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空间美学绝非仅限于审美和文艺领域的知识资源,更是与广泛的社会学、政治学、意识形态等理论进行融合,成为独特的"美学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地参与文化反思和资本主义技术批判活动.现代空间本体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空间哲学息息相关,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空间的理论发掘,到新马克思主义对主体异化生存状况的批判,都凸显出浓厚的空间批判特...  相似文献   

3.
空间文化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与"后大都市"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与都市问题,并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标识了后大都市的六种话语.这种取自文化研究的空间视角,倡导空间本身的生产而不是空间中的事物的生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新的视角和有效理解社会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赛博空间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终端为窗口,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新传媒和符号传播为媒介,最终形成主体和技术相融共生的崭新空间样态。赛博空间以其"向内"的虚拟性、仿真性和"向外"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质深化了"超空间"哲学意蕴,也成为后现代空间转向中主导的表征形式。无论是网络游戏、慕课系统,还是网络文学、仿象界面,其背后都透露了主体生存状况、审美经验体察以及知识权力在后现代时期的新变,促使多元审美文化时代的来临,给当下的美学发展和研究提供契机。赛博空间实现了后现代美学功能的释放,其主体性的重建、超真实的审美自由和"仿象"的审美"内爆"都给美学自身的介入性和实践性注入了活力,也从对象、主体和意义等层面丰富了自身的话语资源。审视美学的未来前景,信息技术的延展和赛博空间的勃兴也将以学科互涉、文化研究和微观政治论的视角重构美学的文化诗学和审美意识形态面貌。  相似文献   

5.
都市化进程业已成为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都市空间成为都市化进程的载体和表象,都市空间的形象化表征、都市空间生产的结构性与解构性,不仅意味着对都市化进程中文化、经济、科技地位及其价值关系的重新定位,也在凸显文化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昭示了新的美学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6.
随着都市美学在都市计划学领域的运用,建筑景观科学的发展更具现代审美性,都市景观设计和规划也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9,(6):109-116
《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巨著。书中对都柏林的都市空间予以细致入微的描绘,在对都市居民的生活百态、内心体验和精神困境的书写中,彰显了都柏林的"现代性"特征:偶然性、碎片化、流动性。街道、酒吧、电车等场所的空间结构与社会功能"生产"了城市中的偶遇和偶然事件;城市布局、行人在街道上的行走和文化空间对立导致了都市空间及人们空间体验的碎片化;游荡者和交通工具展现出都市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动不居。乔伊斯建构了一个既具有资产阶级"殖民现代性"特征又承载着作者对时代、民族、存在等问题思考及批判精神的都柏林。  相似文献   

8.
空间批判是都市马克思主义者使用的标志性方法,他们把货币以及货币资本作为研究对象,跟随它们的自由流动,揭示当代资本积累的新特点,分析都市空间中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对立,全息性地呈现了资本主义当代发展存在的弊端.在研究过程中,都市马克思主义学者还在空间批判的方法中融入审美批判、伦理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等方法,从多个视角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存在的剥削方式,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生命伦理的颠倒和摧毁,同时也揭露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虚假意识形态幻象遮蔽现实、隐藏权力斗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语: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文化研究"思潮的扩散和渗透,空间尤其都市空间研究广受西方学界关注,在跨学科领域形成了所谓的"空间转向"。这一研究自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马克思主义基调和批判理论的特色,本雅明、列斐伏尔和福柯为其贡献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性进程和消费主义则为其框定了基本的问题语境,其所涉猎的议题,从空间再现到空间生产,从空间与身体规训到空间与社会治理,从商品和景观拜物教的空间部署到阶级、种族和性别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都市文化娱乐空间由于各种党政势力的介入,时常成为政治话语的表达场域。在北伐战争的风云变幻时期,汉口民众乐园作为城市文娱中心,却因为时代的需求而主要扮演着政治空间的角色,在其间上演了一幕幕政治演出,以达致社会动员和政治控制的效果。不同阶段,汉口民众乐园的政治活动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时期,它是国共两党唤起民众反帝反军阀革命热情的阵地;在国民党一党"继续北伐"时期,其俨然国民党构建国民党一党专政合法性的工具;北伐战争后,它则成为国民党宣传反共思想的基地,使得都市文娱空间呈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与工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