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玛(或称达磨、朗达玛)是统一的吐蕃王国的最后一个赞普,其在位时间仅短短四年,后代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多与他在位时推行的“灭佛”政策有关。关于达玛禁佛一事,本文认为有两点问题有必要进行讨论:首先,达玛时期推行的是“禁佛”政策,而非大部分藏汉史籍中所载的“灭佛”政策;其次,对于达玛禁佛的评价应该尽量摒除佛教典籍中带有宗教情感的偏见对我们的影响,从当时吐蕃王国的历史背景及禁佛政策造成的历史影响给予达玛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七至十世纪初,当东部汉地正处于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唐王朝的时侯,而祖国的西部,由藏族人民建立的吐蕃王朝也崛起于青藏高原,在藏族历史上写下了最为荣耀的一章:藏族人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这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唐王朝与吐蕃王朝的全部历史,也许我们会发现,在唐朝与吐蕃的宏伟历史画卷上,有着相似的一幅:这就是吐蕃的朗达玛赞普灭佛事件与唐朝武宗皇帝的灭佛事件。比较这两次有名的灭佛事件,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对我们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西藏,是在七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代。其后,经赤松德赞、赤祖德赞两代赞普的大力支持,创造传布条件,制订发展措施,但由于阻力很大,两百年间并未站稳脚跟。九世纪中叶,西藏的原始宗教本教反佛,本教徒杀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进行“灭佛”运动,以后朗达玛又见杀于佛教徒,吐蕃王朝随之崩溃,佛教也受这一挫折衰落了大约一百年。  相似文献   

4.
试评达玛的禁佛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玛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他在位时进行了西藏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禁佛运动。文章主要论述达玛禁佛运动的历史背景及禁佛运动的具体内容,并尝试对达玛的禁佛运动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5.
残佛     
<正>去泾河里捡玩石,原本是懒散行为,却捡着了一尊佛,一下子庄严得不得了。那时看天,天上是有一朵祥云,方圆数里唯有的那棵树上,安静地歇栖着一只鹰,然后起飞,不知去处。佛是灰颜色的沙质石头所刻,底座两层,中间镂空,上有莲花台。雕刻的精致依稀可见,只是已经没了棱角。这是佛要痛哭的,但佛不痛哭,佛没有了头,也没有了腹,莲台仅存盘起来的一只左脚和一只搭在脚上的右手。那一刻,陈旧的机器在轰隆隆价响,石料场上的传送带将石头传送到粉碎机前,突然这佛石就出现了。佛石并不是金光四射,它被泥沙襄着,模样丑陋,这如同任何伟人独身于闹市里立即就被淹没一样,但这一块石头样子毕竟特别,忍不住抢救下来,佛就如此这般地降临了。  相似文献   

6.
杨文炯 《西藏研究》2000,(1):94-102
公元9世纪中叶,唐、蕃两大王朝都已笼罩在王朝垂危的暮色氤氲之中。843年前后,几乎同时在两大政权斜阳晚映的政治舞台上各自上演了一场同一主题的历史剧──达玛灭佛与武宗灭佛(又称会昌灭法),“导演’分别是吐蕃王朝的达玛赞普和唐王朝的武宗皇帝。这两场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在发生的时间、内容及其结果和历史影响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还是适时历史等量的合力决定的两场必然性的“劫数”呢?掩卷深思,确有许多值得比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对于我们认识宗教之社会功能的值域提供了一个反观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7.
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雍和宫藏有一批特点鲜明的文物,清乾隆360佛版擦擦铜范和泥擦佛就是其中一支.学界对清乾隆360佛铜范、泥擦佛的研究始于钢和泰的著作,上世纪他曾在当时的北平买到过一批铜范和泥擦佛.近年罗文华老师结合故宫咸若馆收藏的大量360佛泥擦,探讨了这套乾隆360佛的起源、几次钦定修订,及参照360佛成书的《诸佛菩...  相似文献   

