(YAMATO),就连“日本”亦不例外,此即日本国名读音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欧美发达国家和拉美各国民粹主义盛行,日本作为主要发达国家之一亦不能幸免。但由于日本本身的历史和现实特性,其民粹主义表现形式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不同。日本思想文化上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以及当代日本政治上施行的议会制民主主义、经济上推行的新自由主义,都是日本民粹主义得以产生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当代日本民粹主义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既有政党政治与民粹主义型政治家的并存;二是地方政治中民粹主义政党的出现;三是产生“令和现象”,即左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登场;四是所谓“中间层”的弱化及“失去的一代”的生态成为民粹主义的民意支持基础。而当代日本民粹主义流行的结果在于较大程度地改变了日本政党政治的态势,可能会对中日关系造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奉天在满铁公司成立以后发展成为日本殖民东北期间的重地之一。奉天在满铁丁字形网络中所处的中心点位置以及奉天作为中国东北地区政治中心所具有的社会地位,都成为日本要把奉天打造成“日本天下”的缘由。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领导下的“奉天日本居留民会”,携同负责满铁奉天附属地事务的满铁公司,尽其所能改造着由奉天日本租界及满铁奉天站附属地所构成的“日本人城市”,让居住在那里的日本人可以同在日本国内一般,过日式生活,接受日式教育。如此,作为南满铁道网络中央枢纽的奉天,经上述殖民性改造,与旅大遥相呼应,在日本发动对东北,尤其“南满”地区更加深入的殖民活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27年,芥川龙之介之自戕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文坛。作为新生代作家,横光利一继承芥川遗志远赴上海,以探索超越唯有“发狂或死亡”的狭隘文学,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日本文学,长篇小说《上海》正是横光苦心探求的结晶。芥川、横光分别作为拉上日本近代文学帷幕与揭开现代文学序幕者,二者的文学接合点“上海”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通过论述上海的这段历史,寻求深入思考文学文化问题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1950年9月底至次年1月,日本外务省在吉田茂首相的指导下,为即将举行的第一次日美谈判,相继拟定了,其中尤其注重对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设计.强调美军驻扎日本需置于联合国决议下,是基于美军出兵朝鲜的模式,解决自片山内阁以来长久困扰日本政府的难题--美军驻扎日本的大义名分,并没有主张由联合国本身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更没有主张全面媾和.继承的原则,增加了不妨碍适用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条款,为日美两国间订立安全保障协定赋予法律依据.提出的日、朝两国非武装与远东地区限制军备方案只是作为与美国谈判的策略,不具现实性.以日本坚定地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谋求建立平等的日美两国集体安全保障体制,强调日本的安全保障与美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已经抛弃了联合国的前提性规定,显示了吉田内阁所设计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具有浓厚的冷战色彩与依附色彩.  相似文献   

18.
正不久前,笔者看到了北华大学郑毅教授的新作《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在书末处有这样一段表述与引文:"吉田茂在时任首相期间和退出政坛以后,仍习惯性地、频繁地使用‘支那’一词来称谓中国,以表露其帝国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以本国的历法或传统的习俗,作为新年开始的依据,所以世界各国过年的时间也就各不相同了。几乎在公历的每个月中,世界上都有人在欢庆他们自己的新年。 日本、越南等国,至今还有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新年开始的,一般在公历2月份。日本人称这一传统新年为“年越”。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家”文化孕育于本土,在其形成过程中,佛教、儒学逐渐融入日本的“家”中,共同成为“家”文化内容。她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部分。日本民族的“集团主义”、“等级服从意识”、“纵式人际关系”等特殊国民性均可以在“家”文化中寻找到源头。它作为日本国民性的基因,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以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家”文化也正在走向衰落,日本的传统国民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