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苇杭 《百姓生活》2014,(8):15-15
今年是马年,流行“马上体”: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对象,如此等等,说到成功,最吉祥的一句话莫过于“马到成功”。“马上体”,马到成功,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固然无可厚非,但也暴露出人们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不由想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画家去拜访绘画大师门采儿,他问大师:“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要一天时间,而卖一幅画却要整整一年?”门采儿对青年画家说:“你不妨把时间倒过来,用一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说不定一天就能卖掉它。”  相似文献   

2.
《源流》2014,(1):1-1
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年是马年。人们都喜欢找马说事,说什么“一马当先”、“人强马壮”、“马到成功”、“干军万马”、“万马奔腾”等等,特别希望“马”能给人振奋、鼓劲,带来平安、吉利、幸福。在五华县,人们更是企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相似文献   

3.
萧桦 《今日南国》2009,(3):10-10
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生,到就业市场应聘,为何有人马到成功,有人却屡试不第?这里有个“第一印象”问题。据心理专家介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鲇鱼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只要求职者巧加利用,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里进放光彩,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占得就业先机。求职者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4.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5.
全国政协委员谷永江说到百姓中流传的一幅对联: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对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横批是“各得其所”。他因此呼吁让虚报浮夸者升不了官,并建议领导到基层了解情况“不要在安排好的路线、安排好的家庭,听安排好的语言”。如何治理“数字出干部”?谷委员这点建议应该可行。问题是一些领导“听安排好的语言”几成习惯,比较顺耳。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9,(2):19-19
在加拿大哈里法克斯市东部大约70多千米的地方,有一座名叫“马洪拜”的小岛,岛上有一个神秘的深坑。它形如圆锥形的螺蛳壳,直径有300米左右,坑的内侧砌有护壁。  相似文献   

7.
周代拜赐礼仪包含受赐者的施拜情况和施拜后的相应礼节等,是君臣关系和尊卑意识在礼仪领域中的重要反映。西周赏赐铭文记载了一些看似有别于“拜稽首”的“变例”。实际上,“拜手页手”“拜手稽手”及单言“稽首”,皆与“拜稽首”同实异名,而“拜手”主要用于受赐者答谢“右者”。关于受赐者行拜礼之后的“受令册佩以出”,“佩”当视作名词,指代命服。铭文载妇人拜谢天后行稽首礼,而《礼记·少仪》记妇人遇君赐当肃拜。由于妇人发饰繁重而难以叩头至地,故无稽首之拜,仅有用于吉事的“扱地”(拜手至地)重拜。铭文盖套用男子拜赐礼用语而作模糊处理,《少仪》所载盖为晚周礼家之说,皆与西周妇人拜礼实情不符。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有自己的宗教,这是学术界一致的看法。太平天国宗教,通常被称为“拜上帝教”、“上帝教”、“拜上帝”或“太平天国基督教”。在一些论著中,太平天国宗教及其组织被等同看待。大多数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宗教及其组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当然是因为从宗教学而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包括精神的“宗教观念”方面,又包括实体的“组织机构”方面。关于太平天国宗教组织是否存在,学术界历来有不同说法。笔者在《“拜上帝会”  相似文献   

9.
秋露 《中华魂》2013,(4):48-50
大年初一拜大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撒播,头钉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相似文献   

10.
1 分班前,听说陆平是某班的班长,长得颇机灵,尤其嘴边两撇稍带绅士遗风的小胡须,去之一分嫌短,加之一分嫌长,说话时常能添增神采飞扬之色,极是难得;一身黝黑的肌肤不知是“授之父母”还是拜卧薪尝胆所得,很有视觉冲击力,足令女生望之却步,男生见之形秽。乍一看,最多的评语就是“像见过世面的”、“能唬唬人”。还算不错。  相似文献   