8.
五方佛及其图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清凡 《西藏研究》2007,18(2):31-36
五佛思想是密教金刚乘的根本宇宙观,五方佛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标志佛教神系的完备和系统化。然而五佛体系的完善定型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图像的变化也反映出密教哲学思想的发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五佛的演变进行简单梳理,并对五佛组合、五佛形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进行分析,指出五佛图像变化与密教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达磨灭佛对佛教在藏区传播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841年发生的达磨灭佛事件,使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受到严重打击,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灭佛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灭佛后佛教在吐蕃的传播是停止、中断还是仍有相当部分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倘若是后者,那么其延续又是以什么方式或在什么范围内进行?另外,灭佛对佛教在藏地的发展趋势产生了何种影响和改变? 而一些藏文史籍曾有这样的说法,即把从达磨灭佛后到公元910年的近70年时间称为西藏佛教史上的“黑暗期”,认为这期间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完全中断。如《汉藏史集》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的教义教理中具有普世思想和慈悲心、良好道德的和谐思想内容,挖掘和利用这些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藏传佛教是我国的重要宗教派别,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具有独特的思维和理念,并且能够将佛教的教义教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藏传佛教当中,本初佛是重要的崇拜对象,也是信仰的核心部分.在本初佛当中,金刚总持、法身普贤、金刚萨陲是三位重要的佛像,无论是从时间上来讲,还是从本初佛的演化上来分析,金刚总持、法神普贤、金刚萨陲都对藏传佛教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因此,加深对藏传佛教本初佛的研究,有利于日后弘扬藏传佛教的佛法,促进当地的宗教信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藏医学是“佛化”的民族医学,中医学是藏医学的“合理内核”,与道医(中医)同源,这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了藏医学是兼容并包佛道思想的理论体系。文章用比较文献学的方法,以“树喻”为例,论述了藏医和道教关于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的基本思想的一致性;以“德”、“性”养生为例,论述了藏医中包含着只能从道教角度而不能从中医角度解释的道教养生内涵。提示:研究藏医学,有必要站在佛道兼容的高度。如此,不仅对藏医学本身的研究有益处,对宗教学研究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雷玉华  王剑平 《西藏研究》2004,(4):F003-F003
广元千佛崖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北十里的嘉陵江东岸,唐代称作柏堂寺,五代、两宋时期一直沿用,元代始改称"千佛崖"。这里也是金牛道上著名栈阁--石柜阁之所在,山势南北绵延,抗战期间所修川陕公路依崖而过,破坏了崖壁下半的造像。现在整个造像区分布在南至石柜阁,北自窟区界墙长388米的山崖内,山顶高84米,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崖壁上层迭分布着密如蜂巢的大小龛窟,最密集的区域内有13层之多。现存龛窟848个,造  相似文献   

13.
阿閦佛(梵Akshobhya,藏mi-bskyod-pa或mi-vkhrugs-pa)以密教五方佛之东方佛而闻名,但也是大乘佛教早期出现的诸佛之一;阿閦佛国东方净土也称阿毗罗提净土(“妙喜净土”),是大乘佛教净土思想中的一部分.阿閦佛东方净土图像目前仅在藏传佛教遗存中得以准确辨识,本文在相关壁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图像特征、相关经典,并对其在藏区流传的背景及往生信仰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旃檀佛据传为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佛像.此尊旃檀佛从其造像面部特征、发髻、肉髻及衣纹、装饰来看,兼具犍陀罗造像的风格和初唐造像特征,同时也具有初唐造像的写实性和过渡性特点,很可能是汉藏政治、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法成身份及其译<佛说善恶因果经>的大致年代进行分析,并利用敦煌藏文文献与藏、汉<大藏经>所收<佛说善恶因果经>,对该经各版异同与汉文本间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6.
雍和宫的旃檀佛张德新在雍和宫照佛楼内,有一尊穿“水纹衣”的旃檀佛像:他不仅造型生动,且构思巧妙,是一种难得的佛教艺术珍品。旃檀佛又称照佛。其来因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相传释迦牟尼为超度生母和进行“夏住”(佛门弟子怕踏伤生灵,夏季闭门静坐不外出),要莅临...  相似文献   

17.
李智君 《民族研究》2022,(5):71-89+137
宗教信仰空间是人类生产出来的。处于东西文化交错带上的于阗,宗教演替极为频繁。佛教传入后,僧侣按照佛教的方式使用和组织空间,从而生产出蕴含佛教意义的地理空间。于阗空间的生产,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利用佛经文本进行空间生产。早期是将佛经中归属不明之地,划归于阗;中期是在佛经中增加有关于阗的片段;晚期则创作出于阗本土的授记和教法史。二是利用地理环境进行空间生产。对本土信众熟悉的地理环境,都非常准确地用在空间生产中,而对不熟悉的则有意忽略。三是依傍历史记忆进行空间生产,即将于阗发展的历史纪年表,尽可能佛教化。僧侣通过佛现于阗的空间生产,将佛门与于阗整合在一起,依傍帝王,发展佛教。一旦出现帝王灭佛事件,则通过于阗法灭的空间生产,来警告帝王,并以灭国相要挟。僧侣对佛现与法灭的空间生产,其实是佛门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应对危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看了《西藏佛教与人口》(载《西藏研究》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后,对其观点和提法不免产生了一些疑惑……。为了他广大读者对西藏佛教给西藏社会带来的利弊有个大致的了解,本文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以为引玉之砖。吐蕃王朝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曾发生过几起“兴佛灭本”,“灭本兴佛”运动,但终归不能避免自己走向崩溃的绝境。其中崇佛达  相似文献   

19.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佛教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正式传入西藏以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盛衰,尤其在吐善王朝时代,佛教这种外来文化在和西藏本上传统文化苯教的多次斗争中,经过相互碰撞和组合,终于把握住了藏族人的心理特征;适应于吐善社会,站稳了脚根,成为藏族文化的主体部分。早期佛教和本教的这种激烈斗争反映到统治阶级内部,则是一种贵族和王室的权利之争。朗达玛继任赞普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排怫灭法运动,终以贵族的胜利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吐着王朝统治,使西藏重新陷入四分五裂,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