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 ,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其对象和学科体系对学科建设具有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各种观点分析 ,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并对此问题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徐警武 《学术论坛》2005,(12):201-203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上重问题探讨、轻理论构建;研究体系上重学术自生、轻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上重定性思辨、轻实证分析。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应实现范式转换:由经验总结转向理论创新、由注解论证转向批判反思、由学术独创转向学术开放、由“一种语言”转向“两种语言”。  相似文献   

3.
潘莹 《南方论刊》2013,(9):105-106,97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十分短暂,但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上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我国将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历史非常短。随着高等教育管理的新形势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笔者通过探讨其发展现状,并对其作为一门尚在成熟的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深入到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核心,真正揭示高等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比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与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门学科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推动下兴起的,反过来,其理论又对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起到了指导作用。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加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于改善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管理学学科属性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管理学是不是科学以及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而展开的。从管理理论的演进或者从管理学发展的整个轨迹来看,可以从人文的层次来认识管理学:管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管理理论经历了从"物本"到"人本"的转变,管理研究方法呈现出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自威尔逊以来关于政治-行政二分法争论的意义在于,划清政治与行政的界线以便为公共行政学寻找赖以存在的基础。从争论的过程看,政治与行政的划分并不能有效实现,因此不能很好地为公共行政学提供理论基础。政治学研究中的政治管理似乎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这是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因此,合理的推论应该是,公共行政学应该是政治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所以,公共行政学在理论基础似乎不是从政治-行政二分法中寻找,不是从其与政治学的决裂中寻找,而应从政治学与管理学的结合中寻找。  相似文献   

7.
管理学百年发展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学的百年发展历史,显示出其内在逻辑的演进和管理实践的必然。从追求管理的理性和精确,到行为科学,直至组织文化,每一阶段都紧紧围绕管理的“效率”中心。管理过程中隐含的人性假设几经演变,管理学关注重心的两度转折,科学背景、方法论基础和研究探索领域的扩展,使管理学实现了学科体系的完善,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  相似文献   

8.
随着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迅速发展,我国"公共管理学"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当前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在我国高校中开展公共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公共管理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略论发展行政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行政学作为当代行政学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地位,已获得公认.中国行政学界应当关注21世纪中国发展问题,构建中国发展行政学理论及其应用体系.本文在简要考察发展行政学的缘起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发展行政学的对象和研究内容,并对发展行政学的基本问题——发展行政的作用及其有效的条件以及发展行政学的方法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总结和分析管理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三种畸态发展类型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学著作及学科的特点。文章建议,从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的转化和坚持实效性、合理性、简易性的原则对待中外管理理论的两大方面切入,实现学科整合、学科建设和建立MMM教育中心的现代管理学学科的三次跨越式发展,以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学科,为中国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践提供本土化了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事业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只有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及范围,并厘清它与公共管理及行政管理的关系,才能构建起独立的学科体系。本文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是第三部门,其体系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总论、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决策、执行、监控与效率、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制、公共事业管理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伦理、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与发展;其研究途径有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我国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区域管理学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提出了区域管理学是对区域各种空间行为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调节的 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管理学基本理论、区域管理模式、区域布局、区域协调、区域调控、区域预测、 区域决策、不同类型层次区域的管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方式变 革的需要,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使区域管理学成为21世纪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那玉林 《阴山学刊》2006,20(2):41-44
阐述了山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特点;设计了山区管理学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山区管理学分支学科体系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指出了山区管理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统的管理学架构和知识分工体系过分强调管理思想和管理原理,造成了传统管理教学和管理学教材设计上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对现存的管理学知识分工体系进行重新划分,建立一门专门研究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的学科--管理工艺学.这不仅有利于弥补管理学方法论研究长期滞后的缺憾,也有利于突出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的研究与教学,使管理理论更好地为管理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5.
管理学理论经过约100年的发展,虽已进入繁荣阶段,但仍未成熟,因此,它仍需要继续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以发展自己。随着创造学的诞生、完善和发展,特别是鉴于创造学具有的独特视角、创造学和管理学之间的密切的内在联系,这就又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新途径。创造学能够为管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洞见和支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上的支持,二是可以为技术创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全面管理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行政学学科研究是立足本学科而展开的基础理论研究,而行政学跨学科研究则以本学科为基础,综合借鉴和应用相关或相邻学科的理论、视角、方法和技术来解决行政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行政学学科研究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行政学跨学科研究则是学科研究的演化趋势,二者的融通、统一和共进构成了行政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当代中国行政学必须进一步强化学科意识,坚守学科立场,深化学科认同,彰显行政学的独特性和合理性,厘清并正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以行政学本身的理论建构为出发点,在封闭与开放的辩证运用中推动行政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统一和协同,在高度与长度的综合协调中走向成熟和稳定,从而有效克服行政学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7.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起和发展过程中,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一直与其相生相伴、共同发展。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可能产生新的学科分支;研究的问题将更趋复杂,呈非经济化的趋势;更多地与经济计量学形成学科融合与交叉;也将与现代管理学交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管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管理规律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区域管理职能研究、不同类型区域的管理研究、历史区域管理研究;区域管理学研究有利于区域的发展;区域管理学研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管理学研究有利于管理学的发展;区域管理学研究有利于地理学的发展;区域管理学研究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较长时间里,行政事务比较简单,没有完整体系的行政学。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行政学研究最早从美国开始。美国总统威尔逊年轻时所著的《行政学研究》被视为行政学起源的象征。此后,行政学逐步发展起来,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是美国行政学的正统学说时期。这一时期受三种主要力量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受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和德国的韦伯等人在资本主义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科学管理”运动的影响。当时泰罗的管理理论经过其它人的发展,形成为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它的主要原则是:  相似文献   

20.
也谈管理学案例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很好的体现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案例教学开展的时间较短,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与不足,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对案例教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