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与历史,通常作为相互时立的两个概念和学科而被提及.最近二三十年,西方史学界,尤其在后现代新史学,在叙述史学的启发之下,出现了"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一术语."神话历史"的出现,既体现了历史文学性的叙述与结构形式一面,也表现了诸如历史人类学之强调文化内容的一面.作为对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反拨,神话历史更加强调历史的文化认同性,而不是对于史料的客观分析之科学与事实.这是一种纵贯西方史学的实践.从希罗多德开始到维柯的奠基,布克哈特还有本雅明等历史学家的推动.以色列历史教授约瑟夫·马里在其<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一书中论述了整个"神话历史"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物流历史概念是建立在交叉学科基础上并首次在史学界提出的新课题.传统史学没有物流概念,但物流活动却自有人类开始就已经存在.物流是现时代概念,但现代物流不研究古代物流.运用物流学理论总结物流历史活动是史学研究的新角度、新方向.提出环渤海物流历史文化圈理论,并在这个理论视角下,研究妈祖文化在北方的接受与传播,将会总结出一些规律性、根本性认识,从而开辟了妈祖文化传播研究一个新视域.  相似文献   

3.
约从七十年代中期起,新史学一词越来越多地在法国刊物中出现。今天,历史学家中已很少有人怀疑法国已形成了“新历史科学”。什么是法国“新历史科学”?这种人类社会及其演变观点的本质是什么?首先,“新历史科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在这一时期内经历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它的开始是法国历史学家布洛赫和费弗尔在二十年代末创办的杂志《经济史和社会史年鉴》,它的继续是现代法国历史学家勃罗代尔的活动和“年鉴”学派成为法国史学的主要派别。最近十至十五年来,“新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期,也是作为学科基础的“电影”概念的形成期。作为姊妹学科文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性”跨越学科、媒介疆界,参与到早期中国“电影”概念及相关理论建构中。电影与文学的百年互动,学界通常简化为线性时序下事件性的集合,注重作为新兴艺术的电影与文学的代际式差异,强调电影为寻求自身的独立性而与文学进行的渐进式的关系切割。简单将文学嵌入电影论题并不足以把握关键概念,借助跨媒介的“居间”视角、深入历史裂隙观照二者的互动十分必要。事实上,在文学试图统摄电影而电影又力图与文学剥离的相互角力过程中,以“电影的文学性”一语为焦点,“文学”“影戏”“文学性”“电影性”等新旧语义交叉、重叠于“电影”概念一身,并且潜隐着保守抑或进步等丰富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信息,体现出一种“不同时的同时性”。梳理与重审这一历史复杂性状况,有利于敞现一段动态、开放的“电影”概念史,或可为电影理论与历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自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Historiophoty"的概念,用于表达影视和史学的关系,至1990年代该词翻译进入学界以来,不断有学者结合西方史学和中国史学传统,阐释影像材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讨论影像作为史料的优缺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一史学研究的新概念.事实上,围绕这一概念的认知和实践,国内史学界不断有诸如前缀"影视""图像""影像"等定语的史学文章出现,概念交叉常导致在教学和实践中逻辑的不自洽.在多年从事影像创作实践和高校历史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探讨"Historiophoty"作为"影像史学"的本体内涵对当前国内影像史学理论建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国家起源一直是考古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关心的问题。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面地了解这些理论,对于我国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本雅明的“光韵”理论对“看老电影”现象进行文化分析。这里的“老电影”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以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旨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系列电影。这些老电影在经过了多年的沉寂之后,在新媒体和新时空的条件下又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人们看老电影,但又很难接受电影文本中的故事“内容”。我们今天欣赏老电影,也是在欣赏放映老电影的新环境和老电影与新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境界,而不是老电影本身。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史学曾先后发展出三种价值观和使命观:政治家注重它的实用价值,把历史看成是意识形态、制度政策、经验教训的源泉;哲学家关心它的观念价值,通过建立历史发展模式树立社会信仰;书斋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重构或再现历史面貌.这些史学观的科学性和实际效用皆可质疑.历史学还有科学价值,然而遭到大多数哲学家的拒绝.本文列举哲学家七个论题加以分析,以为皆不足成为反对历史科学的充分理由.为此,文章介绍了文化要素分析方法,并强调史学科学化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只要历史学家能够更新历史观念,历史学成为科学并非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9.
申采浩是近代韩国最杰出的人物之一.申采浩的主体哲学涵盖着主体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历史意义、现实价值等.主体哲学贯穿在申采浩抗日活动、历史研究、文学创作中.他毕生投入民族独立运动,展示了抗日斗士的宁死不屈的精神;作为历史学家他以民族史观批判传统史学和殖民主义史学,确立了韩国近代史学;作为作家其文学作品,尤其是在中国流亡时期创作的文学遗稿最为迫切地表现出其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从近年来一批电影学研究者,特别是米莲姆·汉森、李欧梵、张英进、张真等人对本雅明理论的援引和借鉴中,我们可以发现,本雅明有关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论述对现代电影理论有着相当的渗透性。本雅明理论对现代电影理论的确有着极为重要的当下意义,目前我们对其发掘还远远不够。同时本雅明也有他个人的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将本雅明对现代电影理论的贡献进行一番梳理,并对其言说中的矛盾之处做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应如何结合当前具体语境进一步超越本雅明,从而为拓展当下电影研究的视野提供一种参照。本雅明从学理上强调了电影的商品属性,将商品性上升到电影的本体层面作出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同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经典电影理论的对抗;本雅明所提出的“废墟”主题在后现代影像文本中的集中呈现体现了本雅明对现代文化、现代电影理论的超前预见。本雅明虽主张电影的商品化,但他反对资本对电影的控制,因此他推荐明显同电影的商品性相抵牾的前苏联电影经验,这就形成了本雅明电影商品化理论中的悖论。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控制,但电影创作又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生产,它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复杂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这就为电影生产者冲破资本的控制、挑战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提供了多种可能。因此,电影的政治功能可以通过进步的电影人在电影商业机制内部得以体现。另外,本雅明虽然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精英知识分子身份的固有规定性,又使本雅明的言说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由此产生的消解意义、碎片化、平面化等文化现象的焦虑,这反映了本雅明对大众文化态度的游移。在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下语境中,本雅明曾经面临的精英与大众、高雅与通俗等严格的二元对立已经基本被超越,东方文化的崛起为我们走出本雅明曾经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种途径,中国文化中的庄、禅哲学完全可以为解决本雅明乃至西方后现代理论家们无法解决的文化难题提供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