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类别之一,它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直接的歌咏对象,“以史为咏,正当于唱叹写神理”(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李白《苏武》评语),是由古人古事的题材为发端而进行创作,或抒写怀抱,或讽谕现实,借题发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个人的抑郁愤激之情,刺世嫉邪之感,或某种见解议论,从臧否人物,评议兴废之中,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曲折地表达出来,言在此而意在彼,语不多而情无限。它以古  相似文献   

2.
具有批判现实特性的咏史诗在汉代出现,同时受到儒学功用主义文学观和古代的历史认识的影响。由于诗人对史事的歌咏出于有目的的选择和探究,咏史诗不具情绪性.而以行事得失的理性思考为特征而表现出一种冷峻的情感。左思的《咏史》继承了批判现实的特性.却不是借历史作道德评判。他是通过史事来探讨寒士这一类人的命运.以寻求自己的选择。因此,他的《咏史》超出了事件的限制而真正具有“史”的意味;“我”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出现,抹去了冷静的思考色彩,使其《咏史》带有“咏怀”的性质,遂与正体咏史诗有别。  相似文献   

3.
论唐宋诗人的昭君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唐宋诗人的咏史诗中 ,对于相同历史题材的吟咏不乏其作。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著名史实 ,也曾一再被唐宋诗人所吟咏。围绕着传统儒家“怨而不怒”的主旋律 ,唐宋诗人从不同角度 ,展现出了各具时代历史特征的人文视角与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4.
咏史诗是历史和诗歌的结合体,是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有唐一代许多诗人创作过咏史诗。从创作咏史诗的历史文化动因和内涵上看,唐代诗人咏史的主要目的有四:以诗歌为古人作传;站立历史高度以诗论史;借咏史以申志抒情;借鉴历史以讽谏当世。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一方面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同时受时代感发创作了大量的咏史诗,形成了空前的高潮,不但数量大幅度增加,蔚为大观,而且内容更为广泛,几乎涉及所有重要的古代事件,对当代史事也有所涉及。其咏史形式也进一步完善,作品不仅有各种体裁的单篇,也有规模宏大的组诗,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型咏史组诗,形成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咏史诗创作的异峰突起,取得与隐逸和爱情题材的作品鼎足而三的地位。咏史诗不仅为晚唐诗坛注入了思想资源,同时在如何将“史”引入“诗”,如何“用晦”而对古事加以“诗化”,如何描绘物象和说理等方面积累了修辞艺术经验,成为唐诗美学体系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陆游后期诗歌作品中屡屡出现“饭牛”意象。从语用层面考察,既有用“饭牛”字面义以表现诗人或其乡人山居生活的,亦有用“宁戚饭牛”之典以寄寓作者情怀的。此类诗歌是诗人特殊经历与特殊心态的折射,亦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南朝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 ,超越前代 ,亦有像颜延之这样的优秀咏史作家。更为重要的是 ,南朝咏史诗表现出前代所无的新特征 :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 ,“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 ,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 ,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 ,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 ,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咏史诗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认为它具有两个不同的层次或阶段。一是狭义的,那就是单纯歌咏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它们大多以咏史直接命题,是最原始的形式和意义。在这类诗中,虽也有诗人的感怀和对现实的影射,但以对史实的咏叹为主,左思以前的咏史诗比较典型。一是广义的,除了狭义咏史诗,还包括那些对某一历史阶段的整体历史印象思考、探索的诗,以及立足现实、缅怀历史的怀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就是对历史现象的一种纵深透视,是咏史。本文便试图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征。杜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南朝咏史诗进行了较深入探讨 ,分析归纳了南朝咏史诗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 :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 ,“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 ,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作者认为 ,南朝咏史诗的贡献在于 :确立了咏史诗以悲为美的美学特征 ,确立了在贯穿古今时空的古迹场景的描绘中去追寻历史、古人的咏史怀古模式、否定结构 ,对诗作形式作了自觉探讨 ,为唐代咏史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人们反思致用的产物。晚唐是一个反思的时代,咏史诗就是这个时代反思精神最突出和敏感的结晶。晚唐咏史诗注重现实关怀,其情绪不像怀古诗那样伤感,而趋于冷静。诗人或探寻历史规律以印证现实、或寻找历史与现实间的悖谬启人思考、或在规律之外去叩问那偶然之于命运的莫测。虽有如此种种创作心态,然与怀古诗所表现出来的怀疑人生、怀疑价值意义的倾向不同,晚唐咏史诗中充满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亦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相似文献   

