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包括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姻系称谓和类亲属称谓四种。由于中俄两国民族语言和文化习俗的不同,两国称谓习惯特别是亲属称谓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长幼与辈分、父系与母系亲属称谓详略、派生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体系、构词特征和语义特征三方面对中法亲属称谓语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中法亲属称谓在区分父系与母系、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以及长幼辈分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及其背景原因.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法语教学以及汉法互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真曲河谷亲属称谓制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 0年间 ,人类学家对藏族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方兴未艾。吴从众试图证明藏族的婚姻家庭包含着群婚残余 ,① 阿吉兹认为藏族的亲属称谓系统是一种双元制。② 这些研究只是开端 ,实际上藏族的亲属称谓制存在很多尚待揭示的东西。笔者在西藏调查期间 ,③ 收集到流行于真曲河谷的 36个亲属称谓 ,概括了 98种亲属关系。为便于行文 ,特将前者合称“真曲称谓制” ,将后者合称“真曲亲属制”。下面主要分析真曲称谓制 ,也涉及到它与真曲亲属制的关系。一、血亲的种类及其称谓真曲亲属制同任何一个民族的亲属体系一样 ,既包括血亲 ,也包括姻亲。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体系、构词特征和语义特征三方面对中法亲属称谓语言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中法亲属称谓在区分父系与母系、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以及长幼辈分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及其背景原因。试图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法语教学以及汉法互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廖建新 《西藏研究》2008,108(2):44-50
在川藏交界三岩一带,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存在父系民族组织的残留.在当地被称为"帕措".不同帕措成员之间发生的民间冲突,习惯上以谈判方式解决,这早已成为当地的一种乡规民约.文章运用笔者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结合相关文献史料,与国内外的父系氏族组织作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山岩帕措冲突与谈判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青海藏族婚俗文化青海藏族不论贫富,都实行血缘外婚制。父系亲族间严禁通婚。母系亲族间,有些地方也禁止通婚,但有些地区在经过几代之后允许通婚。这与有些兄弟民族的“姑妈女,)顺手娶”、“舅舅要,隔河叫”(舅父有绝对优先权娶甥女为儿媳)等的姑(姨)表婚俗完全...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亲属称谓制度都是建立在与其对应的某一婚姻家庭制度之上的。由于亲属称谓制度的变化要比婚姻家庭制度的更替缓慢的缘故,因而通过现行的大众化的亲属称谓制度就已很难恢复出人类历史上曾流行过的一些婚姻家庭制度。但是局部地域的“与众不同”的亲属称谓制度却能反照昔日存在过的某些婚制,青海海东地区汉族的父辈男性序称法等几例特殊的亲属称谓制度就能折射出不少现已不大采行或完全绝迹的婚姻家庭制度。  相似文献   

8.
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研究──呼和浩特市区的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呼和浩特市自古以来蒙、满、回、汉四族通婚的演化过程 进行了梳理,对四族通婚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蒙、满、回、 汉四族的通婚范围和族际婚率,当代比清代和民国明显扩大和升高,且均无"上 嫁"现象。这意味着四族在城市中不仅法律上平等,事实上也大致平等。民族通 婚率高固然利于、同时也表明民族关系融洽,但通婚率低也不见得对民族交往有 害。"文化交融"或"结构交融"大规模地发生必然导致高民族通婚率,中国城市 民族通婚中"结构交融"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数较少的民族群体,其成员 更有可能与族外人通婚,但由于文化交融、结构交融和政治地位的差异,二者的 关系并不完全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 嫁奁与彩礼土家族嫁女,送嫁奁陪嫁与收纳彩礼,成为全族不成文的“族规”。有人认为,这起于封建婚姻礼俗,嫁奁与彩礼被作为门第的标志,衡量女方身份的尺度。但是,若对其源流作番考究,则会发现这并非为封建婚姻礼俗,而是作为氏族族徽的象征,远古图腾崇拜的标志,为母系氏族社会族外对偶婚制向父系氏族社会单偶婚制过渡的产物。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便产生了氏族图腾崇拜,随之防止乱伦的性禁忌也萌生了。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指出:“只要有图腾的地方,便有这样一条规定存在:同图腾的各成员相互间不可以有性的关系,亦即他们不可通婚。”对此,  相似文献   

