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需要是大学生成长发展必备的素质.培养道德需要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从形成看,大学生道德需要是从理性到德性的发展过程;从发展看,大学生道德需要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道德需要的形成发展规律,决定了道德需要的培养是从德知到德行再到德性的完整过程.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是确立以培养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根本目的的德育理念,把德育视为由德知、德行和德性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2.
化道德为德性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性乃人之为人之根本,德性是人类现代社会有序之根基,德性是个人人生价值确定的标志.德性是一种良好的内在的个性品质,而道德则是社会对个体品质的外在要求.因此,如何化道德为德性,就必须选择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情感体验是化道德为德性的关键环节,心灵的成长重在体验.因而,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尤其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重视利用学科隐性德育资源,进而使道德内化为德性,使德性外化为德行.  相似文献   

3.
品德的养成是人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仅有赖于通过道德推理所获得的道德认知,更重要的是有德行的人应当乐于将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从作为行为逻辑的实践智慧、作为情境逻辑的特殊主义和作为内在驱动的道德情感养成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加以结合以培育公民良好德性的综合性的道德养成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孔孟对"德性"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认识与发展之后,儒家建立了一种以人性"善"为基础,以具有丰富"仁"德性内涵为核心,通过道德主体(人)的道德践履过程,将作为内在于心的道德精神形态的"德性"品格外化为现实德行的德性伦理体系.同时,在"天理良心"主体性价值尺度的规范下,"修齐治平"最终成为人们德性修为的终极目标.当前,研究儒家德性伦理普及教化的合理内核,特别是其形式要素方面的有效经验,是探索适应当代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运行机制的必然话题,也可为和谐社会建设与个体生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正确的路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党和国家对提高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应用伦理学的兴起,使得伦理学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伦理的研究者除了要关注伦理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还有从事具体的道德常识教育,关注我国伦理学理论研究,注重国民道德修养和德性培养备受重视。德性的培养和德行的实践,只有通过伦理学者研究的道德(德性)理论去服务和诉诸,通过道德教育引导、促进和激励公民德行的觉悟,才能使之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看起来,儒家伦理的主导特性与德性伦理学很接近,但深入研究表明,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德行即道德的行为,德性则是道德的品质。所谓德性伦理学,就是以品质为关注核心的伦理学,但古代中国文化中,德字的使用,德目的列表,常常兼德行与德性而言。这是我们引入德性伦理学方法时要注意的。孔子伦理学的体系虽然包含了部分德性的讨论,但却是以"德行"为主导框架的,始终不脱离"行为"来展开的。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即"心行合一"的立场,在德目的讨论中,不离开行而去谈心,不离开行为去谈德性,不离开行为谈做人,总是倾向于把两者联系起来讨论。而且,孔子虽然也非常关注德目的讨论,但在具体德目的讨论之外,更关注整体人格的目标,故孔子的伦理学不只是一套德目的体系,而是以"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美善行为的整体体现,从而超越了单纯的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一、德行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二、“德性我”的分析;三、艺术化的人生等三个方面,对现代新儒家钱穆的人生价值论进行了归纳和介绍。在钱穆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的道德实践即德行,德与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优点;“立德”的途径应是提升人的生活境界,“德性我”的人生是充实并焕发出“光辉”;理想的生活就是“安乐”,是德性与自然的融合。作者认为,钱穆在历史文化意识观照下发煌的“德性主体”,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主体,它显示出了钱穆与其他新儒家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康德抽象的道德理性自律,尼采畸形的道德人格自律和萨待生存的道德选择自律三个发展阶段的分析研究,说明了道德自律在人类德育文明史上从德性论过渡到行为自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德行互动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9.
德性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规范的根本把握和具体践履。德性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之育化,其相对稳定性直接表现为个体知行合一的深切体验。但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意识和德性成就条件的改变,人们的道德行为常常不能与我们所了解的一个人的德性想一致,甚至相反。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德性与德行之间的动态关系,即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及其原因,从而为找出一条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论德性     
德性是个体在把握自我或处理人际利益关系过程中稳定体现出来的向善品性.作为人存在的必要精神形式,德性由多种积极的道德心理因素组成,以趋向善行为目的,是支撑个体的可贵精神力量.德性在社会生活领域具有驱动经济增长、保障政治生效、引导科技造福及促进闲暇有益等功能.在仿识典范中让个体自觉知善、通过净化环境激化人们自愿亲善、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以实现自然向善是培育德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