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7,(9):237-244
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处于一种特定的以西方文化观念、艺术价值标准、审美评判尺度为主导的文化语境下。这是一种被西方"他者"化的殖民文化心理因素造成的现代艺术理念,它在潜移默化中瓦解着中国艺术家自身的民族艺术自信和艺术审美价值观。为此,构建本民族文化自信和消除殖民文化心理,将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能否健康发展和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艺术终结论”:问题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艺术终结论"肇始于黑格尔,丹托的"贡献"在于"发现"并"印证"了艺术终结时刻的到来;德文"终结"一词不单意味着"死亡",它具有复义性:既有"取消"、"结束"之义,又与"开始"、"再生"相互联系在一起;"艺术"这个术语是近代启蒙现代性的产物,而现代艺术的创新意味着对以往艺术的颠覆,使"艺术"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终结论"不仅仅是现代艺术的危机,更是现代性的危机,彰显了西方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生命追问;艺术是个人主义的专区,不是纯粹的媒介事件和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命运简单地交付给时代;艺术应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以维护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卢兆平 《江汉论坛》2003,(5):101-103
随着西方强势经济、政治在全球化格局中,越来越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中心进行一种价值一元化的扩张,中国艺术只有弘扬主旋律,真正立足于民族精神,紧扣时代脉搏,抵制那些打着"艺术"幌子,盗用"现代"、"后现代"、"前卫"、"先锋"等时髦定语,肆无忌惮地展示血腥、残暴、淫秽、颓废、下流、反动,甚至食人、割肉、放血、自杀等等的丑恶艺术,才能真正抗拒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殖民化过程,使中国艺术以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4.
"虚实相生"幻中有真"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特定的理论内涵,并闪射着艺术辩证法的光芒.它科学地概括了艺术典型创造的基本方法,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特点的精到认识,呈现出我们民族审美传统的独特风貌,是中国艺术典型论的内核之一.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而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不会因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而改变方向.吸取西方绘画中的有益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开放的心态俯瞰古今中外,从容地站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方可向前发展.不能真正潜下心来学习和钻研民族艺术的传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民族艺术的创新.只有远离时尚,才有可能创造经典.只有经典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穆宝清 《江海学刊》2015,(2):195-200,239
在贡布里希看来,黑格尔的艺术史观是一种"大写的艺术史观"。西方艺术研究领域长期受其影响,助长了艺术研究中的体系崇拜,阻碍了人们对各种艺术现象和作品的具体理解,不仅从根本上阻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纳粹主义思潮的滥觞。贡布里希深受德国"教化"传统熏陶,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极度厌恶,因此他倡导从个人主义的角度,通过发现和解释艺术中的"技艺"及形式问题,取代"大写的艺术",从而消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影响力和潜在危害。探讨贡布里希与黑格尔的艺术史观对目前学术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秀娟 《社会科学》2005,1(7):116-120
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说"在文艺理论界是一个热情不减的话题.时至今日,我们在后现代的视野中重新审视这一命题时,发现黑格尔以其超常的感知力和严谨的逻辑性大胆提出的"艺术终结说"恰好言中了当今艺术发展的真实轨迹,艺术正以消解自身的方式实现着黑格尔的预言.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艺术生产中出现兼具艺术创作和艺术中介性质的新艺术实践。这一现象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在文化交流中被建构的特征有极大关系。以"长征计划"艺术项目和"长征空间"画廊交织在一起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和运作为例,民族身份建构过程凸显出三个理论焦点:首先,从当代艺术的文化视域见出从艺术创作到艺术生产理论讨论范围的转向;其次,通过把当下文化生活与中国革命史并置来建构当代艺术中的民族身份,这种对社会发展史进行反思的宏观视野为原本西方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史所缺乏;第三,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弱势文化身份的转化反映出文化交流的现实性和幻象性双重性质。对这三方面的反思结论是尽管这一交流过程以文化妥协为前提,但它带来平等交流的希望,具备文化对话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以来特别重视艺术的文化性质和功用,形成"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等艺术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近现代以来民族救亡运动中被不断强化;建国以来,艺术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路线演进,艺术文化研究确立了新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文化学成为艺术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艺术文化学显现出一定特色,其研究取向可概括为:立足当代艺术前沿,打通古今艺术文化承续纵轴;以"眼界向下"的勇气,接纳大众文化艺术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以国际视野,吸收借鉴西方艺术文化研究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类本体论”是“文艺活动论”的理论前提,它把人的生存活动视为艺术的本体,认为艺术源于我们的生存、有归于我们的生存,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而“文艺活动论”则是对以人的生存为本体的艺术性质的动态展示、也是对这一动态过程的具体把握。虽然在对这两种观念的具体阐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毫无疑义这是近2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极有价值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艺术是人类最重要的才能,是人劳动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思想感情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是指艺术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艺术这种事物的内部规定性,其特征是真实性、形象性及典型性。艺术的价值取决于艺术的独有特质,可概括为:创造性价值、真理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审美性价值。艺术根据对现实中的美的认识,对美的升华和凝聚。艺术家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超越就是艺术的精神。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生产劳动。艺术和美密不可分,艺术美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陈定家 《云梦学刊》2002,23(4):58-62
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文学艺术出现在一个引人注目的“中心”位置。那时的“文艺休闲功能”理所当然地蛰伏在边缘地带,人们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在文学迅速边缘化的90年代,“文艺休闲功能”反倒急剧膨胀起来,使得曾极度边缘化的“休闲文艺”却大踏步地走向了艺术生产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14.
公共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艺术教育有着理论意义上的德育效应,在辽宁省高校又有着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需求。为此,探寻一条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和加强德育的可行路径已成为现实必然。作为课题的最后一个部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具体指出了辽宁省高校应积极关注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实践环节,进而才能踏上一条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可行之路,实现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和加强德育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文艺研究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批判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客二分”是随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在当今我国不仅受到哲学界,同时也受到文艺理论界的质疑。本文一方面肯定了这种质疑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也指出这种批评由于没有看到它在现代,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因而难免陷于片面。文章对这一理论在哲学分析、鉴别的基础上,从哲学层面与心理学层面统一的观点出发,联系文艺活动实际,作了较为细致、具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中等艺术教育是我国整个国民中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专门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素质。目前,在中等艺术教育中,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成为一种教育误区的因素。因此,找出导致误区的原因并消除这种误区,对于提高中等艺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崔清明 《河北学刊》2003,23(4):118-121
本文分析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从兴起到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 ,并将“现代派艺术”一词与人类现实生活中的现代艺术加以论证和区分 ,倡导艺术创作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原则 ,指出了对西方现代艺术认识上的误区及我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路径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纪涛 《学术探索》2013,(1):132-135
在我国,包括包装艺术设计在内的所有设计形式中,有部分设计在寻找国际化的路程中迷失了自己。殊不知,国际范儿就是站在本国传统美术肩膀上嘹望世界。在当今,曾经险些被遗忘、封存的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美术领域的一朵奇葩。将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重构、融合,不仅可以继承、弘扬民间美术文化,创造中国特色包装,还可以让中国的艺术设计通过民族化发展道路,平缓、稳定地驶入世界艺术设计之中。  相似文献   

19.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20.
揭示了工业革命前后,科学与艺术从结合走向分离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进入信息时代,科学 与艺术再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各自从对方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发展空间,从而改善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文章指出了两者走向回归式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