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活用为“致使性”及物动词的一种文言语法形式,属于词类活用的范畴;而“双宾语”是一个谓语动词同时带有两个宾语的一种句式,属于句型结构的范畴。南开大学教材《古代汉语读本》早已打出了“为动双宾语结构”的旗号,而应用更为普遍的“使动双宾语结构”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林春香 《殷都学刊》2010,31(2):75-78
鬼神名词属于专有名词,它在甲骨文语法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句法上,鬼神名词可作施事主语、当事主语以及单宾语、双宾语、三宾语等。语义上,鬼神名词具有〔+享有祭祀〕、〔+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可控〕、〔+社会性〕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全面整理和分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祭祀动词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情况,并与其他甲骨卜辞的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比较,完善甲骨卜辞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和三宾语句类型。  相似文献   

4.
简单句之"及物动词 直宾 间宾"句型是英语和法语中常见的句子结构。法语的"双宾句"相对英语的同类句型来说,是比较特别的句子类型。本文从法语"双宾句"的类型入手,用英语的同类句型进行比较并归纳了法语"双宾句"的间接宾语的特点。比较结果表明:法语的间接宾语类型较丰富、结构较特殊、用法较复杂。这一比较对大学法语语法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吃了他三个苹果"一类句子结构,应该分析为单宾语结构还是双宾语结构,语法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根据双宾语的语义结构特点说明这一句子类型被分析为单宾语结构的可取性.并且还将这一句子与"张先生责怪他自己"这一句子类型进行比较,来解决一部分人把它误认为双宾语句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论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特殊句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先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已经表现出由动词前向动词后的过渡状态。到了汉代,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后置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魏晋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已仅仅是文人的仿古用法,不再反映口语实际。  相似文献   

7.
双宾语结构是句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的目的在于对双宾语结构中宾语的基础生成位置进行再分析。自从BarssLasnik(1986)的研究以来,大多数的研究都注意到两个宾语间存在的非对称性成分统领关系。在此在分析以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宾语的基础生成位置是动词短语的指示语位置而不是动词的补足语位置"的假设。结合双层轻动词结构,对双宾语结构进行了再分析,并在Chomsky(2001)提出的特征赋值假设下分析两个宾语的结构格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进安 《东南学术》2012,(5):265-272
近年来,随着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现象的渐渐流行,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揭短"类动宾式动词,即动作的对象等直接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的现象,更是频频见诸新闻媒介,并表现出一些特点,出现这些现象的动因主要有:社会发展、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以及体现主流文化和审美倾向。从目前的新闻语言来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情况不但非常流行,而且还有许多新带宾现象加入其中,如"对话"类偏正式交互动词直接带宾语趋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这个是……”判断句宾语的使用限制为例从“主宾等同”的角度说明指量结构居主位的判断句的宾语条件。  相似文献   

10.
汉语动宾结构的语义关系复杂,译成日语后,由于动宾结构中作为语义关系核心要素的动词语义特征的改变,致使其宾语和动词的语义关系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带受事宾语、对象宾语、结果宾语、致使宾语、同源宾语、施事宾语、处所宾语、工具宾语等八种类型的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在日语中变化最为凸显。  相似文献   

11.
对于带宾语后形容词的词性问题,语法学界基本倾向于形动兼类说,但这些形容词并非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动词标准。双音节形容词通常可以直接带宾语,对《新编现代汉语形容词词典》中所有双音节形容词考察的结果表明,其中115个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直接带宾语,一半以上《现代汉语词典》已经列出了它们的动词义项,尚有接近半数的还未获得动词义项,这与形容词自身的语义特征和使用频率等因素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谈动宾语义关系分类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语法学界一般认为,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十分丰富的,宾语可以表示动作的受事、施事、结果、对象、处所、时间、工具等等。本文认为,动宾语义关系分类迄今还存在不少缺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在作这种语义分类时,应该首先把宾语分为规定宾语与非规定宾语。规定宾语的语义角色是由动词词汇意义赋予的,对动词与规定宾语的语义关系可以不作分类。对动词与非规定其语的语义关系才需要分类。  相似文献   

