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我国亿万群众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从根本上打破了以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和严重的平均主义为特征的旧的农村经济体制,使农民得到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从而使我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广大农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在这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每个农户都是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并且都是相对独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细胞.农业经济形势如何,最终取决于亿万农户的经营状况.因此,研究和论证中国农业出现的问题,也就只能和必须从这些微观经济细胞入手. 目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经营方式有三: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小而全的小规模经营;二,以一业为主,兼营他业的初具规模的兼业经营;三,有适度规模的专  相似文献   

2.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再促农业经济辉煌艾云航继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后中国土地制度建设的又一次深刻变革和重大突破新形势下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土地资源开发、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土地历来是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焦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3.
农民手机导航种地、配方肥料“特快专递”、蔬菜二维码、家庭农场、土地林地股份、淘宝网椪柑店……这些现代时尚的“热词”如今已不稀罕.走进长阳山水间,现代特色农业枝繁叶茂.同是一亩地,效益大不同.长阳特色农业正悄然转身,“转”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十一亿人口,九亿是农民,在农村。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如何,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和成败的大问题。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议》,要求全党全力以赴做好农村各项工作,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进程,这是十分英明的决定。解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和成就。在这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找到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即走“农,科、教”结合的道路。这是一条农村经济起飞、农民奔向“小康”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目前各地  相似文献   

5.
扬特长穷村发家济南市郊吴家堡镇西张村,地处黄河边,是个回民村庄。在“割尾巴”年月,是个叮当响的穷队。今天,她腾飞了!1981年,落实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当年西张村就获得了大丰收,家家有余粮,大伙紧锁的双眉舒展了。可人均只有51元收入,还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农业发展和加入 WTO进程的加快,农产品相对过剩,农民增收空间缩小,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农村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山东省新泰市视挑战为机遇,按照市场要求,从寻求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入手,建设特色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实施产业化经营,从而整体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升级换代,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1999年农业总产值达到 30.1亿元,农村总收入 9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690元,比 1996年增长 22.5%,保持了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其做法,对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  相似文献   

7.
清代壮族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分析方素梅清代壮族农村社会经济总体来说有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水平与前代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发展,家庭手工业更加发达,市场交换体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在生产关系方面,随着改土也流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8.
互助土族农村经济生活的调查与思考席元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互助地区同全国一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连年丰收,农民过上了有史以来真正美满幸福的新生活。但与小康水平差距还很大。所以,当前研究农民问题也是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农民的城镇移居意愿关系到我国广大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路径选择和有效实现。基于CGSS2010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调查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家庭和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民城镇移居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农民城镇移居意愿较低,且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移居层级则偏好小城镇、县城(县级市)。个体和政策层面的因素对少数民族农民城镇移居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家庭层面因素对少数民族农民城镇移居意愿影响路径和机制较为复杂,具体表现为:信仰宗教比不信仰宗教的移居意愿更强;农业劳动力越多,相对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少数民族农民家庭城镇移居意愿越强。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会及其社会文化变迁乃是现代人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重心之一.整体上来讲,乡土中国人类学研究可区分为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汉人家庭家族制度、农民的心态、信仰与认同、回访等五大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农民社会变化变迁的平衡论、新平衡论、盛衰循环论等几种理论解释.但由于长时期以来对农民文化的"落后"定位,导致对农民文化的无情肢解,相应,在新的历史时期,人类学家也应站好自己的立场,以有效关注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文山:在村寨搞股份合作制文/梁龙砚在新的形势下,文山农村经济要取得新的发展,文山农民在本世纪末要基本摆脱贫困,文山经济要实现第二次腾飞,根本出路之一是建立以村寨为主的社区股份合作制组织。文山农业已开始进入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主的第二阶段以家庭联产承...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先后普遍实行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潜力也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加速了民族地区农村分工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全国各族人民有目共睹的,也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客观经济规律又告诉我们:当农民的积极性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求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必须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才能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否则要想农业生产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上,是不可能的。近几年来,某些民族地区农业的“萎缩”,就是具体的表现。因此,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块平分式的  相似文献   

13.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现实,民族地区需要通过扶植和培育新的经济组织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商品化率.通过对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繁荣的案例研究,认为产地批发市场不仅具有市场的传统功能,更具有强大的农业经济组织功能,它应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组织形式和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4.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农村经济成就斐然,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多层面变迁和农村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是推动西藏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农村发展资金支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西藏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解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湘西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了较快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产品产量逐步增长,农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5年,全州农业总产值达17.0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75.66万吨,农民年人均纯  相似文献   

16.
农民的终结     
都市化的发展,使现代的农民已经不仅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来生活,农民的策略再次强调了资本的积累.人类学家的实地调查报告表明了农村和城市的界线正在模糊化,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积极从事工业、商业等活动.他们正大批地从土地上离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对内蒙古自治区一个蒙古族聚居的半农半牧村落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蒙古族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访谈和观察所获得的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土地数量、户主教育水平、劳动力人口和生产性投资等因素对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家庭经济多元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稳定的社会治安为其保驾护航.延边地区作为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农村的社会治安情况总体上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延边地区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在新形势下,科学地分析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努力把握其特点和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各地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都在千方百计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贫困地区更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扩大劳务输出当作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  一、劳务输出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对一般农村地区而言,劳务输出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劳务输出是贫困地区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贫困地区大都人多地少。我省10个国定贫困县,人均旱涝保收农田只有0.33亩,比全省平均水平少0.24亩,其中桑植县只有0.2亩,仅相当全省平均水平的1…  相似文献   

20.
设立开发区以来,通辽市开发区农村经济在经过高速增长之后,其发展速度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明显减缓。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各项重视农业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依然存在。通过我们对通辽市开发区农村经济中各领域,如: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农业技术创新,农民素质等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