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预防校园欺凌,不仅要直接对欺凌行为进行惩罚和干预,学校教育应从更积极的视角探索预防欺凌的长效机制。社会情绪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和负责任的决策技能,改进他们对自我、他人和学校的态度与信念。培养学生社会情绪能力是预防校园欺凌的一个关键要素。"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课程成为上海静安区的预防校园欺凌的溯源性举措。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校园欺凌现象隐蔽地存在于大学、中小学时期,通常在曝光后才引起重视.欺凌行为与道德教育相关,表现为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家庭反欺凌教育意识欠缺.学校道德教育中重成绩轻德育,考试分数仍旧视为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治理欺凌行为中的权限不足;社会道德教育中德育理念与客观社会现象存在脱节,不良网络风气影响学生行为;自我道德教育中学生认知能力缺乏,道德行为控制存在缺陷.德育重塑能召唤人文关怀的情感,引领道德认知回归.家庭教育要重视励志教育、家风建设、仁爱思想培育;学校教育要在教学内容、教师道德、道德评价上重视德育;社会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育人;学生自身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相似文献   

4.
唐紫微 《国际公关》2023,(4):143-145
为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建立校园欺凌防治长效机制,本文基于辅导员视角,结合相关政策要求、样本校情和调研结果以及笔者工作经验等,分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从教育在先,夯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构筑反欺凌防线;预防为主,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建设,健全反欺凌体系;关怀为要,保护被欺凌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心理重建三方面,提出辅导员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能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校园欺凌这一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对于该问题的解决,各国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在我国,尚没有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法规。因此,建议在现有治理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展开广泛调研,科学分析调研结果,找出我国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和发生原因,借鉴外国治理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反校园欺凌法》,并制定配套性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来细化和补充《反校园欺凌法》的规定,从而构建我国一核心、三维度的校园欺凌法律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强科磊 《国际公关》2023,(6):136-138
校园欺凌问题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极大地关注和改善,但城乡背景下的校园欺凌还是偶有发生。以部分学校为研究对象发现,无论是何种欺凌行为,其背后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然而,当下的学校心理干预教育还不够深入,缺乏理论研究、原因探索和多样化策略。基于此现状,本文依据心理学理论探究城乡背景下预防欺凌行为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8.
为描述西部学校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特征和群际差异,采用张文新修订的挪威心理学家Olweus的儿童欺凌问卷测验工具, 借鉴校园欺凌调查工具,从欺凌对象、欺凌方式、应对方式3个方面对陕西省两所农村寄宿制学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欺凌对象具有同辈关系差、社会排斥高、人际求助意识弱的基本特征;校园欺凌应对方式具有旁观型多,干预型少的特征。欺凌行为应对方式的学段差异:小学阶段学生相比初中应对方式干预型多,小学多肢体欺凌,初中关系欺凌增多;欺凌方式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肢体攻击型欺凌行为;女生更倾向于关系欺凌。可测到显著的分类变量差异:欺凌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欺凌对象存在就读方式差异;应对方式存在就读方式、年级差异。应结合学生群际特征差异,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现象,针对寄宿生的群体特征,采取反制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体现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营造消弭欺凌行为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基于学生网络欺凌的普遍性与危害性,各国都重视运用法律进行规制,并形成从业者自律→ 行业自律→行政规制→刑事惩罚这样一道国家介入由弱到强的规制谱系.业者与行业自律模式在民主性、透明性及确保公益方面存在缺陷.行政规制模式面临技术与成本局限,可能导致网络言论萎缩.刑事规制模式在网络欺凌定义、主观故意证明及监督执行上存在困难.我国学生网络欺凌治理应采取合作规制模式.一方面,政府组织业者设立网络内容防护机构并制定政策框架,就披露审查标准、定期汇报等提出要求,网络业者根据要求制定标准并审查和处理不当网络言论;另一方面,政府制定学校政策框架,将学校规制权限适当扩张至校外并明确核心内容,学校从政策制定、宣传推广及课程教育等方面进行教育防范.此种模式从网络与学校场域双管齐下,充分发挥政府、业者及学校三方优势,有效防止学生网络欺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校园体育活动中的欺凌行为主要表现为欺凌者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等情境中对被欺凌者实施的物理性、言语性、关系性等侵害行为。基于犯罪学“日常活动理论”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构建师生反欺凌共同体、抑制及转化欺凌者、保护帮扶受害者等具体策略,防范校园体育活动中的欺凌行为,降低其对受害学生的身心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助力安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中的价值评估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领域的众多风险,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并购的后续活动,决定并购是否获得成功。目前影响中国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合理性的因素主要有信息不对称,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机构和政府干预较多。针对存在的价值评估风险,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具体防范对策,包括科学选择目标企业,降低收购成本;合理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发挥政府职能,帮助并购企业客观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确保并购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必须加强法律素质教育 ,提高青少年整体和个体的法律素质 ;杜绝犯罪心理的产生 ,预防青少年犯罪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防模式 ,抓住教育和管理两个环节不放松  相似文献   

13.
分析初创期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特征,构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初创期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做出评价.风险企业可通过构建高效的创业团队,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等措施防范风险;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采取"参与制"、"督导制",加强对风险企业的控制与监管,采取分段投资、组合投资、联合投资等措施降低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浅谈屋面渗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屋面渗漏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而且加大了房屋维修量,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屋面渗漏的原因,采取切实措施,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屋面渗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评估风险形成机制及其防范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评估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 ,是保障房地产评估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房地产评估风险形成机制的分析 ,把房地产评估风险归纳为能力风险、道德风险和制度风险 ,并针对房地产评估风险的特点 ,提出了一系列风险控制与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务犯罪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这些职务犯罪不仅严重损害了党政机关形象,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犯罪主体的行政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手段不断翻新,隐蔽性、智能性增强,涉案领域大都与工程发包、人事任免、资源开发利用有关,当事人实施犯罪时往往多种犯罪行为交织在一起等。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体制存在缺陷、权力过分集中、犯罪主体道德观念淡薄、监督机制不完善等。为了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应从强化权力制衡机制建设、高压打击职务犯罪、打造职务犯罪大预防的格局以及加强公职人员自身修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从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污染物及其危害入手,针对我国国情和以往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从社会、技术等角度提出行政管理对策和技术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污染物及其危害入手,针对我国国情和以往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从社会、技术等角度提出行政管理对策和技术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商业银行对企业抵押担保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了商业银行抵押担保贷款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相关案例。结果表明:商业银行对企业抵押担保贷款风险的形成既有商业银行及其客户自身的原因,也有法律规定不明晰、抵押权实现的程序繁杂、担保登记信息披露缺少统一规定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抵押担保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家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增加了有关禁止家庭暴力方面的规定。这是我国依法规范家庭成员间行为又一重大进步。家庭暴力的发生 ,是历史的、经济的、观念意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 ,防治家庭暴力就要从意识上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 ,在立法、执法方面加大力度、倡导公众群体、服务机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