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对街舞运动分类的归纳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当前对街舞运动分类的主流观点,并就其分类的原则和意义展开了探讨。以运动强度为标准可分为 Hip-Hop 和 Breaking;以时代特色为标准可分为 Old School 和 New School;以动作的风格特点为标准可分为 Breaking、Popiag、Locking、Wave 等;以民族特色为标准可分为欧美派和日韩派;以街舞内涵的外延扩展为标准可分为音乐、舞蹈、涂鸦、刺青和服饰;以街舞活动的目的和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为标准可分为:健身街舞、竞技街舞和表演街舞。  相似文献   

2.
近来,关于神话的范围、定义和特征的争论,产生了种种不同观点,并各持己见。把这些观点集中起来,比较着分析,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一、论述的方法大体相同,都以自己的神话定义划分神话界限,再用自己所圈定的神话材料证明自己的定义,如此地从理论到理论的作无益的循环论证。由于没有客观的范围标准,所以定义也就随意而行,不可能普遍运用;二、所引用的神话材料几乎全是西方的古籍东方的经典,或者是三、四手货,再经过文人传抄、疏证和引用,已经脱离了生活的背景和信仰的联系,成了死的文物,变形的材料。分析这样的资料,既无法明白神话的性质,又无法对神话进行科学的分类;三、多数神话研究者往往只关心“什么是神话”的问题,很少问津神话对原始民族有什么作用。而且又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字产生神话类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字产生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各民族对于文字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原始记忆与演绎,按其类型可大致分为文字来源神话、文字缺陷解释、未产生文字神话、文字消亡神话,各种类型又可分成不同的小类。各民族关于文字产生的神话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20世纪50年代的形态为基准,少数民族神话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不少民族的神话处于活的形态,它们不仅仅是以口头的形式流传,而且还与民族的各种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各种祭仪、巫术、禁忌等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一切存在和进行的权威性叙述;其次,不少民族的神话经过祭司和歌手的整理,已经系统化、经籍化、史诗化,有较强的叙事性;第三,由于地域等的差异,同一民族的同类神话有不同的流传形态,它们可能映现了这类神话发生发展的脉络,等等。这些都为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重新解读,进而对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中国神话中的神予以比较,主要是从以下五个角度来解读中希(西)神之异同:神的分类、神的比较、神的谱系、神话背后的民族特点、神话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不同的神话体系是由于不通的民族特点所造成的,而不同的神话体系在反映其民族特点的同时,进而影响其民族的发展方向。。神话是每个民族童年心灵的展现,其幼年心灵的烙印必定伴随这个民族的发展,而成为这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沉淀。  相似文献   

6.
神话批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以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说的研究成果的影响而兴起的。神话批评认为,神话的意义不在于起源,而在于后来的文学展开,神话批评有以下特点和需具备的前提:(1)对神话批评有知识体系的认同;(2)神话批评与批评家的象征体系的关系;(3)分类与分类理论的把握;(4)神话的社会及文化现象的特性;(5)神话批评与“目的的原因”;(6)对“原型”的追溯。神话批评的属性与方式。分析和掌握神话历史变化过程,并辨别出神话的原型及文学原型;对神话的种类及作品的结构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把神话研究与社会、伦理价值研究结合在一起;把神话批评与心理学理论及心理学批评方法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神话作为一个民族的童年,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希神话英雄对这两个民族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的形成有重大意义:中国上古中的神话英雄,给人们带来一种温和宽厚的安全感和纯朴的信赖感,同时对这个民族温柔敦厚的性格有重要影响;希腊英雄带来的影响则是该民族崇尚个体,引导人们寻找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与命运的斗争中寻找永恒。神话英雄的影响同时也给这两个民族留下了某些价值缺失:中国神话的伟大英雄在带给这个民族希冀与寄托的同时,也使这个族群相对忽视个体性的磨砺与塑造;西方的神话英雄则使西方价值观念里有根深蒂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神话对民族之潜在影响使之对于当下社会仍有启发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神话的本体、类型、演变等相关研究已经举不胜举,但对于民族神话传播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以藏族创世神话为例,基于对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生态特征分析,从叙事传输视角审视藏族创世神话内容,剖析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影响因子和神话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试图对民族神话传播研究有所突破,并且从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研究中对学科体系完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辨析傣语中的日月神及其相关词汇可发现傣族继承了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其他壮侗语族民族的情况也是如此。通过分析日月起源、多日月、射日月、救日月、日月运行、日月蚀等日月神话叙事,发现傣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共创、共享和共传着相同的母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造成日月神话高度相似的原因之一,从族缘关系看,傣族属于百越族裔,因此与其他壮侗语族民族有着许多同源词汇和高度相似的日月神话;从地缘关系看,傣族地处我国西南沿边,与周边诸多民族世代为邻,在多民族文化“三维交融”过程中共享共传着日月神话母题。神话叙事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之一,从古老的日月神话中可以挖掘傣族先民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原始文化的角度视察中国神话,充分运用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洪水神话的生成机制;首次提出"陨石神话"的分类概念,认为"女娲补天"是一则典型的陨石神话。文章认为,神话是原始文化的长子,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解放前东北朝鲜族的国籍演变过程,是清政府、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朝鲜族人民进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血泪史.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才能使东北朝鲜族人民同全国少数民族一样,获得中国国籍.  相似文献   

