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美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剧;寓悲于喜、悲喜交融的手法,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曹斌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58-63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陈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1,(3)
迄今为止,从审美形态的角度研究鲁迅的《吶喊》、《彷徨》,我们还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大致上有两类看法,一类意见认为鲁迅的小说可以分别划分成悲剧、喜剧和正剧,而悲剧占大部分;另一类意见认为,“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或者说是“以喜剧的方式处 相似文献
4.
石明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的确常有“重压之感”。这种“重压”,来自作品那深重的悲哀,深广的悲愤,是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所引起的情感效应。悲剧美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鲁迅对此有过精辟的分析和概括:“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所谓“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涵盖甚广;但从鲁迅小说所描写的悲剧事件和悲剧人物来看,它主要是指人的生存价值:“毁灭给人看”,即是描写人的生存价值的被粗暴否定。因此,鲁迅小说的悲剧其悲剧本质只能是:“历史 相似文献
5.
黄俊英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4)
(一) 鲁迅曾对悲剧作过许多精辟的阐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在一九二五年二月写的《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的一段话,即“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这一论断,较为全面的代表了他对悲剧的认识,所以一直为人们注目。然而这个命题的真正可贵之处还在于:当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尚未传入中国之前,它比一切美学家与艺术家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悲剧的本质,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原理。而这一点却很少为人们提及。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烈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五四”运动及其落潮时期,鲁迅以《呐喊》和《傍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石。他的小说描写的是普通人家、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既无顶天立地的英雄,又无轰动世界的大事件,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令人常读常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具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的由来、表现以及价值和意义,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吴凤祥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鲁迅的《呐喊》、《彷徨》从美学范畴界定,多数篇章属于悲剧,他主要运用了情感的逆行、抑止等方法,对悲剧形象的主体情感进行逆向强化。1,悲剧情感的逆行和强化悲剧艺术传达的主体情感,由于外物连续刺激和悲剧人物自身的变化,使它处在不断的流动中。流动的过程一般表现为强化的过程。主体情感在向前流动的过程里逐步增加深度和强度,一直达到舒泄的高潮,这是顺向流动达到强化悲剧情感的目的。在悲剧 相似文献
8.
白旭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144-145
鲁迅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呐喊》与《彷徨》两个集子中,其中大多数是悲剧性作品。从材料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和感情抒发三个方面谈谈鲁迅悲剧艺术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刘渝霞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47-49
从《狂人日记》开始,鲁迅本着“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在他的小说中始终演绎着普通人的人生,实践着他的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的愿望,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这些普通人的人生悲剧,对整个封建社会及其上层建筑予以无情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张洁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1):55-61
鲁迅以其短篇小说为中国新文学贡献了最初、最深沉的悲剧,其悲剧观念和美学特征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意义。文章通过对其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与思想内涵的分析,探究了其悲剧艺术的三重内涵。即其打破"大团圆"模式的艺术层面、揭露"吃人"社会的现实悲剧,以及用悲剧的质询与控诉精神带来的灵魂震动与精神革命。可以说,鲁迅小说的悲剧是包涵了艺术、现实、哲学三重内涵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1.
黄铁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115-120
鲁迅小说因其产生的时代和作者对社会深刻认识的原因而笼罩着悲剧氛围。本文就这些小说中悲剧三个特征的具体表现及其审美价值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晓静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2):34-37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 ,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 ;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13.
王岩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41-144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善于用人物的回忆、内心独白、想象、思索、梦幻等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具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构思。特别是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神话传说的运用,对揭示现实悲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1)
本文论述了鲁迅小说的崇高美与鲁迅人格的崇高美的内在联系。文章指出,鲁迅的伟大人格决定了他的创作目的,也渗透到小说的审美判断和理想追求之中。在鲁迅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格,集中了我们民族的精华,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路上,仍然闪耀着她不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夏明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
<正> 在鲁迅研究中,关于鲁迅的悲剧思想很少受到注意;虽然鲁迅那句关于悲剧的著名论断经常被人们引用。这种现象不能认为是正常的。鲁迅关于悲剧论述的直接材料虽然不多,但是相当精辟,而且自成系统。这是我们研究鲁迅的悲剧思想的重要依据。鲁迅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悲剧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理论。鲁迅说:“(就是我的小说,也是论文,我不过采用了短篇小说的体裁罢了。”这是我们探讨鲁迅悲剧观的又一重要依据。鲁迅的悲剧思想和他的文艺思想的整体关系,无疑地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也提供了线索。本文试图依据这三方面的情况来探讨一下鲁迅的悲剧思 相似文献
16.
17.
于万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鲁迅一生写了二十五篇现代题材的小说,《离婚》是最后一篇。这篇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对妇女问题探索的深度,也显示了作家在艺术上新的进展。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园熟,刻划稍加深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技术比《呐喊》中的作品还要“好一些”。 作品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江南农村。农民庄木三的女儿爱姑,为了反抗丈夫的欺凌和遗弃,在父亲和弟兄的帮助下同夫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场纠纷拖了很长时间不能了局。最 相似文献
18.
李彪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4,(3)
鲁迅是我国在理论上提出合乎科学的悲剧学说的第一人.这些理论,贯彻在他的创作实践之中.(一)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写道:“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 相似文献
19.
安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本文认为 ,鲁迅的著名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伟大的实践意义 ,但从美学上看 ,它却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20.
芦笑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
鲁迅是我国文化革命的先驱,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众多的下层百姓的挣扎与不幸,塑造了阿Q、闰土等鲜明而典型的人物形象,描述他们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对阿Q等小人物的命运寄予深切地同情。深刻揭示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毒害,表现了封建社会下层百姓的悲剧人生,并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