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领袖毛主席对影片《创业》的光辉批示中指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它象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文艺革命灿烂前程,为我们批判“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毛主席的光辉批示,剥掉了反革命野心家、阴谋家江青披在自己身上的那张“文艺革命旗手”的画皮,使人们看清了她根本不是什么“文艺革命旗手”,而是反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反对“双百方针”和“六条标准”,反对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反对党对文艺的领导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2.
人们还记得,一九六六年初,林彪和江青这两个野心家,曾经以文艺问题为舞台,演出过一幕互相吹捧的丑剧。正是在这幕丑剧中,江青凶相毕露地叫嚷:“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于是,“黑线专政”论,便象瘟疫一样流行起来了。其病毒散布到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部门,严重毒害着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国家。在林彪和“四人帮”这伙惯于颠倒黑白的阴谋家看来,光辉灿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似乎无处不“黑”,只有“彻底砸烂”、“改朝换代”了。“文艺黑线专政”论,是林彪和“四人帮”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放出的第一枪,现在是到了予以彻底清算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3.
卢文忠 《南方论刊》2010,(7):33-34,32
家务劳动向来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现代社会也存在激烈争议。2010年3月的全国两会中政协委员张晓梅提出了“实行家务劳动工资化”以作为女性争取劳动认可、提升女性价值的一种选择。通过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家务劳动工资化”不是公理而是悖论。这一悖论在“三化”选择之下化为公理。  相似文献   

4.
《五人墓碑记》(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独五人之,何也?”一句,课文注释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赞美”。笔者未敢苟同,认为应是设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从反面提出问题,它的答案隐含在法问之中,有间无答。如《促织》中有“死何种益?”一句即是。“设问”则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前者如“作亭者谁?山之增智俗也。”(《醉翁事记》)。后者即“独五人之椰城,何也?”它没有答案却可联系上下文,把“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  相似文献   

5.
一、两难的选择继1984年~1986年的“放松——紧缩——放松”的循环波动之后,1988年我国经济重新出现过热增长的势头,通货膨胀不断加剧,预示着再一度的紧缩成为必然。1988年9月开始的宏观紧缩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严历实施,很快煞住了物价涨势,过热的经济增长得以缓解。与此同时,紧缩的负效应也愈来愈明显,资金短缺、市场疲软,工业生产急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怎样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是关系到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市场作用的不断扩大,那些认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不应该是商品经济的论点,已经不多了。但是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我国现阶段应该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并以此作为我们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根据。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是不妥当的。到底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能否并存?我国现阶段应该是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应该怎样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些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些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由统负盈亏改为自负盈亏,于是有人就怀疑是“倒退”,是“降低了公有化程度”。果真如此吗? 我们知道,公有化程度如何,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来定,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们的觉悟程度。建立在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公有化程度不谓不高,然而那不能说是先进。目前在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实行自负盈亏,能够把企业经营成果和职工经济利益直接挂起  相似文献   

8.
“领袖” 一词,究竟是复数还是单数?我以为要看具体语言环境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来看,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胡志明、铁托、金日成等领导人,人们在习惯上都称为“领袖”。他们都是本国最高的领导人,很受人民的爱戴。这是人们形成领袖是指个人的原因之一。 从俄语“领袖”()一词看,辞典与教材里都讲是阳性名词,单数,用法上常与“伟大的”()一词连用,指单个人。句子中,通常都是“伟大的领袖斯大林”、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孔子的重新评价,他说的一句话又被引用起来。那就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对“何有于我”应怎样理解,向来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见于《十三经注疏》本,认为那是表示“不难”之辞。另一种见于朱熹《四书集注》,认为那是表示“不敢当”,是“谦而又谦之辞”。因此,有人把它译为:“这些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光明日报》1978.7.18《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更早则见《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又有人译为:“在我这里有什么呢?”即“这三件事我都没有。”(王力《古代汉语》1978年重印本,更早则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两种解释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厚古薄今”呢,还是“厚今薄古”?在高等学校人文系科,这是教学整改大辩论的中心。复旦大学中文系全体师生就这个中心展开了热烈的论争;当然,没有谁正面提出“厚古薄今”的主张,但论争过程却充分证明这种主张的存在;尽管这种主张的持有者打着一些别的旗号。反对“厚今薄古”最烈的,是自称“厚古厚今,学古为今”的双厚论者。他们说:“祖先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学遗产,这是好事,不能薄!”他们认为,过去的问题不在“厚古”而在“薄今”,纠正偏差,只须把“今”提到应有的位置——古今同“厚”,便可以了。的确,祖国文学遗产绵亘数千年,浩瀚如烟海。  相似文献   

