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括古今中外的小说作品,无论是传统的一维性的直线式叙事,还是现代的切割时间、错综颠倒的自由式叙事,时间因素都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这种时间因素的“戏剧性”利用,即显示出小说的叙事时间的艺术变化,它是指小说的叙述者根据一定意图串联故事各部分内容时所表现出来的或先或后的顺序,它构成了小说结构的基础,成为小说情节赖以生长的土壤。作家将它直接诉诸读者,读者则根据它的线索追踪情节的发展,考察人物的转变,探究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并以此为依据弄清作品的内在意蕴。因而,准确的叙事时间,不…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不仅是作品的创作者,也被看作小说中讲述故事的叙述者,二者合而为一。伴随着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叙述状况出现了变化,逐渐由二者的合一到二者的分离。考察中西叙事作品中作者与叙述者合一的叙述状况及分离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成为更好地理解小说创作与小说分析的一条重要原则,并构成当代叙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贝尔从绘画等视觉艺术中归纳出来的“意味形式”的审美概念包括三层内涵:意味源于形式;形式具有引发动人情感的功能;有意味耐品味的审美情感;而其灵魂则是崇尚艺术品能引发人心灵与精神的美感.就此概念的本质而言同样适用于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叙事的审美分析;以此分析明清时期的小说,发现明清小说叙事意味形式产生的原因在于叙述者的叙述意图及其意图力,在于叙述意图所规定着的内、外叙述者意图间的诸种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意味形式生成的三大层次:诱人、动人、移人,以及七种类型:对抗意味、人格意味、幻想意味、巧合意味、怪奇意味、神秘意味、诗思意味.意在弄清明清小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及其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塑造大量运用了诗语难化的手法,错综使用口语与书面语体,钟情于谚语与歇后语,同时采用情节延宕、对比、分解、重复、曲笔、反讽等手法,与西方文论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在陌生化理论下,其在语言上具有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扭结反常、诗语奇异化的特点;在情节结构上采用延宕手段以"阻挠和延缓"情节的直线发展,推迟了故事高潮的到来;同时运用曲笔反讽的手法,制造人物前后印象的差异,从而勾画出人物的灵魂,达到讽刺目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空间叙事的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节 (articulation)是 6 0年代以来视觉艺术和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中介概念 ,我们把它移植到小说空间叙事中来使用 ,以期使它成为与空间叙事相适应的一个新概念。分节具有很强的空间感 ,它的含义包括连接点、关节点 ,最大特点是分中有连 ,连中有分。《红楼梦》的空间叙述有很突出的分节现象。共时性空间描述的分节是对历时性叙事的分节 ,有如电影的剪辑切割。分节的叙事功能是扩大空间描写的张力 ,延宕、推动情节的发展。分节的形式多种多样 ,当一个场景的描述完成时 ,作者安排一个场外人插入进来打断正在进行中的叙事 ,使叙事转入其他场景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以其无与伦比的悲剧美震撼了无数读者,这种悲剧美在叙事层面有着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在叙事逻辑层面,<德伯家的苔丝>的故事是个逐步恶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又由四个恶化过程组成:由债务引起的恶化,由失误引起的恶化,由惩罚引起的恶化,由牺牲引起的恶化.这构成了情节统一而又层层推进的悲剧结构.在事件层面,小说的"核心"事件突出了情节的戏剧性和命运感,"卫星"事件则营造出悲剧中必不可少的超自然气氛.在叙述声音层面,叙述者对诗文的引用是一种特殊的叙述声音,这些引用更含蓄、间接地描写、评论、传达叙述者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取向,对小说悲剧效果的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彭荻 《青海社会科学》2009,(1):85-88,42
对时间的体验与表达,是爱伦.坡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因素。坡的小说效果理论以及他的小说的紧张效果直接来源于他封闭的时间体验;统一效果依赖于悬念制造与保持,"悬念"来自于坡的小说中的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张力;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实质上是故事时间的推进与延宕的艺术;被认为是坡小说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的反讽,实质上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不同步而形成的张力的结果。可以说坡的短篇小说艺术就是有关时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8)
叙述者承载着小说的叙事功能,不可靠的叙述者是后现代叙事技巧之一。在纳博科夫的后现代叙事手法中,不可靠的叙述者是其偏爱的叙事技巧。文章将选取纳博科夫具有代表性的三部长篇小说《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分别阐释这三部小说中不可靠的叙述者及其如何在小说的叙事中发挥作用,理清小说中不可靠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凸显纳博科夫在小说中运用不可靠的叙述者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西方小说和中国小说具有截然不同的源头和传统,它们之间的交流站于近代。作为融合初期的产物,《恨海》的成就是比较突出的,它在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体现出小说艺术形式的近代化色彩。本文试从叙事观点、情节模式、人物塑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叙事观点作为小说叙事技巧的重要方面,叙事观点的作用正日益受到文学家和理论家的重视,“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的技巧中,视点(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中西方小说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叙事者与故事之间距离由远及近,由全知到不知的过程。虽然完全…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5-118
学界对巴赫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的翻译、介绍以及理论本身,没有更多顾及巴赫金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其他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力。综合分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两大范畴,与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小说叙事理论中的"人物"、"叙述者"、"叙述世界"等范畴充实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主人公"与"复调世界",这两种理论形式共同指引着小说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空间叙事艺术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创设并利用形态丰富的拟实空间、虚幻空间的空间叙事手段,借此贯彻叙事意图,推进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性格,实现诗意叙事,使空间要素成为小说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文言小说延伸事件的功能,反映了作家对文言小说艺术表现力的发掘与拓展.  相似文献   

12.
