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伊斯兰教历,我国有的地方穆斯林又称回回历,阿拉伯语称"希吉来"。这一历法是伊斯兰教产生后,由穆斯林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本·赫塔布执政期间(公元634提—644年)制定的。他以先知穆罕默德从麦加迁移麦地那的那一年(公元622年)为回历纪元元年。故我国回族穆斯林又称"至圣迁都元年"。又以该年阿拉伯太阴年岁首(即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历元年元旦。伊历按太阳计算系纯阴历,通常用拉丁文 AnnHegirae 表示,缩写为 A·H,是伊斯兰教进行宗教活动和记载历史事件的历法,这种历法迄今在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已沿用了1400多年。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伊斯兰文化与回族历史,不外乎史论的确立和史实考订。但开始研究之前,必须先打好一种基础,这就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中国古代汉族文人学士而言,伊斯兰文化是域外文化,回回是外来蕃客,“自古华夏,不育异类”(《左传》),所以,当两个民族、两种宗教、两类文化在相互接触与交融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时,被对方加以排斥就是不难理解的了。伊斯兰文化活动与回回人的生活,不仅难进入汉族正统文人的视野,而回回宗教上层和众多教民也视读汉书、写汉字、接受汉礼俗为弃典忘祖。在这种背景下,不但有关伊斯兰文化与回回历史的阿拉伯文、波斯文…  相似文献   

3.
公元13世纪回回人从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高峰走来,进入高度发达的中国的汉文化领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形成发展中的回回民族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从真主独一的信仰及其功修、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维护着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的同一性。在汉文化面前如何保存自己固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不致中断,这是摆在回回人面前的新问题。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回回人必须学习汉文化,以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以被中国传统社会所接纳。而汉文化是一  相似文献   

4.
回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元代阿拉伯人在当时政府中的医药机构里占极大势力,广惠司是回回医家的大本营。金元之际回回医药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与回回药物院有关、集阿拉伯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为一体,具有中国回回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回回"、"回民"或"回教徒";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称"儒生".遵从儒家学说的中国回族知识分子,就称"回儒".明清时期回儒翻译阿拉伯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也包括了他们研究的方法,提出的学说理论,与创立的学术体系等.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中国理学,一是阿拉伯伊斯兰理学.回儒是学通四教的大学者,也是回回理学的创立者,他们既精通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释三家的学说和思想,也十分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和观点.回回理学实际上是中国哲学中理学和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的唯理派--主要是苏非派--交融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与伊斯兰教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东平 《回族研究》2002,7(4):44-50
本文研究了元代回回社会中的宗教制度和伊斯兰教法。作者认为,元代回回社会中存在着官方认可的管理者和更小的民间宗教事务管理者两套系统。伊斯兰教法约束了回回人的行为规范,并且对元代多元法律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回回法”同“汉法”及“蒙古法”有一个冲突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蒙·元时期“回回炮”的东传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元时期“回回炮”的东传及作用●马建春宋元之际,随着蒙古人的西征,阿拉伯、波斯、中亚一带的回回人大批远道东迁,这些回回人由于具有高超的文化和优良的技艺,而受到蒙古统治者的赏识与重用。蒙古帝国在它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重于伊斯兰文化熏育下...  相似文献   

8.
回回民族是以古老、文明的中国、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历史、经济文化为背景的高起点民族,它的形成有着很高的层次和特色。尤其是伊斯兰教在教律上、思想意识上、哲学上、做人的准则上,以及饮食起居、卫生等方面都以它的严格和科学性而对回族产生深远影响。伊斯兰教是世界...  相似文献   

