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郊是中晚唐时期著名的苦吟诗人。政治动乱、仕途失意、生活窘迫让他的一生抑郁痛苦。他痛苦内容包括国家动乱、民不聊生之痛,壮志难酬、知音难觅之伤,生活困顿、居无定所之愁,亲人离去、朋友凋零之悲,生命渐老、功业无成之哀。为了寻求精神的满足和痛苦的解脱,他以诗泄愤、遁迹山林、归依释道。孟郊通过形式上的解脱找到了痛苦精神的寄托,也在痛苦和解脱的过程中创造出一大批经典的"苦吟"诗歌。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鼎盛时期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虽出身贫寒,晚年却福禄寿三者俱全.其一生尽管平凡,但又有人生坎坷中的忧生痛苦和经世泽民思想带来的忧世苦恼.赵翼懂得化解,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解脱方式:在实际行动中减缓、在"真性情"中消解和在"自得之趣"中超越他的忧生忧世的痛苦.这一价值取向,成就了他性灵派副将和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的美名.  相似文献   

3.
清中叶鼎盛时期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虽出身贫寒,晚年却福禄寿三者俱全.其一生尽管平凡,但又有人生坎坷中的忧生痛苦和经世泽民思想带来的忧世苦恼.赵翼懂得化解,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解脱方式:在实际行动中减缓、在“真性情“中消解和在“自得之趣“中超越他的忧生忧世的痛苦.这一价值取向,成就了他性灵派副将和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的美名.  相似文献   

4.
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岑参一生诗作颇多,风格不尽一律,堪称“悲壮”的,主要应指边塞诗。南宋人对岑参边塞诗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如陆游,在读过岑参的“天山篇”时,就曾感慨流涕。所谓“天山篇”,当然是指边塞诗。南宋偏安一隅,爱国者对反映出盛唐雄大国力的边塞诗,感情异乎寻常,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岑参边塞诗只占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意欲的阻抑,具有精神属性。痛苦是本原性的,而幸福则是派生性的。解脱痛苦的途径是纯粹认识及其带来的清心寡欲。叔本华痛苦观的积极意义在于,人为了解脱痛苦必然追求满足,为了获得满足必然追求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痛苦预示着人类社会必将向文化高度的方向发展,向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方向发展,向制度文明及精神道德无限提高的境界发展,这是痛苦的文化与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痛苦内容及其解脱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诗篇记录了诗人深重的痛苦内容,如其对民生多艰的痛惜、无人理解的痛心、国君昏庸的痛恨和去国忧谗的痛楚等等。他对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写作抒愤、寄想占卜、精神远游和从容沉江。他的痛苦遭遇,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所经历的多种困境,具有典型意义。其对痛苦的解脱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屈原既继承了儒道精神又超越了儒道精神,并且是对儒道精神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悲痛的审美体验之后,却是失重的情感分量.审美生存的内在悖论发人深省.这一生存模式在美学史和当代语境中高标独领,长久以来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化生存模式的期望.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感性化和自由化.考察人们对审美生存的沉思录,我们发现其中不乏质疑和批判的视角.综合地来看,审美生存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它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解脱之道;其次,它伴随着感性的沉迷;最后,它指向对痛苦的疏离.  相似文献   

8.
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痛苦而获得解脱。那么如何超越痛苦,了脱生死呢?佛教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根本解脱,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超越于自我,破除自我,破除“我执”,进而达到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获得人生的终极解脱。只有最终认识到“法无我”“人无我”的“无我”的境界,生命才进入澄明之境,众生才能得到解脱。  相似文献   

9.
岑参一生曾两次出塞,其中首次为天宝八载赴安西。学界大多以为此行乃入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幕,其所任僚职,或谓为掌书记,或称为判官。文章在检讨学界诸说基础上,对岑参安西之行作了新的考索,认为所谓高仙芝入朝表请岑参入幕之说难以成立,岑参任高幕掌书记或判官亦证据不足,并通过岑参仕宦心态、个性禀赋与盛唐文人游边风气的分析考察,认为岑参此行或是其西入边塞寻找入幕机会,藉以求得在仕途上有大发展的个人游边行为。  相似文献   

10.
被认为一生都奉献给了上帝的特蕾莎居然一直在怀疑上帝"我们的上帝却是一位‘忌邪’之神,他既不允许有不纯的信念,也不允许将异教信奉为神灵。"17世纪英王詹姆斯一世的掌玺大臣弗兰西斯·培根如是说,这样的上帝也曾让特蕾莎修女深陷痛苦难以解脱,因为,她也曾怀疑过上帝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