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泉 《人才瞭望》2013,(10):101-101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各派势力又进行了一场逐鹿中原的厮杀.这其中以项羽为首的和以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最终成为抢摘胜利果实的主力军.从公元前二O六至前二O二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天下的最终统治权,双方持续打了四年的仗,史称"楚汉之争".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建立了汉朝而告终.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得益于他的善听、善辩、善用.刘邦出身市井,学问不深,但颇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在他面前,只要你说得有理有据,哪怕他对你这人非常反感,也会立即改变态度,虚心请教,言听计从.  相似文献   

2.
刘邦稳军心     
景祥 《人才瞭望》2013,(1):106-106
楚霸王项羽想用杀刘邦父亲刘太公来逼迫刘邦投降,没有成功,他气得亲自出战,站在阵前,大声喊叫:“刘邦出来!”刘邦在将士的保护下出来了。项羽说:“刘邦,这些年来,咱们二人争战不止。天下为之不安,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为了安定天下,你敢亲自和我决一死战吗?”  相似文献   

3.
王选 《人才瞭望》2017,(3):52-53
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邦这个人物,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是成不了什么英雄的。 你看,刘邦没有什么英雄气概,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刘邦没有什么军事本领,与“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比起来更是相差很远。刘邦没有什么谋略战术,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比起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5.
陈木 《人才开发》2003,(1):15-16
汉高祖刘邦封王侯、任大臣一般都是由大臣提出,并经过充分讨论才作出决定,而且全凭功绩高低,好象非常民主、公正。但在卢绾封王这件事情上,大臣们看清了刘邦的用人“民主”原来是作秀,实际上却完全是个人说了算。 卢绾与高祖同乡,父辈的关系就非常好。卢绾与刘邦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少同学,长同游,刘邦起兵以后卢绾  相似文献   

6.
陈平贪金欺嫂的故事是这样的:陈平是刘邦的一员得力助手,对刘邦战胜项羽并最终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陈平刚投靠到刘邦手下不久,周勃、灌婴向刘邦进言道:陈平逆伦欺嫂,喜受贿金。品行如此,大王不可不察,毋为所惑!汉王听了,也免不得疑心起来,遂召入推荐人魏无知,当面诘责道:汝荐陈平可用,我如今始知他前曾欺嫂,今又受金,汝为何举荐这个无行之人?无知道:臣荐陈平,但重其才,大王  相似文献   

7.
"每事问"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意思是说,孔子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就这样被后人继承下来,指凡遇到不懂的事,就向别人请教。"每事问"用得最好的当数刘邦。刘邦是"每事问"的高手。他的口头禅就是"为之奈何"。论学问、论武艺,刘邦都远远不及项羽,然项羽最终败给了刘邦,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之奈何"上,刘邦会问,而项羽不会问。  相似文献   

8.
陈平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用现代职场的话来说,也是一个典型的"跳跳族",先后呆过好几家不同的"企业". 最后一次,他找到了他的伯乐--刘邦.  相似文献   

9.
第一,刘邦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而项羽只能算是一个军事家。项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力取胜,他确实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有一套独特的战术,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但他的胜利是局部的,最终因全局的失败而失败。刘邦则坚持以智取胜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决定战争胜负的各个  相似文献   

10.
"论功行赏"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五年,既灭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论功行封"又作"论功行赏",表示按功劳的大小,给予封赏。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  相似文献   

11.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大风起兮云飞扬。 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境),退至乌江自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别姬自刎前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四面楚歌中,英雄末路,无力回天,项羽至死都没有找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他失败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为"天意"。 项羽的老对手刘邦在平定海内、建立汉朝之后,有一天大宴手下的各级将领。酒酣耳热之际,刘邦开门见山地问部下:  相似文献   

12.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  相似文献   

13.
项羽,人称“西楚霸王”,力能举千钧,每战必胜。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一个农家子弟——刘邦,打败了。项羽失败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知人、用人,不肯纳谏。 楚汉相争了四年,留下了许多历史经验供我们今天借鉴。从人才观的角度来说,刘邦胜,项羽败,是必然的。刘邦在使用人才上,有三条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使用比自己强的人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的一次君臣大会上,说:“夫运筹策帷账之中,决胜于千里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讲用人要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这个提法应该说是不错的,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究竟用人为什么要五湖四海,却很少有人深究。用人五湖四海,可能会选拔出更多贤人,但也不一定。在我国历史上,就不止一次出现过在很小的范围内集中产生大量人才的情况。刘邦建立汉朝所依靠的丰沛故人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所封的18个侯中,有11  相似文献   

15.
善用人才是一个领导者成熟的主要 标志,也是一个团体在市场经济的汹涌 波涛中驶向胜利彼岸的关键条件之一。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 善用人。 团体不在大小,员工不在多少。凡重 用众才之能者必兴,凡善聚众智之光者 必明。这方面,刘邦是一个榜样。据史书 记载,刘邦登上皇位后,在述其战胜项羽  相似文献   

16.
刘邦有知人之明,他知道萧何忠诚能干,与之推心置腹;他知道张良足智多谋,对之言听计从;他知道樊哙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与之亲如兄弟;他知道韩信能力超强而野心勃勃,对之限制使用。因此,他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亭长一路走来,直到摇身一变唤作"汉高祖"。项羽作为刘邦的对手,在很大程度上就输在没有知人之明。他不知亚父范增对他忠心耿耿,对之言不听计不从;他不知韩信、陈平是绝世之才,任之流往汉营为敌所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常讲用人要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这个提法应该说是不错的,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究竟用人为什么要五湖四海,却很少有人深究。 大时代小集团 用人五湖四海,可能会选拔出更多贤人,不过,在我国历史上,却不止一次出现过在很小的范围内集中产生大量人才的情况。刘邦建立汉朝所依靠的丰沛故人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汉朝建立之初刘邦所封的18个侯中,有11个出自丰、沛、砀这几个相邻的县里。  相似文献   

18.
量长而用     
作为一个领导,是不是处处都比属下高明?换句话,作为领导干部,会不会有不如属下的地方? 汉高祖刘邦灭项羽,定天下,立为帝王之际,在都城洛阳的南宫置酒大宴列诸侯将,请大家据实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能够得天下,而项羽为什么能够失天下。在高起、王陵谈了功、利和对人才是否信任等因素之后,刘邦,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其运畴策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饭餽饢,不绝粮道,吾不如  相似文献   

19.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说:"各位诸侯和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陛下傲慢且好侮辱别人,项羽则仁厚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他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相似文献   

20.
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