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暗之心》于1899年写成,它取材于作者约瑟夫·康拉德本人1890年在刚果的一段亲身经历--在非洲中部丛林中他所亲眼目睹到的可怕景象.在小说中,康拉德描绘出了欧洲殖民主义统治者道德上的堕落,他们试图把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强加于非洲人民头上,同时进行大肆掠夺.当时的非洲处于殖民主义统治的最黑暗时期,非洲人民经受着历史上最黑暗的殖民主义剥削和压迫.  相似文献   

2.
南非小说家库切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人性的探讨和追问是库切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库切在其小说中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对人性善恶本质的讨论,而是对新南非制度下种种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探求、声讨和追问,实质上是对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痛斥和批驳。  相似文献   

3.
身份的诉求:评加拿大华裔英语小说《玉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阐释小说《玉牡丹》所表现的加拿大华裔身份认同的问题,指出作者通过重写华裔历史、再现华裔生存状况以及书写中国传统文化,质疑种族主义和文化霸权,消解中西文化二元对立,完成加拿大华裔身份诉求,表达对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4.
解读他者:康拉德笔下的非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殖民语境下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是争议最多的作品之一。通过分析非洲地理地貌、非洲黑人、非洲语言在该文本中的建构,可以看出从地理空间到语言文化,他者是被解读的。对于"他者"形象的主观再创造是基于西方中心论的,作家难以摆脱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巨大影响,而西方评论界面对阿切比的指控时反应之激烈也印证了这一影响的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5.
<黑暗的心>是一部含义深刻、超越时代的小说,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对真实的逃避和对虚无的趋从,探讨了非洲在欧洲文明教化面纱掩盖下的真相及其殖民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非洲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再现.这些古老的文化因子不仅增加了莫里森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更传递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莫里森的小说与非洲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对非洲文化中的口语特征、神话与民俗,以及非洲的自然崇拜、时间观和音乐等元素的利用与再创作上,这种艺术上的融合和创造显示了作者在弘扬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黑人话语权和摆脱文化认同危机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近代非洲政治、经济结构和制度的演变深入考察了殖民主义对近代非洲社会发展的影响。殖民主义对非洲的深入掠夺,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非洲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既使非洲丧失了政治经济的独立性,又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内聚力和民族的团结,进而阻碍了非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非洲社会沿着一条不利于非洲的畸形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8.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获此荣誉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作家。其小说《宠儿》一经出版即吸引了公众视线。小说创作中,莫里森从非洲裔美国女性角度出发,描写她们所遭受的性别和种族压迫,展现了被殖民制度压迫的非洲裔美国人生活,表达她们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从《宠儿》这部作品出发,研究托妮·莫里森对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重建的探索,从文化根源进行反思,深入剖析非洲裔美国人文化身份重建的必要性,认为广大非洲裔美国人只有正视本族文化,才能真正摆脱种族歧视、压迫与思想上的侵蚀,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真正实现非洲裔美国人独立。  相似文献   

10.
奥康克瓦是英语后殖民小说家阿契贝长篇代表作《瓦解》中的的主人公,纵览他的人生经历和人格心理,该人物形象绝不是愚昧、野蛮的缩影。从象征的层面上看,该人物形象的悲剧是殖民主义背景下一个非洲土族历史变迁的寓言,小说故事饱含了作家本人对本民族人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人文反思。  相似文献   

11.
在基督教文化中,耶稣以其在十字架上的殉难实现对人类的拯救。因此,十字架成为救赎的象征、盼望的象征、转变的象征。约瑟夫·康拉德小说《文明前哨》中出现的十字架不仅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使得小说人物与十字架存在某种隐喻关联,更具有人的文化生存与自我救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旅行和自我追寻三方面解析莫里森如何以艺术手段通过其长篇代表作《宠儿》(1987)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在新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实现自我身份与价值。文章指出小说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反思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对非裔美国人之生存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小说挖掘了非洲民族文化传统,以文化旅行的方式找寻黑人民族的文化之根;莫里森呼吁黑人群体走出自我主体的迷雾,重构黑人民族真正的自我身份。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宠儿》意在强调塑造黑人民族历史文化身份、推进非裔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是奠里森非同寻常的文学努力。  相似文献   

13.
葆拉·马歇尔是美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女性移民作家之一.其小说《寡妇赞歌》围绕主人公艾维在加勒比海的四天之旅展开其一生寻求文化家园的历程.通过分析艾维无法在美国文化中找到归属感,最终在西印度文化中建构自我的过程,试图揭示小说的文化融合主题,并指出加勒比裔的美国移民后代可以在非洲共同的文化经验中找到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发展文化消费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消费的增长,是人类需求层次上升的结果。发展化消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国化消费的现状,发展化消费应从多方面努力:加快化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化市场;不断提高消费的化消费力;加强化消费的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群众化活动。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渡河》是英国黑人作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融汇了身处不同时代的非裔流散者以及流散活动相关者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这些非裔流散者与流散活动相关者受到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机制的塑型作用,在流散文化建构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贬抑性。然而,他们从不同的源头获得反塑型的力量,并在反塑型的过程中直接地或间接地为流散文化的积极建构发挥了一定的建设性的作用,为流散者的最终救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追寻历史实际上是在寻找黑人的文化归属 ,美国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们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中心话语或主流文学经典的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产生,生产和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因素都极大地增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以文化为轴心的时代,文化已经由跟跑角色变成为领跑力量。文化已经成为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成为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文化力的开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项目。谁在竞争中拥有了文化力,谁的文化力开发取得了成就,谁就会稳操胜券。目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人们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资金、技术和其他硬件的投入与增加上,存在忽视以至无视文化与文化力开发的倾向。提出注意文化力的开发,是当前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吉姆爷》是康拉德杰出的心灵探索小说。它以弃船逃生的水手重建生命尊严的故事,揭示了在自然欲求与文化欲求的双重矛盾中,人类生存的困境与崇高性。其悲剧力量、崇高感来自自我超越的内在文化规定与对意义世界的执拗追求。寻找生命的意义之家使吉姆的故事超出大众文化读本,具有普遍的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非当代白人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是一个具有双重乃至多重文化品格的作家,南非的本土文化和欧美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使得他在创作小说《耻》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从叙事策略上来看,这部小说既立足于再现当代南非生活,又在表现的深度上超越了纯粹南非现实生活的羁绊。从叙事的视角来看,他借对作品的主人公卢里———一个白人殖民者后裔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窘境的描写,力图真实地记录南非消除种族隔离这个特殊的历史变革带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上的改变和冲击,其中一个个瞬间的生命感受组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质感。  相似文献   

20.
都市小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且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只有采用一种更为理性、也更为历史具体的文学文化学视野,才能把握都市小说的文化品性和功能.都市小说在90年代呈现出消解与建构的文化态势,而进入21世纪后,它将伴随着都市的充分发育和都市人生存实践活动的深入,实现新的文化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