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维方式是文化形态的重要内容。佛教和婆罗门教中都存在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最初形成于吠陀奥义书中,其后在佛教中和婆罗门教主要哲学流派中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佛教中的大乘流派系统以及婆罗门教中的吠檀多派和瑜伽派使用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较为突出。两教中的这种思维方式既有共同点,又有重要差别,它们展示了古代印度哲学的一些基本特色。随着历史上印度文化的大量对外传播,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对不少东方国家文化的形成也有明显影响,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奥义书对印度古代不少宗教都有重要影响。佛教的许多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奥义书有关联。一些佛教理论是在改造批判奥义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还有一些佛教理论则直接采用了奥义书中的有关思想。早期佛教的教义与奥义书中的婆罗门教思想既有差别点,又有类似处。吸收了大量奥义书成分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成为印度古代两大主要宗教体系,对印度后世基本文化形态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婆罗门教哲学派别的根本原典是古代印度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基础文献.它们与佛教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原典中,婆罗门教哲学派别论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思想,如禅定、轮回解脱、事物的本质与主要表现形态、辩论规则与逻辑推理等等,并对佛教做了一定程度的论难.梳理和分析这些内容,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或把握印度宗教哲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线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印度宗教的变革与矛盾冲突,形成了印度宗教派系的繁杂丛生。纵观印度宗教的发展史,它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A.婆罗门教的衰亡,佛教的兴起与婆罗门教的冲突婆罗门教源出于印度古吠陀教,古吠陀教是印度的原始宗教,它产生于公元前二千年古印度西部的雅利安游牧部落。古吠陀教的产生与世界上的原始宗教一样,从崇拜自然神  相似文献   

5.
"量论"是印度古代哲学中关于逻辑推理等认识论方面的主要理论形态.佛教与婆罗门教中都有不少这类思想.佛教中出现系统的量论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之后.婆罗门教哲学各派在形成独立体系后都提出了各自的量论.两教量论有不少相同处,也有一些重要差别.分析和认识二者在这方面的异同对于认识古代印度人的理论思维特点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印度本来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的国家。那里不仅是佛教的故乡,而且印度教、耆那教也堪称传统宗教,孕育着古老的文化。至于伊斯兰教和锡克教,则以反对种姓制及婆罗门对宗教事务的垄断为宗旨,至今仍在印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鲜为人知的印度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略述一二,以飨读者。基督教初传印度在印度古代历史上,统一的孔雀帝国中央集权制度曾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南亚次大陆的商业发展。因此,印度史学家又把继孔雀帝国之后公元一至三世纪称作商业兴起时代。由于商业发展,东西方贸易和人员交往频繁,西方基督教便随即传入印度。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少数来自巴勒斯  相似文献   

7.
"我"的观念在古印度宗教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印度哲学的核心观念.印度古代两大宗教之佛教和婆罗门教在"我"的问题上曾有重要的思想交锋.两教中的主要哲学派别或分支的许多理论都是围绕着"我"这一观念展开的.佛教与婆罗门教在"我"的观念上的分歧,反映了两教的根本的理论差别,也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同阶层间的政治对立.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对于认识印度古代哲学的基本形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佛教和婆罗门教的无明观念体现了两教对事物本质的基本认识,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思想在印度远古圣典奥义书中最初形成,在后来为历代重要的思想家或宗教派别所重视.佛教和婆罗门教都认为产生轮回现象和世间痛苦的主要原因是无明,但对无明的表现两教看法有明显差别.探讨分析这方面的内容,是印度哲学以至东方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印度文化对柬埔寨文化影响甚大。产生于印度的宗教(诸如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都传到柬埔寨,一些柬埔寨人接受了这些宗教。在此基础上,印度的艺术形式也被柬埔寨人接受,在印度文字影响下,柬埔寨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10.
禅的观念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在佛教和婆罗门教中都有重要表述。两教中的禅观念与印度古代奥义书中的思想有重要关联。二者在吸收借鉴早期奥义书的一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印度禅观念。两教都认为一般的心作用或杂念妨碍人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应当抑制,并认为进入禅定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遮诠的方法在两教中都是重要的禅定手法。佛教和婆罗门教对禅定种类的区分不尽相同,而且对禅定所要体悟的对象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