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萧红的小说把国民生存的原始和蒙昧,展示到极致。她的小说虽然属于鲁迅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的时代主题,但是,她以自己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为我们观照国民生存状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这个视角,可以窥视到混沌的生存之中积淀的文化基本精神。这是萧红小说的一种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徐坤的小说创作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她在小说创作上呈现出多向度的探索姿态,她的小说所呈现的男性视角、女性话语权、女性情感宣泄、民间视角及语言角度等创作向度代表了徐坤小说创作的多向度探索。  相似文献   

3.
现代女作家施济美的人生经历呈现在她的作品中并影响着她的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凄楚哀婉的遭际,忠贞不渝的爱情变成了她笔下的一个个美丽而幽婉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仅从古典主义情结和爱情经历两个方面阐释其人生经历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民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20年代中期,文学界出于对新文学的反思,发起对“国民文学”的争论,重点在于对其范畴与内涵的辨析,性别内涵始终未得到重视。“国民思想”是“国民文学”的基础,酝酿生成于近代留学生群体,经历了反清爱国、科学救国、服务国家几个阶段。文章以1920年前后归国的早期留学日本与欧美的女学生胡彬夏、陈衡哲、刘王立明等人的思想与创作为对象,从辛亥革命前、民初至五四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时发展中探讨知识女性的国民意识、家国责任与人格独立的精神嬗变,总结和评价性别内涵在“国民文学”中的地位及其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萧红作为东北作家 ,她的创作与东北的山水以及这种山水的灵气———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灵气 ,不仅赋予她特有的艺术才能 ,更赋予她忧郁而深沉的思想和坚韧的个性品质 ,她正是在这种灵气的陶冶下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构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她从东北人特有的生命意识出发 ,在表现鲜活的形而下的人生内容的同时 ,又在各种作品中贯注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她在爱与恨的感情纠葛中塑造人物、描摹事态 ,在清醒的理智与奔放的激情中表情达意 ,显示了自己特有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她创作的魅力也由此而力透纸背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试析冰心作品中的"真"与"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她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即创作"真"与"爱"的文学,表达对生命的"爱"。"真"既是她的人生态度,也是她的创作态度;"爱"既是她的真切体验,也是她对世界本质的概括。因此,本文在分析冰心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真"与"爱"的同时,进一步阐释"冰心体"中"爱的哲学"的产生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萧红抗日文学作品与主流文学风格的疏离使她成为一位争议颇多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孩子的讲演》可以看作是她对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和自身心境的展现,以及对创作抗战文学的独特思考。在公式化、概念化的抗战文学主流中,坚持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作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作家所受到的文学影响和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池莉被认为是“新写实主义”的主将。然而,作为一位“写实”女作家,我们不能忽略其女性本身特有的创作情怀在文中潜性的呈现。这种创作情怀的默默流露是随着她的创作时期不断位移的。作为与时代共进的作家,她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女性特点,她的“女性情怀”也是通过关注女性的成长历程而不断呈现的。  相似文献   

9.
刘永莉 《齐鲁学刊》2003,(3):128-130
老舍创作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现代性的国民人格建设理想 ;二是对敷衍、自甘堕落等国民“劣根性”作了揭露和批判 ;三是揭示了传统国民性“家国一致”的理想人格的悲剧内涵。老舍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不仅在于批判国民性 ,而且在于建设国民性  相似文献   

10.
回族女作家陈玉霞的长篇小说《心斋》的问世,标志着陈玉霞创作的女性文学的序列化小说已初具规模,而她迄今为止的全部创作,越来越清晰地凸现了她的女性文学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主要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苍凉感.究其原因,文化、民族历史、时代、个人生活经验及其心灵感悟都是张爱玲苍凉感存在的渊源,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的小说“三恋”,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冲破“性爱禁区”的重要作品。这样的认识,一直影响到文学史对她的书写。通过细读办法,可以深入到小说内部,发现另外一些文本效果,同时也对作者当时隐秘的创作意图做出新的解释。显而易见,单纯的批评视角已不足以揭示80年代小说多元化的生产机制了,因为除了“纯文学”的因素外,大众文化也在进军小说的领域,成为其构思和谋篇构局的复杂语境。  相似文献   

13.
张建伟 《齐鲁学刊》2012,(3):152-155
《无字》饱含了张洁的生命和感情,是其思想与艺术积累的一次总爆发。《无字》对于张洁创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对其创作中的男神镜像的建构和解构。张洁创作中的男主人公由"男神"到魔鬼的蜕变是她内在矛盾冲突的多向呈现,这多向呈现可作为研究张洁思想性格变化的依据,她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又形成她文学创作的种种新面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李清照的诗、词、文、赋及其生平事迹的分析,挖掘了其内向伤感的闺秀风范和深沉高尚的思想情操、棱角分明的个性锋芒和倜傥丈夫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这些个性特征彼此依存、互相渗透,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性格系统,促使她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一驳以往将李清照描画成只知感风吟月、惜春悲秋、长吁短叹、掩面而泣的刻板形象,有益于全面评价李清照本人以及全面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15.
张军  吴建兰 《河北学刊》2012,32(1):203-206
"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高度重视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并采用多种策略来达成这一目标。"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所体现的"对美国精神的认同、对美国基督教的认同、对美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是其对美国民族认同的重要表征。"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经典对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对美国犹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国语教科书,可以考察新文学进入中小学课程的状况及影响.进入小学课本的新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经过了改写,优秀作家以此来实践小学国语课本的"儿童文学化",帮助儿童体认"国语"的美感,养成"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进而从根本上确立新文学的合法性.此外,教材中大量地选入新文学作品,明显地有利于新文学的传播,同时也培植出学生新的"文学感觉"与"文学观".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权主义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指出其个人生活的经历为其作品提供了必要的文学素材,以及其文学作品(《到灯塔去》《海浪》《一间自己的房间》等)中女权主义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散文表现了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焦虑、孤独和绝望,这成为张爱玲基本的人生观和她着重表现的生存体验。张爱玲散文的虚无主义意向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晔 《北方论丛》2002,(6):105-108
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从黑人和女性的视角出发,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及个性,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占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语境中,承扬民族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是民族儿童文学创作面临的大问题。民族儿童文学作家常以一种世所罕有的审美敏感去表现边地的自然万物,或以魔幻性叙事来构筑民族儿童审美的形象体系,或以发展的、理想的视角展示当下民族儿童的现实,都表达出生命的另一种绚丽和辉煌、生活的另一种奇异和深邃、生性的另一种善良和刚强,使民族精神在民族儿童文学中得到独特的呈现和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