10.
在嘉绒藏族的原生态文化中,独特的姓氏制度可以追溯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父系来源,实现父系继承关系,这是姓氏制度的内在功能;以"房名"为血缘特征的姓氏文化和联姻形成的姻亲关系,成为村落社会中的二元亲属关系,通过亲属关系结成了村落社会的互助网络,这是姓氏制度的外在功能.在传统的村落社会中这些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作为嘉绒藏族的文化认同现象,迄今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1.
图兰尼亚式亲属制曾在回鹘历史上存在过,并在7-9世纪回鹘人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作用.此时,回鹘人父权制家族的亲属关系虽然已经有了变化,然而却未能建立起一种新的亲属称谓制度.这一时期回鹘人亲属制类型是从二分合并式向二分旁系式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学调查中,经常会涉及舅权问题.这种习俗一度被认为是同母系制联系在一起的,是母系制的产物,如果出现在某一父系民族,就证明该民族曾经历过母系制阶段.但民族学研究也证明舅权并不就是母系社会的必然产物,在父系社会中仍然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因为在所有的社会中,亲属关系都必须是双边的,个人既通过父亲与一些人相联系,也通过母亲与另一些人相联系,即使是在最牢固的父系制社会中,母系亲属也受到一定的重视,这种重视往往通过舅权表现出来.换言之,在父系社会中,父系宗亲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主要的,但母系亲属与外甥也保持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大瑶山的族际通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地方文献和访谈资料的分析 ,认为在民国时期 ,大瑶山地区的《过山榜》及石牌制度对汉瑶两族通婚的限制 ,在瑶族五个族系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相对而言 ,茶山瑶对族际通婚的限制最为严格 ,而其他四个族系则较为宽松。此外 ,大瑶山的通婚禁忌不仅存在于汉瑶两个民族之间 ,而且还存在于瑶族内部的“山主”与“山丁”之间  相似文献   

14.
族际通婚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时异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而且客观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合理有效运行的有力证明.文章通过对四个具有典型族际通婚特征的移民村落的考察,在分析当地族际通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规模族际通婚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呼语包括头衔、亲属称谓以及爱称,与一个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在文化背景迥异的中英两国,汉语和英语呼语的不同体现在贵族与官位等级、家庭等级、年龄等级、职业等级等表明身份权势的差别以及亲属称谓和爱称的差异上.呼语的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特性和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6.
图兰尼亚式亲属制曾在回鹘历史上存在过,并在7-9世纪回鹘人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作用。此时,回鹘人父权制家族的亲属关系虽然已经有了变化,然而却未能建立起一种新的亲属称谓制度。这一时期回鹘人亲属制类型是从二分合并式向二分旁系式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实地访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认同问题、整合程度与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三个方面,对2008年新疆疏勒县的维汉关系进行了调查,并与王海霞、杨圣敏2004年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的民族关系调查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世纪之交新疆维汉关系确实处于良好状态,但评价民族关系的核心指标——通婚率极低,说明良好的趋势非常脆弱.当地居民对维汉通婚的态度较宽容,现实通婚状况与通婚态度的差异说明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需要实质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婚姻是每个人人生中必经的路途,婚姻同时也是家庭中不可替代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存在,少数民族的婚姻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族通婚现象也日益普遍,民族通婚这种现象也因此需要人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着重分析月亮河地区的通婚现状,主要是通过影响这种通婚现象的因素以及通婚带来的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中笔者以一个布依族人的真实体会与感悟献身说法,并以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家庭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原因(族群偏见),文化教育因素,经济因素,居住特点,经济因素等等方面,辅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参考相关文献的方式对少数民族通婚现象做出的研究和分析,描述了少数民族通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1 在12世纪以前,蒙古族实行以男系为主的个体家庭和族外婚制。《史集》、《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等书均有记载。 古代蒙古人的婚姻习俗特点: 1.古代蒙古人,氏族成员之间不许结婚。因为每个氏族的成员都是一个共同父系祖先(额卜格)的子孙,即便是氏族发展了而且有了分支,分为若干氏族(斡孛黑),也仍然是  相似文献   

20.
徐铭 《民族学刊》2012,3(3):24-28,100-101
扎巴藏族的母系制走婚习俗,历史文献包括当代的道孚县志都无记载.冯敏《扎巴藏族——21世纪人类学母系制社会田野调查》一书的“婚姻”部分首次运用人类学方法详细考察了扎巴藏族母系制走婚习俗与父系制初期的婚姻家庭形态,并讨论其对人类婚姻体系演进史的意义、对偶婚比走婚进步的意义以及母系制婚姻存在的解释.透过该书的材料可以发现,扎巴藏族婚姻的变异与男女分工及社会经济状况、国家的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紧密相关.面临村寨搬迁的扎巴藏族要妥善安置,不要影响如母系制婚姻家庭的人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