13.
所谓“双宾语”,是指在一个谓语动词后面接连带两个宾语。这种语言结构,称为“双宾语结构”。具有双宾语结构的句子,称为“双宾语句”。古今汉语大部分双宾语句在语法结构上是一致的,表现出汉语语法的稳固性;但因古今汉语存在着质的差别,即便古今基本一致的句型也有些细微差别。更有些古今不一致的句型,还有些貌似双宾语的其他语法结构,似是而非,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辨别不  相似文献   

14.
王庆 《兰州学刊》2009,(8):8-11
汉译佛经文献中,“V+于+O”结构非常普遍,即在及物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加“于”字。这种特殊的结构可能是早期译经师对上古汉语中固有“V+于+O”结构的模仿,或者是对这种结构的误读所致,这都可能导源于早期译师们对汉语的不太熟练的掌握。后世的佛经译师或有意或无意地套用这种句式,客观上推广了这种句式。  相似文献   

15.
"V+P+Np"结构的再认知和处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云 《北方论丛》2010,(4):59-62
语法学界历来对"V + P+ Np"结构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运用原型理论对"V+P"部分进行再分析,将该结构中的"V+P"处理成动介式短语词,同时从汉语双音化和介词后附进一步虚化等角度考察"V + P + Np"结构,说明"V + P+ Np"结构述宾化,即"V+P"作为动介式短语词后带宾语"Np".与此同时,我们运用"构式-语块"理论阐释了对于"V + P+ Np"结构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许培新 《东岳论丛》2013,34(4):60-63
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其"V+(一)个+VP"结构中"个"为量词,"V+(一)个+VP"为述宾结构,VP或为受事宾语,或为表情状、程度及结果的宾语,而只有当V不带时态助词"了","个"前"一"脱落,且VP为表示反复进行的"否定副词+动词","V+个+VP"固化为四字格时,"个"才虚化为助词,VP为表动量的补语。这一结构所表现的特点,代表了其时山东方言的某些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一是阐明古文译为英文的准确性,讨论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特殊词语的含义的翻译方法;二是阐明古文译为英文的规范性,探讨正确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古汉语凝固结构“何…之有”反问句式、宾语前置句式“宾语+是+动词”的译法以及对古汉语词语的正确理解和灵活翻译;三是论证古文译为英文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双宾句问题刍议——兼与王力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古代汉语的双宾句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双宾句结构基本相同。这也说明汉语发展的稳定性与继承性,特别是在语法方面。古汉语通常能带有双宾语的动词,就语法功能来讲,与现代汉语也大体相当,常见的有:遗、赐、归、予、与、偿、语、告、教、问、诲等。例如: 宁王遗我大宝龟。(尚书·大诰) 哀公赐之桃与黍。(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野人予之块。(左传·僖公二十年) 秦王无意偿赵城。(史记·廉蔺列传) 后稷教民稼穑。(孟子·滕文公上) 从这些例句的特点,可以归纳出双宾句的两条基本规律。一、动词是含有授予意义或教示意义的。二、指人的间接宾语靠近动词,在前;指事物的直接宾语为间接宾语隔开,在后;前后次序不能颠倒。下面分三个问题谈:  相似文献   

19.
动词"坐"带处所宾语的现象在先秦晚期始出现,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个稳步和持续的发展过程,至唐五代,动词"坐"带处所宾语的现象发展到稳定的阶段,从宋代开始,"坐"带处所宾语的能力呈下降的趋势。现代汉语中,"坐"直接带处所宾语这一用法的使用范围变得十分有限。在这样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中,介词对处所论元的引导为"坐"带处所宾语提供了合适的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汉语中,人称代词或指人指物名词可以直接做处所宾语,而到现代汉语中,它们后面要加上"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才能构成处所词语做处所宾语.本文追溯了从先秦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这一历时演变,从中可以窥见汉语语法格局各个部分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