11.
洪秀全所创立的拜上帝教,是“中西合壁”的一种新宗教,它所改造和利用的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观念,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中起了兴奋剂和麻醉剂的双重作用。作为新宗教,它又具有不同于基督教的现实性和革命性。它完全服务于农民战争,为太平天国的建立和发属起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农民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拜上帝教的绝对平等平均思想,对建立一个新型社会、发展近代社会经济,却起了消极阻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说到中国的传统婚俗,人们便会想到什么“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但若一提到异国婚俗,人们除了想到婚纱、教堂、牧师之外,便不会有太多的印象。其实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呈现出很大的不同,而这些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婚俗习惯,构成了人类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州市的一个“城中村”珠村“拜猫”习俗的调查与分析,可以认为:“拜猫”实际是一种替代的虎崇拜,并兼有拜财神、祭白虎、“拜小人”等多种动机的综合俗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拜猫”习俗依然透露出村庄族群的精神传承,在不断被城市文化改变的同时,也显示了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15.
陈凤尤 《社区》2012,(4):34-35
岁末年初的一段时间里,本刊与一些长期给本刊投稿联系的社区工作者们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沟通,一来是拜个年,送上我们的祝福;另一方面,也想听听社区工作者朋友们的“体己话”。经过沟通,我们“收获颇丰”,社区工作者们与编者聊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和想法。这其中,有道感,有烦恼,但更多的是希望。新年带来更多的希望,这一切都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相似文献   

16.
论文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廷》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伟大颂诗《希腊古瓮颂》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驶向拜占廷》描写了“生命之春在艺术”的主题,《希腊古瓮颂》唱出了“艺术之美在永恒”的基调。两首诗所揭示的“生命──艺术”的不同主题在“永恒”中得到统一。这是两位诗人从悟解人生命运的角度所作出的对生之极致──死亡的赞美,也是两位诗人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之表现,是他们从诗人的思考方式出发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范例。  相似文献   

17.
嘉杨智华.男.藏族.1949年10月出生于青海同仁县加务多协智村,1962年在青海黄南隆务寺出家.先后拜格登达杰、格登尖错等为师,系统学习“藏文正字学”、“藏传因明学”、“诗歌修辞学”、“藏传佛教教派教义”等基础理论和佛教经典知识。“文革”期间还俗.回乡务农。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为“冷战”后的全球社会提供了最大的公共舞台,至少从中国的视角看是如此。这不仅因其上演了诸如“3·14”拉萨骚乱、“5·12”四川地震、北京奥运、金融危机等“大事件”.而且拜大事件和信息技术所赐.历史召唤了“大多数人”走向时代的前台。  相似文献   

19.
齐泽克将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纳入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视域下并以“镜像”和“符号”接管“拜物误认”机制,用剩余快感替代剩余价值,从而完成了“马克思拉康化”历程.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内在线索是齐泽克依托拉康所作的自身拜物批判逻辑的展开,即“拉康理论的社会化”.由此,在齐泽克视域下,社会变革的可能也就告别历史进化的视野而走向了循环重复的实在界之“世界之夜”.  相似文献   

20.
长寿之道     
王大庆 《社区》2014,(18):50-51
从古到今,长寿—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诸子百家,抑或是平民百姓,都对长寿尊崇和向往。特别是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对长寿的追求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几乎个个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之术”,有的研制“长生药”,有的勤炼“成仙丹”,有的苦寻“不老方”,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派大臣率领童男童女三千,乘坐华丽高大的楼船,浩浩荡荡,入海寻找仙山,求拜仙人赐不老之方。可是这一去泥牛人海无消息,秦始皇久盼不归,便在阜乡亭附近的海边修建了十个祠堂,遥拜蓬莱仙人,祈求长生不老。最后尚未来得及修道成仙,自己先病死在沙丘。终年不过50岁,落个笑柄遗留人间。其实历数我国从夏禹至清末五百位大小帝王,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仅为九人,比古代人平均寿命还要短得多,真可谓“帝王七十古来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