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透视当前职务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的正常管理,损害国家机关的信誉,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职务犯罪的共同特点是其行为的违背职责性.据此,通常将其分为:贪利性职务犯罪,如贪污罪、贿赂罪、挪用公款罪等;擅权性职务犯罪,如刑讯逼供罪、非法拘禁罪、滥用职权罪、枉法裁判罪等;失职性职务犯罪,如过失泄密罪、玩忽职守罪等.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务犯罪也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垂直管理单位公职人员职务犯罪问题管辖规则由"属地为主"变为"主管部门为主"。然而,管辖真空、向地方监委移交困难等问题,让垂直管理单位公职人员职务犯罪问题陷入管辖困境。针对实务中的问题,建议采取制定监察法规分类规范管辖规则、加快推进纪检监察机构改革、降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成本三项举措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3.
<正>梅锦、徐玉生在《薪金收入在职务犯罪成本中的构成比例与高薪养廉措施的应然定位分析》一文中从法理根据方面对高薪到底能否养廉、高薪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养廉、公职人员的薪金是否越高越好进行探究。作者通过对公职人员绝对收入、比较收入和地区收入差距与腐败犯罪之间关系的比较,得到结论:公职人员收入水平越高,腐败犯罪的案发比例也就越低。但从具体的数值  相似文献   

4.
职务犯罪是公职人员常见的犯罪,其社会危害性较大,必须加以整治。分析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主要原因,并从教育,监督、打击力度等方面深入探讨预防对策,努力营造“不想犯”、“不敢犯”和“不能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5.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的总称。其本质在于公权力的异化,是政治腐败的极端表现形式。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4,(2):20-21
正2013年12月27日,南京在全国首家推出《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开启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大门。《手册》设置了34道腐败风险测试选择题,答完这34道题,就可以得出自己的腐败心理指数。  相似文献   

7.
<正>国有国法,党有党规,政府工作有纪律,这在当今世界已经是无人不晓的常识。然而,总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常识上犯错误。党的十六大以来,每年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有12万—17万之众,其中公职人员因职务犯罪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有5000—10000人。这就不能不重提"遵纪守法"这个老话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带头遵守党的纪律,这是共产党走向成功、避免失败的重要保证。严明党的纪律是应对风险和挑战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党外党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  相似文献   

8.
<正>预防职务犯罪的法治环境,是指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所形成的以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为特征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可以使职务犯罪的预防具有长效性和治本性,对保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高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公职人员个人陷入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机理与路径做了理论分析。在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近四年来我国公职人员个人陷入网络舆情危机后的应对情况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剖析了影响公职人员即兴决策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其采取的即兴决策类型,运用危机管理理论给出公职人员个人避免陷入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同时,运用TOPSIS决策法,提出了公职人员个人在陷入"确有其事"型网络舆情危机下的最优即兴决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徐海涛 《领导科学》2003,(22):53-54
几年来,全国各级各部门在狠抓预防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对预防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预防工作仍很被动。预防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工作之所以被动,从调查和实际查处的情况看,一个重要的或者说主要的原因是当前预防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在预防对象上,重一般性、综合性的预防,轻对具体岗位上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缺乏针对性;在预防途径上,重人治轻法治,缺乏法制性;在预防措施上,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可操作性。为此,我们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寻找切…  相似文献   

11.
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机关的"侦查一体化",对外是指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对内是指检察机关内部部门职能整合,构建侦查共同体,统一行使侦查权.本文阐述了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建立科学合理的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日趋复杂化、高智能化,使得我国反腐败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扭转我国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侦查不力的局面,是人民检察院亟待解决的问题。重新认识职务犯罪的特点,整合检察机关的侦查力量,制定专门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建立职务犯罪的特殊侦查措施,是检察机关摆脱目前困境的关键所在。我国现有职务犯罪侦查措施单调残缺,已经影响到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有效行使,在一般侦查措施和技术侦查措施上都有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日趋复杂化、高智能化,使得我国反腐败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扭转我国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侦查不力的局面,是人民检察院亟待解决的问题.重新认识职务犯罪的特点,整合检察机关的侦查力量,制定专门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建立职务犯罪的特殊侦查措施,是检察机关摆脱目前困境的关键所在.我国现有职务犯罪侦查措施单调残缺,已经影响到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有效行使,在一般侦查措施和技术侦查措施上都有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29例近年来公职人员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得到公职人员发生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后网民的关注人数变化趋势呈现出"倒V"型、"M"型和"多变"型三种类型,且三种类型网民关注人数"起点—峰值"时间平均都在3天之内的结论。据此提出网络舆情危机中公职人员不当的决策行为以及在征兆、发作、延续和痊愈四个阶段公职人员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扼制腐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党和政府惩治腐败和职务犯罪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但职务犯罪和腐败问题却仍呈上升趋势.党和政府在预防职务犯罪和防治腐败方面也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效果也并不明显.打也打了,防也防了,为什么打和防都没有达到扼制腐败和减少职务犯罪的理想效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做法,去深入研究、寻找扼制腐败和减少职务犯罪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职务犯罪防治存在功能碎片化、制度碎片化、信息技术运用碎片化等问题。为此,须进行功能整合,包括内部功能整合、治理层级整合、合理配置专业人员;制度整合,包括健全职务犯罪初查制度、完善职务犯罪侦查程序;信息技术整合,包括建立先进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开放共享,增强服务能力、构建公私伙伴关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落实监督责任。  相似文献   

17.
各级检察机关一直致力于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但基于多种原因,当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形势依然严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正确选择职务犯罪预防的科学路径,探索职务犯罪预防专业化的道路是今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杨淑雅  杨梅  李虹  郑雪娇 《管理评论》2022,(12):241-250
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选任和培养对于中国反腐败斗争工作至关重要。职务犯罪侦查活动的有效进行不仅需要法律和制度的支持,更依赖侦查人员的行为表现和综合特质,即胜任特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从事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了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胜任特征、信任、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胜任特征对其工作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对于胜任特征水平高的个体,信任和知识共享对胜任特征和工作绩效的关系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理解职务犯罪侦查人员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对于激发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务犯罪侦查人员的人事管理水平、提升反腐工作的效率、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反腐工作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22):22-22
5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今明两年全国检察机关深入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批示: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会议出台了《全国检察机关深入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按照最高检的部署,全国检察机关深入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工作将从今年5月上旬开始,持续两年。  相似文献   

20.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比 《决策导刊》2006,(11):40-40
今年以来,高检院和市院先后召开了全国、全市检察机关第二次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预防工作专业化建设,实现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重心转移,必须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