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乡人口流动是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显著促进了乡村振兴,但2010年后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分地区看,东中部地区城乡人口流动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西部地区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东北地区二者表现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乡村振兴的五大指标来看,城乡人口流动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乡风文明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治理有效存在不显著的负向作用。中国城乡间的单向人口流动已呈现稳定态势,应分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人口流动政策,特别是积极推动城乡间的双向人口流动,使之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深度融合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与东北间的人口流动由来已久,至九一八事变前达到高潮。这一时期人口流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口流动的数量多、规模大,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第二,人口流动是双向的;第三,人口流动的数量随季节变化而改变;第四,华北人口多流向东北的北部,即所谓的北满地区;第五,流入东北的华北人口中,山东人占绝对优势;第六,华北人口流入东北,具有明显的逃亡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年龄、性别、职业以及阶级构成等几方面的分析,指出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实质是农村劳动力的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3.
如何合理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程平程平,女,1964年出生,浙江省电子工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中国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大流动。这种流动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却又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能否及时正确地解决好在人口流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将直...  相似文献   

4.
元代人口迁徙和流动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史料探讨了元代人口迁徒和流动产生的社会、自然原因,阐述了迁徙和流动的方向、地域范围,分析了人口迁徙和流动的影响;并以至元十六年(1279)为界,分析了元朝统一全国前后两个不同阶段人口迁徙和流动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首先指出,以往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能正确分析“人口的国际流动”现象。为了创建在理论上能够分析这一现象的国际关系论,首先必须掌握人口的国际流动的实际情况,对这一现象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人口的国际流动发生的原因,并阐明人口的国际流动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骏 《社会》2001,(9):41-43
按照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由于人口迁出地的各种制约性因素形成的推力及迁入地的各种吸引性因素形成的拉力共同作用 ,人口会自动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流。伴随这一人口的空间位移现象而生的城市化进程 ,其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度机械增长 ,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在我国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严格的户藉制度所形成的合力使人口流动在80年代以前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198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民自理口粮进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从此中国社会的农村———城镇二元格…  相似文献   

7.
与人口转变错步进行的中国城市化,在1949年以来的40多年中,表现为一个扭曲的过程。在人口快速增长的前30年里,城市化异常地陷于停滞;而在人口因计划生育而开始减慢的后10多年里,城市化又急剧地发展。其结果是,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形成鲜明对比的大城市,虽经严格控制仍不断膨胀,终致形成人口压力之下各种各样的人口问题。从几个大城市显示的迹象看来,除了各类城市普遍存在的住房、交通、拥挤、污染等城市问题外,人口负增长、人口老化、人口流动等与未来城市发展休戚相关的城市人口问题已日益显化,足堪引起严重关注,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盛行一时,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间,有关人口流动的研究文献寥寥无几,但80年代末以来人口流动理论再度趋热.重新成为热点的人口流动理论不仅改进了原有的模型,而且探讨了早期人口流动理论尚未涉足的一些新的领域,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不平等与社会福利、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人口流动的迁徙动机和汇款动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等等.本文旨在概述这一理论的新进展并作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2015年,中国人口学在诸多领域取得了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本年度国内主要人口学核心期刊《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人口学刊》《人口与发展》《西北人口》《南方人口》以及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等进行文献检索,梳理相关的代表性文献,对中国人口学研究重点关注的人口生育政策、老龄化与老年健康、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人口与经济、人口统计与方法等若干领域以及婚姻家庭等相关主题进行了系统回顾与评述。  相似文献   

10.
拥有21%世界人口的中国,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时期,必然产生许多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和问题。在主要由发达国家所构造的世界经济秩序中,阻碍劳动力国际流动是合法的,而阻碍其在国内地区间的流动则是不合法的,这迫使中国只得依靠低价工业品生产和出口来实现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所以,依靠价格优势和进行“价格大战”是中国现阶段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历史性现象和必然过程。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化的“价廉物美”现象,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国际化的方向扩展。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区差距将表现得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中国不可能像其他工业化国家那样把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外化成国际现象。而且,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巨大国家之内的地区差异成为导致“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拥有的巨大人口、国土和地区间差异,使得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工作量”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所不可相比的。加入WTO是对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社区中的新成员艾军随着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人口大流动,即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成为城市社区中的新成员。他们一方面为繁荣城市带来了许多有利因素,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社区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研究该问题势在必行。一、农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68亿,其中,失能老人已达到940万。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已有30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已步入晚年,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负担极为沉重。当前城市化大潮下,人口流动、家庭小型化也大大冲击了家庭旧有的代际抚育功能。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空间流动和职业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空间流动和职业流动速度趋缓,居所和职业的稳定性在提高。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通过产业调整和布局引导人口流动,重构人口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学把社会成员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动称作“社会流动”。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流动可分为“垂直流动”(一个人从地位较低的阶级或阶层转进到地位较高的阶级或阶层,或者相反)和“水平流动”(在同一地位的人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一生中的流动”(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的变化)和“代际流动”(两代人之间的流动)、以及“结构性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革命、变革引起的阶级阶层结构或人口地区分  相似文献   

15.
户籍管理,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进行人口统计,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统筹安排劳动力提供人口资料;二是加强户口管理,为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三是进行迁移登记,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实行物质和产品的统一调拨与分配,实行劳动力的统一调拨与分配。人口的盲目流动是与计划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劳动力是人口的主体部分,其逻辑结果,户口也就不应当自由迁徙。然而,人不是物,不能完全象物资一样听从调拨与分配。人有意志,有愿望,会流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自发流向就是从生活条件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向生活条件较好、生活水平较高的地方流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存在,使人口产生一种从农村流向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我国历史上,继东汉末年流民浪潮之后,魏晋北朝时期又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徙:一次是西晋永嘉之乱前后,以北方世家大族为首的今山东、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南部地区的居民大规模向今江南、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四川地区迁徙;一次是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失败以后,六镇鲜卑降户大量涌入今河北地区,河北地区居民复大规模流亡至今山东中部地区。此外,十六国时期,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也屡有徙民之举。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无论是汉族居民流往边地、甚至塞外,还是塞外少数民族徙往内地--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很大影响。幽州处于当时北边,与乌丸、鲜卑、库莫奚、契丹等北方民族相接,这种人口流徙现象在促进民族融合方面就更具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人口因素分析郭志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口再生产的转折过程中,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急剧扩大,已经成为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地区发展差距的人...  相似文献   

18.
《社会》1996,(6)
国家统计局新近提供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人口的文化程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据调查,到1995年,我国文盲率最低的地区是北京,仅为6.38%.此外,上海、天津、吉林、辽宁、广东等地的文盲率也都在8%以下。在受高等教育方面,北京、上海每10万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分别为13352人和9045人;吉林、辽宁、天津也都在4000人以上。调查结果还说明,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人口文化程度分布的地区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人口流动在中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头。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中国的人口流动提供了客观必然性。这种流动的趋向,总是沿着从乡村向城市、从内地向沿海、从贫困向富庶的方向发展。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特别是随着开放浦东、开发浦东进程的加快,必将有更多的流动人口,带着各种五彩的梦幻,涌入上海城。 70年代,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一般在20万人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某一地区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量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本项研究运用AEZ方法,研究了中国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潜力,并计算了全国及各地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结果是:中国在低投入水平下,土地可承载110~11.9亿人;在中投入水平下可承载13.9~14.8亿人;在高投入水平下可承载14.9~18.9亿人。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的关键是:保护耕地,提高投入和控制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