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评论》今年第三期发表了王利器先生的《<水浒全传>是怎样纂修的》一文(以下简称《纂修》)拜读之后,深受教益。王先生新发表的这篇《纂修》提出了《水浒》的三个来源论,认为这部长篇小说是据三个祖本综合编纂而成,除了源于梁山泊、太行山两个系统的本子而外,还有最后出现的施耐庵的“的本”,而施即元的书会才人施惠。因此他的结论是《水浒》百回本当成书于元时,云云。我认为《纂修》一文的发表,有助于学术界对《水浒》成书时代及其作者为谁,是一人还是几人,以及有无施耐庵其人诸问题的讨论。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十分复杂,向来见仁见智,言人人殊。人们读《纂修》以后有所质疑,自在情理之中。我前些时发表的《<水渤>祖本探考》一文(《江汉论坛》1982年1月号。以下引此文时简称《探考》)的主要论点与所采取的方法,亦颇有与王先生相左之处。王先生在文中且明谓“时贤又有《水浒》成书于嘉靖年间者,此说亦非”之语,亦似针对拙文而发。因此不揣浅陋撰成此文,敬以质之王先生,并对《水浒》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之说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少负不羁之才 ,长无乡曲之誉。”其中的“负”字 ,现有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负”为“恃”义。《说文解字》 :“负 ,恃也。”今人一般注明此句中“负”作“恃”解是依王先谦说。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负 ,恃 (依王先谦说 )。”王先生如此做注亦说明此解有分歧。二是认为“负”是“无”之义。此解最早出自《汉书》颜师古注 :“不羁 ,言其材质高远 ,不可羁系也。负者 ,亦言无此事也。”第二种观点所持理由 ,除依颜师古说外 ,也是从该文的语境来推断。有人认为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怀死之作 (史书关于司…  相似文献   

3.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奠基之作。其以道为基础,“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摄名、法之要”,对其前的中国文化进行了整合凝炼,形成“道—阴阳—文武—刑德”的治道。《黄帝四经》“隆礼重法”的治道精神彰显了理性的精神和制衡的气度,为黄老之学“隆礼重法”的治道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对周齐、汉齐、汉初、唐初、明初等时代之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于当下中国科学发展和依法治国之治道实践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声韵”与“音韵”究竟有何不同?这是青年同志常爱提出的问题。 “音者,声与韵相合之谓。”这是语音学的解释。远的不说,清初以来,顾炎武有《音学五书》,  相似文献   

5.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学”应是动词“学习”。《论语》“学”共有66处,大多作“学习”解。以“学习”解读“学而时习”,更有助于把握《论语》的主旨:人贵在学,学贵在道、在取友,取友贵在忠恕,忠恕之道贵在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相似文献   

6.
人体正常的眼,主视觉;耳,主听觉,各有功能。但历来的评说,如《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颜氏家训·勉学》:“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还有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总之,许多人认为眼的功能比耳的功能重要。这也许不是没有一点原因和道理的。然而,倘若就此而漠视耳的功能,那也未必妥当。其实,我们从前人所遣的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等成语上,也可知道眼耳的功能向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眼明耳  相似文献   

7.
海外汉籍《文镜秘府论》产生于日本文化在中国文化全面影响下凝结成形的时期,它既是为了适应政治教化之需而编,也是为了帮助日本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之需而编。从空海种种“济世”“经邦”之举以及日本人对《文镜》之评价,我们发现《文镜秘府论》千百年来一直是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必读书,且对日本的汉诗学、悉昙学、和歌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策》之用语,迄今未得其训者尤多。《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彼(秦)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注:“这句话不好懂,疑有误字。《史记》作‘过而为正于天下。’司马贞《索隐》:‘谓以过恶而政也。’以备参考。”在王先生以前的注释家如宋代姚宏、元之吴师道等均知“此句亦难通”而阙如。昔者余每教于此,亦从前人而阙如。然窃思古人之立言当有所指,故观汉前史籍时时留心,稍有所悟,知“过而遂正于天下”一语不曾有误,其难解者唯“过”“遂”“正”三词耳,今试释之。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应用老予“道法自然”的思想,深入思考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的规律,对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言之教”、“无为自化”、“图难于易”等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运熙先生对于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为"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王先生所坚持的实事求是、注重研究对象多方面联系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元儒程端学除了对《春秋》“大义”进行了详尽的阐发之外,还提出了“小义”与“余义”的概念,他认为《春秋》“大义”可以兼说“小义”,“正义”兼说“余义”,而“小义”与“余义”则不可兼说“大义”与“正义”,另外,他还提出了处理“大义”与“小义”的态度。这就丰富了《春秋》之“义”的概念与内涵,在《春秋》学领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借“科学”的名义和“伪科学”的棍子,以周易学、中医学等为切入点,打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科学”本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先哲们也在追求真理。与西方“科学”分科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特点为“整体而学”、“综合而学”,《周易》、《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都可以做代表。西方的“分科而学”也好,中国的“整体”之学也好,都是追求真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真理本身。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禾子  相似文献   

