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招聘环节面临的法律风险,采用法规解析及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具体规定,对企业在招聘环节面临的潜在法律风险做了具体阐述,用相关案例对这些风险做进一步的分析,并探讨了企业招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以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依法、合法招聘,最终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2.
依据<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利益规定的必要性,深入剖析<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利益的规定.它表现在用人单位制定劳动规章制度、服务期的规定、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等方面,最后阐述法律对此问题的进一步规定,以此完善<劳动合同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有关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国法律规定比较简单,已有的规定之间存在冲突。涉外劳动争议,主要适用劳动者工作地的法律。在中国境内履行的涉外劳动合同,一般适用中国劳动法律规范。中国劳动法律规范中的所有强制性规定是否都必须适用于在境内履行的涉外劳动合同存在争议。在中国境外履行的涉外劳动合同,一般适用外国劳动法律规范。当外国法所规定的劳动基准低于中国劳动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时,则可以直接适用中国劳动法律规范中的强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重点体现在劳动管理和劳动保障上,从招聘员工开始,签订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直至解除劳动合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国家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严格按照法律规范企业行为,严格按照法律履行相关程序,就可以大幅度减少劳动纠纷从而成功避免法律风险。企业依法实施劳动管理,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法律风险,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企业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劳务派遣等用工管理规定日益完善,我们企业作为服务型行业,劳动密集型特点造成企业使用了较多的劳务用工,面临较大的用工法律风险。本文主要介绍企业通过加大业务外包,创新用工管理模式,达到减少企业劳务派遣、劳务承揽等直接用工的规模,进而降低企业的用工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施行在即,城市燃气销售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着派遣单位经营不规范、岗位超“三性”、同工不同酬、派遣协议隐含合同陷阱等法律风险,各燃气销售企业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通过改用直接用工或“用好劳务派遣”等方式切实防控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非洲成为中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合作区。中非在产业对接中,中企面临的劳动法律风险日渐突显,主要表现在劳动用工、工资支付与加班、反就业歧视、强势工会以及非法解雇等方面。这些劳动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企不了解与未严格遵守当地劳动法律造成的。防控劳动法律风险,可从企业层面与政府层面切入。企业层面,应严格遵守投资地的劳动法律,建立起完备的用工体系,扛起应担的社会责任;政府层面,应将劳工问题纳入中非双边投资保护协议中,增强中非劳动法律“软联通”,在制度上给予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下,共享用工成为高频词汇.共享用工模式不仅有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稳定劳动者收入等优点,也存在劳动关系认定、工时、休假、工资、社保、补偿金计算、法律责任归属难等法律风险,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承认双重劳动关系,形成完备的劳动法律配套体系,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劳动立法的新趋势,也是新时期彰显良法善治、全面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不断普及,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劳动争议越来越多.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对劳动争议中涉及的仲裁程序与诉讼程序关系问题的规定较为简单,导致在劳动争议案件中遇到较多理论和操作上的障碍.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对现有法律关于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与仲裁程序衔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风险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类型的应用研究、不同管理领域中和不同视角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研究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等,对2004年以后国内学者公开发表的有关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现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共识性、广泛性、辩证性、制度性、技术性和不平衡性,是现代平等观念和平等理论发展的六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资料占有意义上的公平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意义上的公平是一种权利平等的规则,它的产权基础是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所有权缺乏排他性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公平效率观,它的产权基础是排他性所有权的制度安排。需要通过公司制的制度变革,改进权利平等的公平规则。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定义一些基本概念出发,运用实证分析证明:总价格与总价值只是同一待分配劳动成果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的结果,一种是由货币单位计量的现实市场价值,一种是用劳动单位计量得出的劳动价值,两个总量通过计量单位转化后是相等的。同样,通过对总利润(货币单位)与剩余价值(劳动单位)的计量单位的转换,也得出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的结论,并且上述两个等式是在一个模型里同时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农民平等物质帮助权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民平等物质帮助权问题上,存在着立法上的不平等和实际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首先是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其次和农民自身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农民在物质帮助权上的不平等已经开始危及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农民平等物质帮助权的实现,需要通过增强农民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如建立农民的利益组织,并通过立法解决由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农村生存保障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An equal excess model of coalition form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urrent theories of coalition formation in decision processes of systems at the level of the group lack generality in that some theories do not predict which coalitions are likely to form while others make predictions in only a narrow range of conditions. A model of coalition formation is proposed which predicts coalition formation in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Comparisons between predicted and observed results of studies using different coalition paradigms show considerabl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model. Despite some ambiguity in specifying the effects of some situational variables, the model provides a framework with which to study the processes of coalition formation an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uch situation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6.
讨论等厚干涉条纹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一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优化方法进行比较,得到非一性优化方法明显优于一元线性回归的结论,非线性优化方法对干涉条纹数较少的情况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7.
卢梭在18世纪最先提到教育中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原则,以后许多教育家把这些原则付诸实施,逐渐形成当代发达国家的主流教育思想。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在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尊重与平等,制约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减缓了教育公平实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试论妇女平等劳动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启动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关于妇女的劳动权利在中国社会的“下岗”潮中又表现为多种形式、不同程度地有所侵害。为了更好地保护妇女的劳动权利,进一步实现妇女的劳动权利,可从立法的完善、观念的更新及体制的保障上逐步形成一个妇女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明发展至今 ,大部分国家已将男女平等的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然而 ,现实中女性与真正的平等仍相差甚远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文章试图借助后现代主义的部分观点解构传统固定的平等模式 ,以期在承认社会性别对男女影响的基础上 ,对其实行有差别的平等 ,对由于实行“有差别”的平等给女性 (或男性 )造成的损失或对多承担义务的一方 ,国家可从法律、政策、经济等多方面给予补救 ,以此达到女性平等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与重构:平等权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等权是法学理论中相当重要的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着特殊的境遇,例如网络化等等。从对这些境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从法学视角审视既有的平等权理论有很多不适应之处。在社会对平等权的要求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法律对此的回应却有缺陷。如果要尽可能减少这种缺陷的消极影响,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重构平等权的区分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