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法国现象学运动及其发展和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对米谢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的评述探讨亨利在法国现象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对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江海全 《学术界》2022,(12):135-146
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对现象学的发展趋势作出大胆预测:未来现象学是一种非意向性现象学。未来的非意向性现象学是一种生命显现学。“生命显现”理论是理解亨利现象学的“阿里阿德涅之线”。亨利不是第一个发现和分析自行—感发理论的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笛卡尔、叔本华、弗洛伊德已经发现或接近意识的源初显现。自行—感发是生命主体的自我—显现,生命在自身之中通过自身而感发,不是世界之物对我们的异质—感发。自行—感发具有情感性、非意向性、绝对内在性和先验性,相应的生命显现具有不可见性、直接性、相对超越性和被动性。  相似文献   

3.
方向红 《社会科学》2023,(10):27-35
马里翁在其中文首发的文章中直面笛卡尔在德国现象学中的处境并首次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马里翁穿梭于笛卡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文本中,整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批评,重估笛卡尔在现象学中的处境,为笛卡尔辩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展开反批评,其目的至少在于证明,现象学的某些基本操作不过是笛卡尔的某些环节的重复而已。但是,面对还原、现象性和意向性这三个在马里翁看来现象学和笛卡尔哲学所共有的基本操作或关键环节,我们的文本证据和学理分析表明,尽管笛卡尔对现象学的贡献在以前确实被低估了,但马里翁的辩护工作总体上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笛卡尔那里,还原不稳定,现象性不全面,意向性尚未出现。  相似文献   

4.
王敦 《学术研究》2023,(3):154-161
听觉和声音被以往的现象学哲学所忽略。国外现象学脉络中的学者如美国的唐·伊德试图弥补这一盲点,其思路是借助听觉维度转向开启声音现象学,从而构建听觉本体论。听觉本体论探讨的是作为意向性活动的听觉,声音现象学探讨的是作为意向性对象的声音,两者实为一体两面。这需要对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盘点和再诠释。现象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不同的现象学思路分别被改造和挪用来描述声音现象,探讨意义阐释;梅洛-庞蒂的具身性思路被用来联结听觉知觉与意义指涉,成为听觉本体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向生命和人的活动 ,但却以非达尔文主义的方式研究生命和人。按照他们的非达尔文主义的不同的研究范式 ,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可被分为四种类型 :以“生机论”这一前科学思维方式为范式 ,谈论生命的本质和现象的非理性主义 ;脱离进化的心理机制 ,谈论语言的本质和现象的分析哲学 ;脱离“自然选择”原理和行为模式 ,谈论意识的本质和现象的现象学 ,以及持“文化决定论”的结构主义等“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6.
王虹 《天府新论》2008,(3):151-156
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与生命同时产生和存在的力比多,它的流动所构成的欲望将生命美和个体快感结合在一起,贯穿在每个生命体和各种社会和意识的结构中.绵延不绝的力比多的畅通流溢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艺术创造)的动力来源,美感正是通过力比多流在"断裂中延续"的形式中所产生的紧张感、张力、强度及欲望的释放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加剧了对欲望的压制及对力比多流的凝固和阻碍,而当代美学研究对力比多这个非理性基础概念的忽视或者无视,导致艺术理论和创作中缺乏与生命整体的相关性,审美意识越来越被分割为无数零碎的片段,而无法从整体上对生命进行把握.因此,追溯和阐释力比多概念的运行和作用,分析力比多在文艺作品或行为中的表现方式和造成的现象,对建构当代美学范畴及各种艺术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尝试从整体上对生命进行审美阐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是毫无收益的事业吗?这个在现象学运动史上由冯特(Wihelm Wundt)所引出的问题,一度引起了该运动二号人物马克斯·舍勒的高度重视.舍勒先后几次著文反驳冯特的批评.他以一个现象学家的直观立场,对"否定判断"和"同语反复"在现象学表述进程中以及在本质直观进程中的可能意义作出了深刻的分析.鉴于"本质直观"对现象学思想而言的重要性,我们在此剖析一下舍勒的反驳意见,应该是饶有趣味的.同时,这对理解舍勒思想的特色,对理解舍勒思想与胡塞尔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首先是一部现代女性精神成长史。借助“生命意识”诠释女性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价值现象学的意义。生命意识是探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现代女性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汇点。生命哲学作为女性文学生命意识表现的思想基础,为女性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赋予了现代内容。生命哲学和女性生命意识交汇在生命价值的基点上,强调了女性文学关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想。生命意识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生长点,印证出女性文学发展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0.
“生命”是早期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为了确立自己的生命概念,海德格尔和当时占据主流地位、并具有重大影响的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作论争,正是在揭露对于生命的各种流行的理解的不足之中,海德格尔确立了自己的生命概念的基本内涵。在海德格尔看来,生命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们只是把生命看作是和各种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不同的目标、规范、终极价值是确定的。海德格尔的生存概念的提出,是他对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概念的批判性结果。正是生存概念所包含的那一个维度表明了海德格尔现象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列维纳斯的以不可见的他者为宗旨的现象学描述是现象学运动中的一道别样的景观.他将现象学定位在意向性上,自称始终忠诚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他将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西方自由-主体传统的顶峰,既而不仅从中剖析了同一性的根源,又借助其根源处的时间-意识打开了通向他者的道路.从时间与主体在根本上是同一的这个现象学的关键意义上说,列维纳斯仍然是现象学家.他诸多的似乎异类的描述,在精神上与许多现象学家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沈从文以高远的眼光穷究生命本体并把握其价值归依,在创作中展示各种生命形式。他往往在把生命与“情感”、“偶然”、“理性”、“意志”、“美”与“爱”、“抽象原则”这些人生价值与情感因素的联系中,表达他对生命本体的理解。同时,沈从文是生命的神性论者,对于“生命神性”的发现及其张扬,是沈从文生命本体观的最独特之处,形成其独特的“生命神性观”。通过探讨沈从文的生命本体观,可以透视沈从文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学从发生学意义和延续性上而言,体现出中国文化独有的生命特征.以直觉表达现象的中国生命诗学与西方逻辑表述的生命哲学在某种程度上虽然具有同构的因子,但其生命的体验方式与表达形式依然在内涵与外延上都具有本民族固有的文化特质,有别于西方的生命哲学.通过中国诗歌体系能够清晰看出中国生命诗学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三种生命特征,即用诗意的潜意识形成诗学的创作生命、用意象形成诗学的时代生命、用知觉现象学形成诗学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对人类世界的具体总体性的把握,辩证法和现象学都是必需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之间却存在深刻的冲突:辩证法要求通过中介展开矛盾,现象学却要求无中介的直接性。要使现象学和唯物辩证法超越对立而相融合,关键是抓住现实世界中直接性之"一"和中介性之"多"直接转化的枢纽,这就是人作为人的自我确证活动。同时,自我确证又只能在实践情境中进行。自我确证和实践情境既包含辩证的矛盾,又超越了主客对立而显现为鲜活的现象之流,以此为引导,我们才可以直面社会历史这个辩证总体的"事情本身"。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在《现象学运动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曾经试图通过分析现象学运动对待哲学基本问题的态度和解决办法这一侧面来阐明现代西方哲学的党派性质;本文试图从分析现象学“革命”论的另一侧面来阐明现代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路线的党派性实质。由现象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E·胡塞尔(1859--1938)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问题是贯穿《精神现象学》的根本问题,黑格尔多次指出,现象学是精神从自在走向自为,从实体走向主体的运动过程,主体是这个运动过程的本质和目的。主体是什么?人为什么是主体?主体的本质是什么?主体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问题,《精神现象学》这个黑格尔哲学的诞生地,作为其主导原则的主体理论具有极大的合理内核,对它的进一步研究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德国唯心主义者 E·胡塞尔为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的现象学运动和实证主义运动,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主要思潮。现象学创立于本世纪初年,它的主要标志是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两卷集,1900—1901)一书的出版。这一著作奠定了现象学的理论基础。现象学不但直接影响并导致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并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在《实证主义运动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我曾经试图通过分析实证主义运动对  相似文献   