11.
在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涉及某些历史故实、或某一古人史事,具有一定咏史怀古成分的诗篇,俯拾即是,数量相当可观。但真正以“咏史”为题的,却没有一首。题为“怀古”和“述古”的,也仅仅只有五篇。就是以历史为题材,抒发感触,寄托怀抱,称得上是咏史怀古的作品,也并不算多。为了便于考查,如果把咏怀对象的历史界线规定在唐代以前,其咏史怀古之作大概有四十多首,分布在杜甫一生的各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乎有一半的作品,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内写成的,  相似文献   

12.
钱大昕既是学识渊博、专精的学术大师,又在文学创作方面贡献突出,是当时颇有影响的诗人,为“吴中七子”之冠.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不乏众人啧啧称赞的佳作,题材多样,包括大量的学问诗、时政诗、咏史诗和生活诗,将学术、国事、民生、历史、乃至亲友情谊、生活琐事、身边景物等吟咏成诗.其诗歌创作与经学研究相互渗透和融通,一一打上了汉学的烙印,开辟了学者诗歌新天地,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咏史诗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陈以鉴咏史诗,作为“文学式的史学研究”①,在我国争奇斗艳的文坛史苑居有独特的地位。它不是一般观念中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史学著述,而是二者兼而有之紧密结合的“边缘学科”。它以诗歌的形式直接吟咏历史题材,严格遵循着...  相似文献   

14.
雨容易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雨意象是古代诗歌中频繁出现的一种艺术意象.古代诗歌中的雨意象多用以表现江南的特定环境,表现春天这一特定季节及寒食、清明等特定时令.雨意象还容易使人产生某种特定情感和美感,雨意象还有多种比兴特征.  相似文献   

15.
咏史诗经过历代诗人的实践 ,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内容。由于晚唐的社会原因 ,咏史诗被注入了特定的内容 ,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由于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等社会弊病和农民起义的冲击 ,李唐王朝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场社会的大变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此时 ,有理想和抱负的诗人追慕盛世 ,吊古伤今 ,为咏史诗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在晚唐众多的诗人中 ,杜牧是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他现存的 4 0 0多首诗中 ,咏史诗仅有2 0来首 ,但因其风格独特 ,在绚丽多彩的诗坛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杜牧的咏史诗有明确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中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怀古咏史诗,据我粗略统计,有近百首之多,无论其绝对数量和占李白全部诗作的比例来看,都是不容忽视的.此外,李白这类作品内涵丰富复杂,它不象纯粹的咏史诗那样只是一味地翻衍古人古事,而更多的是借古喻今,从历史题材出发,大加生发敷衍,表达他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对现实的联想与批判,是他对现实生活感受的折光,具有极为显豁的伤今情调.是李白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李白必须涉及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以史为鉴与道德评判--论司马光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咏史之作与那些以文学才能著称的诗人所作咏史诗判然有别.不以寄托见长,而主要蕴含了作者的历史意识和道德评判.他的咏史诗与他的史论相呼应,又似读史札记,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吴越史事是唐代诗人最热衷歌吟的一个重要题材,据笔者统计,唐代便有近五十位诗人咏叹过这段历史,留下了近一百一十首诗篇.作家数量之多和作品质量之高,都是此前的诗歌所无法比拟的.综观魏晋六朝以前的诗歌,只有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以及梁代诗人鲍几各写过一首咏伍于胥的诗作,其欧咏的史事,也仅局限于于管遭谗逃楚、助吴王四间成就功业、最后攻人越野都这一段史事.对于吴越争霸的整个事件,以及相关的重要人物等,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段创作的空白,便由唐人来进行填补。唐代诗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深刻地反思这段…  相似文献   

19.
咏史诗初期乃诗人读史而兴感慨,以韵语铺陈史事以鉴戒讽诵或借史抒发个人用世情怀;而怀古诗是由山水行役诗衍生而来,重在抒发感怀叹逝之情。咏史、怀古根本之别乃其内容、旨趣之异。怀古诗的出现影响到咏史诗的写作,随着两者的融合、互渗,对后代那些兼具咏史、怀古特征的诗歌再强分彼此,实无多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史记>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在唐末颇受诗人瞩目,尤其是咏史诗,更以其"咏以永其言"凝聚了唐末诗人深沉的<史记>情结.周昙、胡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两位.他们皆善咏史诗,本文通过对他们诗作<史记>渊源的解析,探求了唐末诗人的<史记>情结.这种<史记>情结正是对<史记>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史记>精神和魅力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