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世界革命运动年表》(以下简称《年表》)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月刊第5号(1926年7月25日)———“世界革命号”。《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在《年表》末尾注:“原载《新青年》月刊1926年5月25日第4号”,误。《年表》在《新青年》月刊发表时,文尾署“一九二六年,五月”,所以《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题下署“一九二六年五月”。周永祥《瞿秋白年谱新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姚守中等《瞿秋白年谱长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书也都记之于1926年5月。《年表》共分八个部分(或八章),前七个部分记述世界革命运动,第八部分记…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瞿秋白为了宣传中共六大精神,根据他提交给中共六大的书面政治报告《中国革命与共产党》改写而成,现收入《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标明的时间为“一九二八年”,没有月份日期。姚守中等说:1928年“夏秋在‘六大’后,把政治报告《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改写为六万字的通俗读物,并在莫斯科出版”(姚守中等:《瞿秋白年谱长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这里的政治报告书名应为“《中国革命与共产党》”)。这里说“夏秋”改写,不知何据是夏还是秋,抑或夏秋间,也不明确。中共六大… 相似文献
3.
早在1923年瞿秋白就著有《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一文,系统的介绍了其对当时中国的经济与资产阶级发展的论述和阐述,本文通过对其文章的研究与分析,主要从瞿秋白对中国资产阶级发展背景的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发展途径的特异之点、中国资产阶级在各领域的发展状况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红色经典是存活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特殊群体,能成为经典首先源于其被染色,即红色的坚强附着。红色经典存在艺术质量与其它经典同样高超的杰作,但红色的获得和坚守却先在地定格其地位,也放大其经典的魅力,更生成别样的艺术张力。因此,是颜色政治学的存在造成了文学史上颜色化的文学经典。对瞿秋白与《子夜》接受史的互动考察,意义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6.
民粹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探讨与争论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民粹主义思想传统,以及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外的民粹主义思潮及其影响,已为中国学术界大多数人所认同。但对于建国以后民粹主义思想存在与否及其影响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否“染上民粹主义色彩的问题”,争论就十分尖锐激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学术范围,掺杂了许多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学习运动,以意识形态的手段建立民众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而"中国革命史"的宣传教育成为重要一环。在学习苏联经验、探索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中国革命史”自1953年6月被高教部确定为高校统一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后,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的现代文学史,把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的革命话语叙述为"革命",而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改良话语叙述为"改良".这种"顾名思义"式的叙述,不仅导致主观历史对客观历史的严重背离,而且反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的知识性根基的匮乏.事实上,无论在陈独秀还是在胡适,亦无论是"革命"还是"改良",其实质都是"改良",而非文学史之所谓"革命".而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这种背离是如何形成的?形成以后又因何造成一种真理性、知识性的假象被代代传承?文学史的话语建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究竟是何关系?此种关系又如何处理?对这些问题的审理,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乃至中国历史现代性叙述的诸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102-103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存在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式英语造成的语言不够标准.着重从由于直译造成的问题,与动宾词组相关的问题,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问题和修饰语习惯不同造成的问题四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本文从中国社会的几个历史阶段的农民问题的纵向比较中,阐明科学地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红旗谱>在17年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它将表现重点放在了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奇色彩的乡土中国的反抗者、边缘人物"朱老巩"、"朱老忠"、"李霜泗"一类人身上,深刻地揭示了乡土中国的革命与民间追求"公义"的文化传统的关联,形象地回答了乡村民众为什么向往革命,"革命"是如何改变了农民的命运的时代重大命题,在表现革命的政治内容的同时接通了乡土中国的"地气",这使得它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国情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郑洪泉毛泽东自早年从事革命活动至成为中国人民革命领袖的整个生涯中.都把调查研究中国国情作为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坚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艰苦的探索.他在这两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3.
罗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中国问题》集中反映了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判断,呈现了他的中国文化观,他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研究和解读中国文化,比较客观地分析和评述了中国文化,并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全面研究德国1848—1849年革命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走向成熟阶段的作品,蕴含丰富思想。发表后在世界上广泛传播,1930年被首次译为中文全译本出版,其后又陆续出现4个中文全译本,是在中国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及话语体系的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蕴含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我们今天深入研究中国的发展,探寻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及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关的一些问题,如经济建设问题、社会阶层问题、"三农问题"、民族问题等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使大学生从历史根源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但是告别革命论却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起着釜底抽薪的消解作用。《纲要》教学必须对之予以正面回应,深刻揭示其实质、危害。以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争议问题指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进问题日益突出.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应以1949年为界,1840-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1949年以后为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840-1911年为第一阶段,1912-1949年为第二阶段;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应当定在2006年.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争议问题,广泛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中国文学》(英文版)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选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08-113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行为以及各种机构团体、社会民众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家的历史、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以文化传播的方式对外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特别是以英文版《中国文学》为媒介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学精品,传播中国文化,以展示崭新的国家形象.文章着重分析建国十七年《中国文学》(英文版)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选取,以及所展示之形象与时代精神,从而展示建国十七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正>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广大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负有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思想的精华理论的高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与《论持久战》之比较研究杨超前面的话1938年5月.我从延安桥儿沟中央党校十二班结业后.就到了中央马列研究院学习.当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在马列学院一度掀起了学习高潮。在学习过程中.我有许多体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