13.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经典著作,它用理性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辩证地整合,担负起“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历史重任。《黄帝四经》提倡“隆礼重法”,强调“法主礼辅”,并构筑厚重的“天道”理论基础。《黄帝四经》的“天道”是对前此“天道”的扬弃,主要从“自然之天”“宗教神格之天”“哲学之天”“社会伦理之天”“法制之天”五个角度对“天道”进行演绎,层层推进,深刻地阐释其“案法而治”的主旨。《黄帝四经》的“天道”彰显着“理性”的光辉,充满自然法的内蕴,同时为人为法之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于当下转型之际的“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月24日,河北《杂文报》发表了王宏任先生一篇题为《关于“黄世仁”的疑问》的文章,对著名歌剧《白毛女》提出了质疑。作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多年以前”看过的《白毛女》便产生了“疑问”。《白毛女》完全是“用穷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所以不免要犯错误。王先生这回是用全新的“富人眼光”来看一切,于是他的认识提高了,“觉今是而昨非”了。的确,“眼光”或者说视角、观点、立场不同,看的结果就会很不一样,红的也可能看成白的,正的也可能看成反的。王先生这个关于“眼光”的高见,倒是很有几分诚实的。王先生用“富人的眼光…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一部讲生命哲学之书,“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本是《复卦·彖辞》中的一句话,“天地之心”一词在《周易》中只出现一次。还有一个词那就是“仁”字,“以下仁”,也在《复》卦出现。“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天地之心”就是“仁”,就是“生”。在一定程度上说,儒学就是“仁本体论”。对“生”问题视域的展开,《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正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这是宇宙生成论的诞生地和秘密。宇宙生生不息而有秩序,“中和之道”是宇宙生生不息所遵循的“生生之德”,即规律。人生于天地之间,作为“三才之道”之一,理应维护这个秩序,忧患这个秩序被破坏,“吉凶与民同患”,这是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创立保皇会,力主勤王,继续鼓吹维新变祛.1904年起,康有为游历了欧洲十一国,随后写下了《物质数国论》等著作,认为:“中国数千年之文明实冠大地,然偏重于道德、哲学”[1],但如果“以一国之强弱论焉,以中国之地位,为救急之方药,同中国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讲物质之学而已”[2],提出了“有物质学者生,无物质学者死”,[3]的观点,大倡物质之学.本文试对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一、反有为“物质之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康有为的“物质之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欧…  相似文献   

17.
说“禁”     
宇宏 《社区》2012,(26):13-13
《说文解字》解释“禁”的意思是“吉凶之忌也”。但在此之前,“禁”字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郑玄解释的:“禁,承尊之器。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这个说法,为前不久在宝鸡出土发现的青铜禁的事实所证实。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法术之治”的思想,一向被认为是建立在它的“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韩非子》的这个思想还有另外一个理论依据,这就是它的“道德之意”。《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明确说:“韩非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综观《韩非子》,它的“法”、“术”,  相似文献   

19.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集之处,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精神及境界上二者又有所不同。道、儒思想的立场差异,是《淮南子》与《法言》论“学”异、同的根本原因:前者追求原性返初、清静无为的道家之学,从“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批评儒家之学;而后者则立足儒家教化观念,强调仁义礼乐之学的根本性,反对道家之学。在儒学独尊、黄老衰歇的时代变化中,《法言》所代表的儒家之学,最终成为影响汉代士人的主流学习观。    相似文献   

20.
“国是”一词,今人多谓“是”假借作“事”,其误由来巳久.成书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首列“是通事”义项,称“见《新序·杂事二》”,从此以讹传讹,竟至新版《辞海》《辞源》失于复审,或迳释“国是”为“国事”,或在释“国是”为“国家大计”后补云“犹言国事”,《中华大词典》亦加了个“国家大事”的含糊尾巴。 “是”字本义依《说文》为“直”,为“正”;正、直可供取法——《韩非子·忠孝》即有“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故引申为“法则”,《尔雅·释言》:“是,则也.”邢疏:“言不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