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技术发展所作的人文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伦理或与伦理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我们通过这样一些本该属于伦理学的概念,譬如善、恶、责任、公平、自由等去看待技术的发展时,就要涉及到技术或工程伦理的观点。前苏联和俄罗斯哲学家提出的一系列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道德辩护的原创性思想,为我国工程伦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以其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世界。就伦理领域而言,网络给人类道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伦理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目前,网络伦理建构问题已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应当从网络伦理的制度建设、技术完善和网络道德建设等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随着党和国家对提高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应用伦理学的兴起,使得伦理学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伦理的研究者除了要关注伦理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还有从事具体的道德常识教育,关注我国伦理学理论研究,注重国民道德修养和德性培养备受重视。德性的培养和德行的实践,只有通过伦理学者研究的道德(德性)理论去服务和诉诸,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促进和激励公民德行的觉悟,才能使之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不足之处,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性的理解,实现了从个体意识向类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向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从享乐意识向生存意识的转变、从现世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发展伦理学的伦理性质是为了有规范的人的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应当是为了有规范、有节制、有约束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法律伦理学是从实践理性的角度来分析、理解和把握法律伦理基础与道德支持的普遍性、规律性学科。改革开放30年以来,法律伦理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时间上,可划分为初步发展和繁荣与加速发展两个阶段;从趋向上,法律伦理学大致沿着"从法律伦理的基本原理研究到法律实践领域伦理研究,从法律抽象伦理研究到实体伦理研究,从宪政伦理研究到部门法伦理研究"的走向发展。无论研究者争辩的焦点何在,如何更加有效地地解决法律和道德冲突的现实问题、法律伦理学研究的本土性和自主性问题,都是法律伦理学者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应当与是——从道德命令到道德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伦理学特别是境遇伦理学实现了伦理思维由作为道德命令的应当到作为道德关怀的是之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肯定道德领域的意志自由和拓展道德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钦在《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撰文指出,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辨,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所以,生态伦理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类自身,立足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人类整体利益包括两个维度,即人与自然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与人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我们在建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时,不能撇开政治、经济利益背景,抽象地构建面对自然的“类”的生态伦理学,而应当研究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的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实践功能只有着眼于人一人的维度上的人类整体利益,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在人与人的维度上,协调同一时代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不同时代的本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在生态资源分配和利用中的利益冲突,促进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以环境问题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目标应当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包含了公正、平等的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逻辑地包含着人类应当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以环境问题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目标应当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包含了公正、平等的道德规范;可持续发展逻辑地包含着人类应当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球伦理致力于从人类数千年来的宗教传统和伦理传统中,发现普遍的宗教-伦理原则,其本质上属于启蒙传统,是现代性规则伦理学的新变种,因之它陷入现代道德之困境而不能自我拯救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吸收古典德性伦理学智慧,将德性伦理学对特定民族之独特道德追求的尊重纳入到全球伦理的建构范围,并将其与规则伦理学的形式化道德命令相互补充,使全球伦理有着更为确切、更能相容各民族道德伦理之特点的多元陈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超越、克服伦理学现代困境之基本视域。儒家先圣孔子的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德性实践理性智慧,他关于"仁"的学说和关于理想的道德人格"君子"的学说,可以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直接的思想资源。此外,对全球伦理建构更有意义的是儒家德性实践智慧借之实现的内在超越方式,它将东方内在超越的精神与西方外在超越的传统相结合,开辟出一条全球伦理建构的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11.
技术的分类和分类标准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技术可以分为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在此基础上,把传统技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从属于僧侣的技术、从属于民众的技术和从属于宫廷的技术。这三种技术传统在历史上是相互独立、平行发展的。分类主要是依据“技术传统”的生存论特征,而且这种区分的标准不是根据技术的规范,而是依据不同技术传统整体的形而上学水平的差异和生存论特性的不同。这种分类对于技术的文化构成论的研究,对于完整地再现技术传统和我们人类的生存图景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赫费的技术哲学承续和充实了西方特别是德国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技术的特质进行了多层次剖析:技术对人具有隐性作用,它以帮助人超越自我及创造自我为指归;强化技术的伦理意识,构建一种完善的技术伦理评价机制,能遏制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有效地实现与完善技术所具有的善的功能;技术是解蔽人的存在之方式,能使人领悟自身的生存意义。技术的正义责任在于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拓展自身的主体性;技术的进步为奢侈创造了条件,奢侈又是技术发展的隐性动力,两者间存在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新的人文化,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诠释。它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人文思想,以人为本,既要考虑技术对人、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又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确保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技术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又能创造人文价值,最终目标是协调人类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俄罗斯技术哲学和西方技术哲学相比,总体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俄罗斯技术哲学在保持自己传统优势的前提下,正在引进西方技术哲学特别是工程伦理学和技术社会学的合理成分,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技术哲学发展现状、主要成果和发展方向进行了介绍和预测,指出多元化将是俄罗斯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而技术本体论、技术价值论和工程伦理学将是它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卡普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当时的德国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技术革命为现实背景,主要体现为“器官投影”说。该理论认为人类往往会依照人体结构和功能来制造工具,因此可以从器官投影的角度来研究各种技术及其发展。“器官投影”说强调从技术内部进行分析,来深刻认识技术的本性,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的工程学传统。同时“器官投影说”强调技术对人的模仿,认为人是技术创造的尺度,这就强调了技术哲学的人类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产业遗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遗产通常指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产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机械设备、土木建筑、矿山铁道、公共服务设施等遗址、遗物及其关联遗产,是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产业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能够折射出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创造了历史的产业文明成就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的全部人生,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物,是技术史研究的活化石。近年来,国际技术史学界越来越关注产业遗产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日本在产业考古学研究、产业遗产调查与数据库的建立、产业遗产的分类以及在保护和利用中遇到的问题等研究成果,对中国的产业遗产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把科技特派员制度置于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转变过程 ,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分析其未来走向 ,提出创新、完善、提升的主要对策。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直接层面看 ,是解决农民的科技需求与目前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 ;进一层看 ,是通过机制创新 ,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 ;更深层看 ,则是当前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要不要管和如何管的问题。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入世”的严峻挑战 ,农业技术推广的特殊性 ,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低 ,以及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基本集中在政府等一系列原因 ,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仍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 ,推广体系和机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 ,正是这种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符合现实情况的新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必须朝以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与政府的支持、保护相结合的方向进行创新完善 ,实现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与转变。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崇高声望归功于其工具性功能,这种功能是由独立的技术系统表现出来的.马克思的技术观充分地展示了技术的物化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的作用;科学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由技术发明体现的;技术进步和人的理想世界的和谐与否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技术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展示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过程。从传统技术本质观、现代技术本质观和后现代技术本质观中去探讨技术可控性的问题,认为,要对技术本质进行“解蔽”,“揭示”技术本质中所蕴含的技术可控性时,必须要纵观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多方位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式全面的剖析技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纳米技术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本文简介了与机械制造有关的纳米加工技术,讨论了纳米加工技术的物理实质,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关键技术及其元器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