18.
广义的实践概念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概念,而生命实践理应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哲学史上,生命实践的这一双重维度不仅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灵与肉之间,不仅体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式的身体行为与实用主义式的身体行为之间,亦以所谓的儒道之辨、所谓的理学、心学之辨贯彻于整个中国古代的践行理论讨论之中。其实,正如古人的阴阳合德思想表明的那样,能动性和受动性双方在人类生命实践中始终是须臾不可分的,任何完善而完美的人类生命实践活动都是能受一体活动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现代实践观中日益膨胀的唯心主义,也为我们走出现代主义文明与后现代主义文明的两难选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纪念现象学运动一百周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现象学运动百年历史的总结性回顾 ,探讨了现象学的基本意义 ,认为现象学首先是一种建立在直接直观和本质认识上的严格的哲学方法。同时 ,现象学又是一门新型学科 ,从研究对象来看 ,它位于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 ,主要描述和分析它们之间的构成与被构成关系 ;从研究方法来看 ,它位于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之间 ,为二者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从思维风格来看 ,它位于思辨哲学与诗化哲学之间 ,其影响不逊于二者。现象学的总体特征是放弃建构系统的意向 ,致力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它与近代中国唯识学复兴运动在严格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风格上存在共识 ,但二者的基本方法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仍体现着“思”与“学”两个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它不以记述身边琐事为中心,也不突出女性传统意义上被压抑的灵肉冲突,反而以童年记忆、成长期性意识以及同性之恋和自恋作为文本的主要结构。这种个人化写作无疑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尤其是“躯体写作”对女性欲望的深掘这一理论的影响。女作家们超越女性的一般历史情境和现实处境,深入女性生命的本体,书写她们的身体与欲望,这是对女性文学的新突破。然而,拘泥于男性文化批评视阈的人,往往只见身体而不见灵魂,只注意物质而不关注思想。使得这些优秀的女作家们陷入深深的忧郁和孤独,她们的文本创作隐含了创作主体的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