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4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通过构建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知晓度—观点知晓度—观点认同度"三维分析模型,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认同情况如下: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显著高于对社会思潮的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依然十分巩固;在社会思潮的"概念知晓度"和"观点知晓度"方面,影响较大的为"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拜金主义""民族主义"和"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多边主义";就"观点认同度"而言,排在前三位的社会思潮是"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不同大学生群体对社会思潮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且"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和加强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阵地的建设和巩固.  相似文献   

2.
“纠结”一词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或各有利弊的选择时患得患失、无法释怀的心理状态。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身份认同的标签,“纠结”一词是我们认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媒介。本文分析了纠结的语境特征,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纠结心态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从东北抗联精神融于高校思政课的意义与路径进行分析,为全面营造浓厚的爱党、爱国、爱龙江的精神氛围,实现以东北抗联精神育人,让东北抗联精神薪火相传,始终闪耀不朽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宅"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普遍,不少大学生的"宅"行为严重影响到其现实生活,特别是现实的自我与社会认同。运用优势视角理论的研究发现,通过提高抗逆力,建构现实自我与社会认同来介入和矫正大学生"宅"行为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走出宅生活。  相似文献   

5.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去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通过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削弱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降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整合力,并进而影响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安定。因此,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考虑,重视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方面的影响,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抵御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更是深入人心。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密不可分的,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上的一群十分重要的群体,弘扬沂蒙红色精神对自身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孝道文化。当代大学生存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对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的现象,亟需从高校、社会、政府三个层面同向发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由西方势力发动和主导的颜色革命,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可调和的产物,更不是为了摧毁旧式的国家机器,革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它只是假借革命之名,根本与革命无缘,与进步无缘,其本质是一次反革命的、反人类的新殖民主义扩张运动。香港"占中"是中国版的颜色革命,其对我国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俨然已成重要且紧迫之势。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56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但在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社会信仰等方面具有诸多民族文化特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因为族性和文化适应性问题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碰撞。从自我评价与他方评价层面考察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力现状的研究认为,应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在关注族性基础上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爱情心理密码"公开课的基础上,总结了通识教育如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感受革命前辈的人格魅力,寻找爱情真谛和幸福秘密。并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恋观,培养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传统影像建构出大学生的消费者、服务者、普通人形象,却在悠远的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向、新媒介、城市空间等面向中被当代大学生解构和重构。这三个面向统合在青年亚文化中。并为大学生进行自身形象的视觉建构提供了技术和思想准备。政治话语与娱乐诉求的分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与商品利益的幕后操纵所形成的合力,询唤着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表现者和身体抵抗者形象的视觉建构:时尚的区分与整合功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同时内生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而建构身体抵抗者形象。抵抗的实质其实是大学生与媒介和商品合谋,当代大学生的视觉建构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利益相互邀约、彼此验证,携手建构出媒介暗自得意、大学生自觉另类、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整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大学生的母语,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语文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学会审美,然后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不断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唤醒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层次、文化底蕴以及做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李欣 《公关世界》2022,(2):127-128
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柱,作为中国革命精神源头的"红船精神",其内涵十分丰富,现在许多高校都在尝试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部分高校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指出其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应该将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渗透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以及彰显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5.
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存在内容上的融通,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五四精神可以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认同,坚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志信念,引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选择。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模式,重视家庭引导,提升五四精神对责任感培育的渗透力;强化学校教育,增强五四精神与责任感培育的融合度;营造社会氛围,丰富五四精神与责任感培育的载体群。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身份缺场的自媒体场域中,当代大学生享受信息交互传递所带来的便捷与畅快的同时,自我认同也面临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自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平等自由表达的平台,又使其难逃表演型自我呈现下片面性、虚假性自我认知的掣肘;为大学生打开了认知社会的新窗口,又以纷繁杂陈的网络乱象使其陷入价值选择的迷思;为大学生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天地,又因其先天弱范性特质引发大学生交际模式的错位。对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化解,要紧密结合自媒体及当代大学生本身的特点,从培养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思想引领及提高大学生自媒体交往资质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优秀的看家法宝、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因此我们要大力发扬革命精神。将吕梁革命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吕梁精神中的教育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吕梁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作用。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思政课教学,对吕梁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指导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8.
石磊 《现代交际》2015,(3):157-158
政治信仰既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也与之有关。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忠诚度如何加强?现代高校教育机构特别是党组织应重点审视和思考。本文阐述了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分析了大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的产生因素,提出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代际研究方法对青年群体的整体政治认知,基于社会结构理论下的"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发现,经济因素主要影响贫困大学生入党积极性,和"90后"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农村户籍的"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高于城市户籍大学生;文科背景"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高于理科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制度得以巩固的基础,需要建立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与现实经验的科学总结.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