9.
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不断繁荣,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阿拉伯商人开始大量增加,为了适应伊斯兰教日常宗教生活的客观需要,清真寺和圣墓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区别于宋代木构建筑的一种新形式,因而倍受当时士人关注。尤其是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磨合和碰撞之后,富有早期阿拉伯风格的伊斯兰教建筑,不仅一步一步地被宋代社会所认识、理解和接受,而且对元明清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种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借和媒介。伊斯兰的内涵要远比一个宗教的内涵丰富、深刻得多。在历史上,没有阿拉伯的文明当作桥梁,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当代西方政治人物能够铭记于斯,西方同伊斯兰的冲突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吗!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与其说是儒家化了,倒不如说是在化儒家了,因为它们的神学内核并无变动,可以认作是伊斯兰世界各类不同思想派别认识的一种,应当在伊斯兰世界思想史上占一席位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普世性的宗教,伊斯兰教在保持信仰核心一致性的基础上,包容信仰者之间存在的对宗教的多样性理解,吸纳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信仰者文化传统的特点,从阿拉伯民族的信仰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宗教。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共存,既是伊斯兰教经典和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们所认可的,也是上千年历史的事实。今天,穆斯林应承继这一传统,在维护信仰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为弘扬伊斯兰教的伟大精神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一、前 言在世界艺术的大花园中 ,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特色鲜明 ,别具一格。伊斯兰教吸收了早期阿拉伯人的审美观念、态度和情趣 ,并从理性上深化 ,以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支配着穆斯林的审美心理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别具风格的阿拉伯伊斯兰艺术。本文试着归纳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特征 ,并从艺术和宗教的关系角度分析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二、阿拉伯伊斯兰艺术的特征阿拉伯伊斯兰艺术不但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并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尽管如此 ,阿拉伯伊斯兰艺术仍然不乏一些较为明显的共性特点。1 .阿拉伯伊斯…  相似文献   

13.
东乡族是全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伊斯兰宗教文学尤其是口传文学在东乡族中的长期流传过程中,无论语言表现形式的变化或作品内容的变化,都是比较显著的。伊斯兰宗教文学在东乡族中长期流传中,自然有它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首先表现在原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吟诵讲述变动为东乡语的吟诵讲述,这就为伊斯兰宗教文学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标记。清代以后,伊斯兰宗教文学,特别是苏非文学,在东乡族中广为流行。苏非文学是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教派领袖及传人运用诗歌、散文、故事等文学形式表达其信仰,哲学思想,内心修养过程与体验的文学。阿拉伯半岛是其产生的摇篮,它从阿拉伯文学脱胎而出,进而发展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一种文学。苏非派诗歌不仅给文学注入了伊斯兰的精神和信仰,并带上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随着苏非派的发展壮大,苏非文学也逐渐兴旺发达。苏非文学在东乡族中盛行流传,也是有它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十八世纪,苏非派各支派从中亚  相似文献   

14.
<正>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无不见于其著作中。  相似文献   

15.
寻“鲁穆”     
寻“鲁穆”杨如生最近看了《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中的第五章:伊斯兰天文学的输入。在其第一节:“马依泽对宋初天文学的贡献”中①,在国内初次使用了新发现的《怀宁马氏宗谱》,使得阿拉伯天文学对中国历法的影响年代提前300多年。这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中确实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回族文化教育二三问题的思考喇秉德面对充满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回回民族如何繁荣发展脐身先进民族之林而不落伍,事关民族前途命运,每个回回人不能不慎思之。一、从回族文化发育的“三板块”情形说起在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上,其文化发...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回族是中亚、波斯、阿拉伯的穆斯林从海路(东南)和陆路(西北)进入中国,与当地民众结合形成的民族。自元代开始才逐渐形成回回民族。尽管回族使用了汉语言文字,但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成为其强大的凝聚力,宗教习俗和宗教心理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本文就回族艺...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回回民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而且独具特色。从历史看,她是七世纪以来,由阿拉伯、波斯以及中亚、东南亚等国外多种穆斯林民族来到中国,吸收融合了多种民族成份而逐渐形成的。她既不是我国某个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发展起来的土著民族,也不是我国境外某个部族的集体迁移,而是多种外来民族在中国长期的经商、服役、为官、学习、传教等期间,在伊斯兰这一纽带的联结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始于元末明初形成了中国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汉语)、共同地域(大分散、小集中)、共同经济生活(农耕牧养、经商贸易),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的回回民族。  相似文献   

19.
(一)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举行礼拜、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系阿拉伯语“麦斯吉德”(即叩拜之处)意译。“清真寺”一词在《古兰经》中一共出现28次,每次都与建设、教育、稳定、安宁、提升信仰、完善美德、陶冶情操等内容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法始于公元7世纪,它伴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封建国家的形成而形成,基本上以《古兰经》为依据。其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即天事部分和人事部分。天事部分主要是关于宗教礼仪和义务的规定,人事部分主要是关于社会生活和法律关系的规定。天事部分和人事部分在内容上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天事中的斋戒,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人尝试贫人生活,以便不忘改善贫人生活的责任。可以说整个伊斯兰教法侧重于社会问题,着重调解民事法律关系,特别是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对伊斯兰社会来说,是直接、间接造福于人类的法律规范,所以,流传至今。现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等国仍不同程度地延用伊斯兰教法,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伊斯兰教法的内容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