薇拉&#183;凯瑟的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在情节安排上展现了凯瑟高超的叙事策略,同时对这部小说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突显效果。文章尝试用叙事学理论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讲究叙事的策略 ,从他的代表作《青春的舞步》可窥见其一斑 :他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 ,他重视使叙述视角平易化 ,以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更重视叙述视角的“陌生化” ,与读者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调动读者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作 ;他对情节结构的安排上突破了传统故事模式 ,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 ,虚实相生 ,张弛有致 ,符合青年读者的心理结构。总之村上春树注重将日本传统叙事方法与西方现代的叙事手法相糅合 ,创造出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小说的重要要素"情节"分析,<子夜>情节的设置以叙事意图的实现为目的,同时在情节的时空向度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作品的场面、细节和人物的设置都严格按照作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理解而来;情节的完整、情节逻辑结构的鲜明、冲突成为情节推动的动力,与高潮的必然出现一起成为其主要特征.这标志着中国小说本质主义宏大叙事模式的成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以小说观与叙事操作的双向互动为视角切入,评述晚明神魔小说创作。文章以神魔小说理论批评领域中的“真”、“幻”之争为逻辑起点,考论其陌生化叙事策略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和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存在一批用同一本事进行敷衍的作品。而元杂剧和三言二拍在叙述者、事件情节的处理、故事中的配角和叙事语言等叙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以称之为"同质异构"。通过对相同本事在不同文艺形式下的具体表现形态的分析,能了解到二者各自在叙事上的差异,更好地明了不同文体的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17.
论鲁迅小说作者“说”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叙事学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论可以用来作为分析小说叙述形式的工具。一是视点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方式看小说的故事世界和以什么方式说故事。二是叙事时间理论,即作者用什么样的时间方式会组织故事。本文在这里仅运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来分析鲁迅小说中作者是选择什么样“说”的方式,用什么样的叙述者来行使介人文本权利的。 作为作家创作的产物,纯粹客观的无作者介入的小说是不可能存在的。鲁迅小说扬弃了传统的介入方式,通过叙述者、人物与作者的不同关系巧妙地介入作品,收到了特殊的美学效果,开创了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18.
叙述视角是小说叙事技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于小说的叙事结构及其审美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叙述视角,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即是作品叙述故事、观察世界时所选择的角度.选择这一角度实际上首先是选择人这个点,即观察者的视点.谁是观察者决定了叙事的角度.在小说中承担观察者角色的大致有三种,叙述者、人物以及假想读者(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读者),而前两种是最为常见的叙述视角.中国古典小说从其总体框架来看,是一种全知的叙述视角,叙述者的视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是肯定的.然而正因为如此,往往掩盖了人物视角的重要性,使人忽略了人物视角的重要意义.当我们仔细阅读作品时,就会发现人物视角是叙述者叙述故事时的重要手段和表现方法,人物视角在古典小说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就其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功能及其实现的审美意义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20.
意象叙事是指以"事意象"写意的叙事,诗词中常见的"物意象"在叙事过程中会渗入事件元素而转化为事意象。意象叙事依据借事意象写意的性质而分为事意象层、叙述层和意图层三大层次。事意象层次包括造意和补意类;叙述层次包括微意图元、意图元序列、人生意图元序列和叙述者意图元四个序列;意图层次包含内意图与外意图两类。内意图与外意图间的复杂关系形成意图契合式、意图分离式与意图超越式三种结构形态。贯穿于事意象、叙述、意图三大层次间的是表现事件长度与意义深度两种功能关系,而对于明清小说而言承载核心意图的核心事意象犹如层次结构的中轴和灵魂。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两条叙事规律:内意图愈是大于外意图,其艺术感染力愈高;人物实践意图的结果与其原初意图距离愈远,故事所引起的记忆便愈深而长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