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意义约束在世界中,其有无表达为作图式语言(非镜式语言)的能力与无能。思想批判表现为语言批判。由于作图式语言面临的种种困难,后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意义约束在语言使用的游戏中,其有无表达为对语言的可能使用与不可能使用。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意义看法的演化让他进入并超越了哲学的语言转向。  相似文献   

2.
近代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他一生都把“存在”问题作为自己沉思的主题 ,而对“无”的哲学思考更使他的哲学学说显出非同一般的哲学视角。文章将从他的有无之辩谈起 ,会通中西学问 ,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相互阐释 ,在挖掘这两大哲学体系中所深蕴的思想宝藏的同时 ,力图寻找出中西哲学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奥康纳的<自然的理由>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旨趣,奥康纳通过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责难进行了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奥康纳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内涵制度批判和价值批判的生态批判,他试图建构在实践层面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4.
"有无"关系的本质体现老子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深层次思维特征.以<老子衍>为基本研究资料,以老子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王夫之批判、吸收、改造老子思想的理论思维根源,论证王夫之"援道入儒"思想的本质特征.王夫之通过对"有无"相生关系的理论思维分析,把老子的"无"境界改造为具有儒家思想内涵与理论合理性的实有境界.体现了他以"有"合"无",以人合天的实有形态即"天人合一"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朱熹与王夫之一个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个是气学之集大成者。两人对理与气的不同推崇通过理气观、道器观、有无观和动静观全面展示出来,恰成对立之势。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自觉批判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建构便是对朱熹哲学形上根基的颠覆。有鉴于此,朱熹与王夫之的哲学不仅表明了两人哲学的差异,而且直观地展示了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波斯曼作为来自东欧犹太移民的后裔,他一方面成功地建构了一种非宗教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却又有着隐而不显、内里坚定的信仰。他的宗教经验和信仰与他的学术追求融为一体,贯穿于他学术研究的每一个阶段———从他的媒介批判、技术批判与文化批判中渗透出来,并为他的批判思想增加了感性魅力与灵性锋芒。包容而不狭隘,虔诚而不尊奉,波斯曼的宗教观由此而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7.
阿Q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帝性与奴性的二重建构,他的精神胜利法以及他个性心理的一系列矛盾均与此有关.其文化根源则在于舜帝孝亲故事中所呈现的孝子形象,发源于舜的儒家仁学思想.鲁迅对阿Q的讽刺与批判,也就是对儒家仁学的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哲学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实体理论的否定,构成他的哲学的“第一个批判”,那么,他对近代哲学自尼采以来的人学的扬弃,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和改造则构成了他的哲学的“第二个批判”。这两个批判交相呼应,彼此补充,对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的每一环节乃至于整个体系的建构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在人们对“第一个批判”认识得比较清楚了,而对“第二个批判”研究得还不够,在有关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信息方式是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针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提出的新的社会批判理论,旨在建构和振兴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已失去言说效力。从理论背景、理论内容及理论属性上推论信息方式理论的架构,并对其意义和不足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嵇康作为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 ,因其“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对儒学的激烈批判态度 ,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儒学的反叛者 ,也由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从嵇康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建构来看 ,他并没有超越玄学融合儒、道价值的主流。他通过对汉末以来儒学形态的批判 ,以道家人生样式为根据 ,道家之“道”为本体 ,“作用的保存了”儒家价值 ,从而建构了一种融合儒道价值的新的生命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