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曙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有进展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推进也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理论界学术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学院派作风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院派作风主要表现为理论脱离生活,躲避问题,从而远离大众.因此,反对学院派作风,重建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自我放逐到时代之外,时代就不会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远离大众,大众就不会抛弃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杜利英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2):103-10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灵魂塑造的过程,其实效性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与培育。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其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依托红色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基础性环节;发挥教师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关键性环节;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决定性环节。 相似文献
3.
张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
文章从国内、国外两个视角,对理论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马克恩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体来看,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对于这场运动涉及的人物、刊物、书籍,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至今缺乏完整而详尽的研究.尚需要从整理完善相关资料、深度挖掘人物贡献、系统研究运动过程、探求运动的意义及启示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推动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杨海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开展了多视角的研究实践,汇聚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深化相关认识,进一步开展研究,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十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取得了重要成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本文研究的文献,总体上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大体上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主要是从整体或全局的视角考察这一学术思想的脉络,另一个层次主要是从部分或局部的视角考察这一学术思想的轨迹,如从传播历程、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模式等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相关问题。综述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兴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1):13-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意蕴的科学命题。如果把“大众化”的理解仅仅限定在理论宣传的层面上,仅仅归结为语言表达方式的问题,那么,这种对“大众化”的态度是片面的和肤浅的。从理性、科学解读的角度看,“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指导的内在要求。因此,从理论根基、精神实质和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对于全面、科学地把握“大众化”这一科学命题的深刻内涵,确保“大众化”实践的路向正确、收获善果,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姚洪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03-408
佛教在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大众化。立足于佛教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异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知识阶层的关键作用,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开放性,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简约化、通俗化和实用化,要多途径、多式样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要吸收心性理论,为民众提供实现身心和谐、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李中祥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21,65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历来有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大致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建立前;第二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这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呈现出一个整体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总结其特点,反思其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面临机遇也迎来了挑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需要构建科学的传播管理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培育综合型理论传播人才。同时,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要善用议程设置理论和“培养”理论,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实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2008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霞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86-90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涵义、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等。这些研究为更好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万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9-14
正确理解马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中的"三个统一",即过程与目标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基本原理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大众化的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同时还是完善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坚持群众主体化、教育分众化、形式通俗化、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原则。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红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理层面上关注主体、方式和内容,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定的借鉴.后马克思主义对后工业社会政治语境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范围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启发.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构和建构,可以启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非闭合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结构得以可能.后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立场谨慎.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包含着生态文明理论的大众化。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理论,不仅表现为接受生态文明的理论形态,更主要表现为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包括环保认知、环保观念和环保行为三个方面。高校要注意发挥学术场域、宣传平台、活动体验等优势来培育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14.
苗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7-19
当代的网络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抢占网络媒体阵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大众化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网络大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播视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荣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35-39
从传播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动因,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要求,进一步探讨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路径,追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在传播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王国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两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诠释其大众化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问题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4):141-144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主体和介体有清楚的认识,这些前提性问题制约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辩证的关系,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应当通过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向互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的血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因此,以中国的风格、专业的人才、通俗的语言、多样的形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顾志龙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0-32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