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关于《资本论》第一卷开篇商品的性质问题,历来有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研究也应当在哪里开始。因此开篇商品应是简单商品无疑。这种观点的论据是,在第一章,马克思处处都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例,来论述商品和货币理论的,在这里找不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痕迹。事实果然如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是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内容的概括和继续。马克思说:“我所以认为需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叙述的完整,而且是因为即使很有头脑的人对这个题目也了解得不完全正确。”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又说:“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从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的商品和由商品交换产生出来的货币开始的。马克思认为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难处在于商品,而不在于货币。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便对读者说明:“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页)在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关于货币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一开头就引用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  相似文献   

4.
薛志贤同志在《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中,就《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的结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清楚的解决”,而且产生了新的混乱。例如,他认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先于货币。”我认为这里有两个错误: 第一、《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就是“假定金是货币商品”。这就是说,马克思研究货币的各种职能是以货币,  相似文献   

5.
<正>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根本方法,而对立物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资本论》的辩证法,就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本文的任务企图阐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是如何分析简单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矛盾的。(一)第一篇所分析的一些矛盾的相互关系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的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必须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主义成本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大家的看法不一。在这里,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中,曾经对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下了科学的定义:“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  相似文献   

7.
对《资本论》中两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申维辰《资本论》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以下凡引本书只注...  相似文献   

8.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新哲学和辩证逻辑,在《资本论》中达到了自己发展的高度水平。深入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抽象到具体,是《资本论》的重要方法,形成《资本论》的基本逻辑结构。这里,对它作一扼要的论述。《资本论》全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从抽象到具体《资本论》全三卷是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四大范畴结构。第一卷第一篇考察头两个范畴——商品和货币。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到第三卷第五  相似文献   

10.
首先,我觉得提“第一卷第一篇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性质的商品”,不如提第一卷的研究是从什么性质的商品出发的。因为如果讲研究对象的话,第一卷的全部内容都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第一篇的研究对象也不能脱离这个总的范围。马克思开宗明义说,《资本论》的研究所以从分析商品开始,是因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1956年第4、5、6期连续发表了江诗永先生等有关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的五篇论文,在这五篇论文里,对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来源,就全社会来说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一论点大体上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中和第三卷第十七章中,都曾指出:纯粹流通费用并不给商品附加任何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虚费。这种费用必须取偿于剩余生产物,从资本家全体来看,是剩余价值或剩余生产物的一种扣除。江诗永先生虽没有引用资本论第二卷中有关这个问题的文句,但在他的论文中关于纯粹流通费用中不变资本部分亦曾提到:“对于这一部分纯粹流通费用在物质上  相似文献   

12.
任厚升 《齐鲁学刊》2004,1(5):98-101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依据价值交换的,而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提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照生产价格交换的。对此,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生产价格"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从本质层面来看,生产价格与价格相比较,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产价格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对期商品价值的发展形式,即商品价值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价格,它存在的历史前提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它在量上等于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和研究。这并不是因为他把生产力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而是因为对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必须结合着生产力进行。他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必需的限度内,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页)。但是,“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提到:“手稿是从第三十七章开始(按:指地租篇导论),接着是第四十五章至第四十七章(按:指绝对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然后才是第三十八章至第四十四章(按:指级差地租:概论、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恩格斯在这里已经表明,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顺序和马克思关于地租理论的手稿顺序是不一致的。恩格斯同时谈到“马克思在第四十三章(在手稿中是地租篇的最后一部分)发觉有必要把全篇提纲简略地重述一遍。”卢森贝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指出来是有趣的,就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手稿中先为阐释绝对地租的各章,继而为表述级差地租的各章。可是在地租篇结尾,马克思放弃了全篇的计划,恩格斯于是按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依然是批判当代 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研究和创作《资本论》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第11页)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通过对商品流通过程的分析,全面研究货币的职能。可是,马克思对各节的安排,采取了如下的方式: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a)商品的形态变化(b)货币的流通(c)铸币。价值符号3.货币(a)货币贮藏(b)支付手段(c)世界货币对于这样的结构安排,许多人不理解;有些学习了一般政治经济学通俗著作,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人,甚至感到奇怪。有关研究《资本论》的著作,都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和说明。对于这些解释和说明,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总的说来没有使问题得到清楚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股份公司问题的论述主要是集中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和恩格斯写的“对《资本论》第三卷的增补”里。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把股份公司作为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论述的。马克思的股份公司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信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马克思资本积累和集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东洋 《理论界》2003,(5):37-3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明确指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别的任何物质。”然而在新的科技革命迅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不断提高、知识和管理因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与日俱增的条件下,有些问题需要新的研究和思考。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非体力劳动价值论。有人认为马克思只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而且研究的基础是简单商品生产,并据此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体力劳动价值论,不能适用于现代资…  相似文献   

19.
一、所有制是渗透在社会生产过程 一切方面的利益关系 马克思是从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过程总体出发来考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在《资本论》中,除了第一卷第七篇第22章有一节标题涉及所有制以外,再没有以所有制为专题的篇、章、节了。但是,《资本论》研究的所有主要规律和范畴,无不同所有制有关。所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实际上是被当作资本的整个生命活动的控制系统,从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形态。抽象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 ,具体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的第七篇中。这一划分既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马克思总结古典经济学派失足的教训 ,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创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结果。这一划分在理论上可回答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论者对《资本论》的诘难 ,并对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