12.
河南是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是解决此类地区民族问题的重要制度之一。河南省的民族乡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自治区,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民族乡工作的开展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高凉冯氏族属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凉冼氏与冯氏联姻,导致民族融合,形成"俚蛮汉化",走"民族团结"或"文化融合"的路子.冯氏似非汉人.<新唐书>卷一一零为<诸夷蕃将传>,将冯盎与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等同列.<旧唐书·冯盎>则谓"累代为本部大首领".可知冯氏亦高凉溪洞蛮酋之一,与中原冯氏未必有关.再结合隋代杨素谓冯盎的"蛮夷"以及冯盎族人子献"击铜鼓"的事象,冯氏家族至冯盎时,已有"奴婢万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的"南越首领".冼冯联婚后,先是但、蛮融合,在唐宋以后融合于汉族,并一直生息繁衍至今日.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感生神话的感生原理;认为按照感生神话中主客体的交感方式,可以分为触物感生和意念感生;指出感生神话虽然内容多荒诞离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思想状况和种种观念。  相似文献   

15.
缘于"湖南人来自天下",且古代华夷演变甚多,因而,湖湘大地及湘鄂川(渝)黔边界始祖神话(传说)类别繁,族系茂,数量多,既全面且有的连贯。从类别看,始祖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图腾始祖、人文始祖、部族始祖、地域始祖、迁徙始祖、姓氏始祖七类,在该地区皆有长期口头传承。此种类别繁、族系茂、数量多、相互关联而自成体系的始祖神话,为国内其他地区所罕见。  相似文献   

16.
探讨何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应先辨析民族、少数民族,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从语言文字论、生活题材论、作家出身论三方面探讨此问题都有道理,但难免有片面之嫌。本文把问题大体确定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少数民族族属的作者创作的文学,特别是这类作者或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以少数民族生活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少数民族吉祥物是中华民族吉祥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有许多共有的吉祥物。汉族一些吉祥图案 ,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喜爱 ,一些少数民族吉祥图案 ,也被汉族吸收。汉族和少数民族吉祥物既有同一性 ,也有差异性。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吉祥物 ,是本民族象征文化的集中体现 ,展现出各民族文化的特质。少数民族吉祥物是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一项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话的演变大量存在于古典神话、活态神话及各民族神话之间。神话的演变是不断被运用的结果,它伴随着意识形态、政治文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诉求。神话的运用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正面与负面的差别。学者既要揭示神话被滥用的现象,也要研究它如何促进当代社会的正面发展。应用神话学属于神话学的分支,它为神话学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西乌拉弯.毕马所著的十部著作囊括了台湾原住民各族的神话与传说,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繁多,想象之离奇,情节之怪异均堪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神话与传说宝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20.
氐人原散居于今甘肃陇南、天水,陕西西南部及四川松潘一带,在羌汉之间杂处。氐人的迁徙最早发生在西汉武帝时期,此后持续不断,其迁徙地多为内地汉人居住地,故其汉化程度较其他民族高。至西晋十六国时期,由于西北地区动荡纷乱的形势,氐人因各种原因而迁徙更加频繁,致使其最终融入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