11.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格赖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它的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对该理论本身的准确把握.它的汉语对应语本来应当是“会话含意”,但许多学者却错误地把它译为“会话含义”,这对语言学入门者来说是误导.“含义”和“含意”的意思是大不一样的:前者仅指词语等所包含的意思,后者则是指话语或话语中的词语的暗含意义;前者所表示的内容具有客观性,而后者则是言外之意,具有主观性;前者所包含的内容是内在的、静止的、封闭的,而后者所指的内容则是在受话人理解过程中生成的,是外在的、动态的、可延伸的.因此,implicature与“含意”的含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2.
13.
正喜欢互黑的夫妻过两天就是王璐和徐敏结婚6周年纪念日,但他们谁也没有为这天做任何准备。7年前,他们在上海相识,王璐本科毕业,从湖北来上海求职。徐敏是上海本地人,在英国完成硕士学位,回上海工作。当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两个人都曾有过来自家人的压力,要求他们早日成家,但他们性格都很硬,不愿通过相亲之类的形式找对象。最  相似文献   

14.
是“白虎为害”还是巴人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阳国志·巴志》有一则“白虎为害”的记载,文字堪称质朴,并无荒诞神奇的描述,似应属于信史;但仔细读去,却令人感到疑窦丛生,前后不相连属。探寻其线索,发觉其中掩藏着一段巴人起义的重要史迹,原文是: 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于是,夷朐忍廖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中文系韩毓海教授在《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中,对五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本书自出版以后数次加印,《博览群书》以及很多报刊专访了韩毓海教授。然而,也有读者对于韩教授在此书中的观点、论据、写作方法等提出了严厉质疑,本文即为其中之一。本刊刊发此文,只是为了呈现读者不同的意见,以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文中意见,并不代表本刊立场。  相似文献   

16.
1、1 在定语易位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定语可以后移,但各个人涉及的范围又很不相同,有的面很宽,有的则限制的比较严。另一种意见,根本不同意定语可以后移的观点。这个争议,大多要牵扯到和复句的划界问题。我们这里讨论这个问题,也正是着眼于单句复句的划分。和单复句划界问题不相干的现象不涉及。 1、2 主张定语可以后移的语法学者,不管涉及的面是宽还是窄,而在基本点上似乎是大体一致的。比方说后移的定语都能“还原”,即能放回它所修饰的名词中心语的前头。那么,为什么后移呢?据说是为了强调定语,或者为了结构的简洁。例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说:“国语中的形容附加语,常是附在实体词的前面;但因修辞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本刊83年第二期上,笔者就刘光裕同志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等文(见《文史哲》82年第6期),提出了一点不同看法,旨在通过争鸣,把问题引向深入。紧接着,在本刊第三期、第四期上,相继发表了刘光裕等同志的《“幻影”与现实》等文,都是批评拙文的。对于这些批评,笔者提出以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常听说一些旧知识分子妄自尊大。而一些旧知识分子则不肯承认这一点,他们说:“这是自尊,人都有自尊心嘛?!有自尊心不是坏事”。对,有自尊心并不是坏事。但是,他们拿什么来自尊呢?不是别的,而是那一点点知识。他们认为自己读书万卷,下笔千言,上通三代,周知万国,的确是顶刮刮,了不起。有了这一点知识,就应该高人一等,谁也不能触动他,否则就会伤及他的自尊心.而他们也就凭借这些知识,向党向国家要优厚的待遇;在他们自己人的中间也凭借这一点去争名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的妈妈们,是数着饭票计划吃什么的:买多少肉,用什么油,乃至一顿下锅多少米,都不是自己说了算.90年代的妈妈们,望着菜市场计划吃什么:这个季节有什么菜卖,哪些是质优价廉的品种,相信每人都有一本"菜经"在心中.又过了十年,好像全年无休什么都能吃上了,更有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来势汹汹,仿佛要把前几十年欠下的一口气吃回来.再十年后的今天,不管是家里厨房还是外面的餐厅,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我们却犹犹豫豫"开不了口":在这个为食品安全草木皆兵的年代,还能吃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