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价格发现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了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能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仿真交易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对沪深300指数具有长期价格发现的功能,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股指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来实现的;在短期内,现货指数对股指期货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不断加强。这表明,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交易规则和制度设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及沪深300指数2010年4月16日-2014年3月31日间的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首先采用Geweke-Porter-Hudak(GPH)和Local-Whittle估计方法,研究中国股指期货和现货沪深300指数市场的流动性、波动率以及交易活跃度等市场微观结构指标的长记忆性;然后运用频域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探究上述指标间的分数维协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两市场的流动性、波动率以及交易量和持仓量均存在长记忆性,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两市场的流动性和波动率四者分整阶数相同,以及交易量和期货持仓量三者分整阶数相同的假设。此外,股指期货的流动性与波动率、股指期货的流动性与现货的波动率、股指现货的流动性与期货的波动率以及股指现货的流动性与现货的波动率4组序列之间具有分数维协整关系;股指期货和现货的波动率之间存在分数维协整关系;交易活跃度的衡量指标之间不存在任何分数维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ARIMA模型建立了股指期货价格的预测模型,对20100416~20110113间共180个交易13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收盘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ARIMA模型对于股指期货的价格走势短期预测效果良好,模型能有效反应期货价格的波动性走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一年来的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股指期货与沪深300指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沪深300指数是股指期货价格的Granger原因,且滞后期为1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产品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和玉米期货价格为例,对中国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发现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表明:对价格进行建模时,结构突变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忽视结构突变将得到大豆和玉米期货价格无关的错误结论。在考虑结构突变的情况下,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大豆和玉米期货价格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而得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间存在价格发现机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传统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在研究股市相依结构时存在的不足,文章构建了时变Copula-ARMA-NAGARCH模型,研究了中美股指及中国主要股指间的动态相依结构及其突变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主要股指间的动态相依关系存在显著差异,中美两国主板间和创业板间的联动关系密切,其相依结构具有显著的突变特征.其中,国际因素对中美股指间的相依结构具有正向影响,对国内股指的相依结构影响不显著;国内因素对国内股指相依结构的影响是正向的,对中美股指间的相依结构影响是负向的,中美两国股票市场表现为非对称的相依结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高频数据,根据持仓量增量和交易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巧妙地将股指期货合约交易量分解为开仓交易量、平仓交易量和换手交易量,利用EGARCH模型研究股指期货不同分解交易量对股指期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差异性,以及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得到的结论是:各类分解交易量比未分解交易量包含了更多能够解释市场波动性的增量信息,各类分解交易对波动性均存在正向影响,波动具有非对称性,在交易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各类交易对市场波动性影响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开仓交易、换手交易、平仓交易,表明不同交易者结构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操纵行为的目的在于操纵现货市场价格,通过对最后结算价施加影响获利。建立在现金结算的股指期货市场上股指期货合约操纵模型,操纵策略要求操纵者买入期货头寸,并在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根据其偏好影响结算价格。如果期货市场的流动性高于现货市场流动性的加权平均值,操纵者就会获得正的预期收益。模型解决了操纵者基于监测交易制定最佳操纵策略的决策问题,并提供了一种检验股指期货市场上操纵策略存在与否的方法,在较早的时间内从市场交易信息中甄别出价格操纵行为,从而有效降低价格操纵行为对市场效率和公平性的伤害,控制市场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2013年11月8日,沪深300股指期权仿真交易开始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运行,这意味着我国即将正式推出股指期权交易项目。基于Fischer Black、Myron Scholes和Robert Merton于1973年建立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可以对沪深300股指期权定价进行模拟实证研究,计算出期限为1个月的沪深300股指期权合约的看涨期权价格和看跌期权价格,通过比较模拟交易数据,可以看出使用该定价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出沪深300股指期权价格,从而显示出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沪深300股指期权定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合约乘数与标的指数点位决定了股指期货的合约价值,对投资者的交易风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应该根据中国股指期货市场当前主力合约所处的点位来计算其合约价值,进而再按照交易所要求来检验保证金对价格波动风险的承受能力,能够得出当前合约乘数水平偏高而增加了违约风险的结论.未来,中国可以借鉴境外成熟市场合约乘数的设计与发展过程,并根据国内市场实际要求和发展趋势,来对合约乘数水平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降低交易风险.  相似文献   

11.
我国股指期货监控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股指期货推出之际,对股指期货操纵行为的监管研究也日益显得重要,根据股指期货交易数据的噪声性、隐周期性、二重性、多粒度性和实体差异性,我们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的股指期货"数据—方法—指标"的监控方法,并给出了加强体制和制度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我国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的日内信息结构,本文从交易和非交易时段出发,研究了沪深300指数期货与沪深300指数现货市场日内交易和非交易信息之间的信息传递路径、传递方向及其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除现货下午交易信息外,上午交易和下午交易之间不具有必然的预测关系,而价差修正项却存在一定的预测作用。现货隔夜信息对期货上午交易与现货午休信息对期货下午交易均具有预测能力;期货隔夜信息对现货上午交易也具有预测能力,而期货午休信息对现货下午交易的预测作用并不存在;且与午休信息相比,隔夜信息对日间交易的影响更大。期货提前交易对股票现货日内交易与期货延迟交易对股票现货市场隔夜的收益及其波动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相对而言,延迟交易对股票隔夜的影响力要大于提前交易对股票日内交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实质是通过对股票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冲抵股票市场的风险。通过建立BGARCH模型计算沪深300股指期货对现货指数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对套期保值效果进行分析,进而验证沪深300指数作为我国推出的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沪深300 股指期货合约IF1112 的1 分钟高频交易数据,按照-定的规则将交易量分解为开仓交易量、平仓交易量和换手交易量,采用-定方法测度市场波动性,研究股指期货的不同类型的分解交易量对股指期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差异性,得到的结论是:分解交易量比未分解交易量包含更多解释市场波动性的增量信息,各类分解交易量对波动性均存在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是开仓交易量、换手交易量、平仓交易量.  相似文献   

15.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4月,中国股市股指期货上市交易,人们对股指期货寄以重望。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在股指期货推出至今已近一年的时间里,股市并没有因它而变得更加稳定,特别是刚推出后的两个月中我国股票市场大跌。如何看待股指期货的风险?通过采用基于GARCH模型的VaR方法比较S&P500指数期货推出前后其指数的波动情况,可以得出股指期货的推出在短期内将导致股票指数较大波动,但长期不会给市场带来大的动荡;而且从我国沪深300指数的波动状况看,也可以得出在短期内股指期货的推出对股市的波动有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EGARCH、多元GARCH、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CHOW断点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股指期货上市对股票市场波动的效应、对现货中外联合动态关系的影响、期现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以及股指期货交易行为对现货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指期货的引入加大了现货市场的波动,外生的波动事件通过期货交易,加大了现货市场的波动,引入股指期货后,中外股市的联合动态关系有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7.
基于跳跃扩散模型的中国股市和期市风险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6—2007年我国股市大盘股和股指期货标的指数的高频价格数据,建立了基于跳跃扩散的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事件风险模型,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我国大盘股和作为股指期货标的的沪深300指数既存在同时的跳跃溢出效应,也存在我国大盘股领先沪深300指数5分钟的跳跃溢出效应,表明我国股市和期市存在极强的风险关联性,进一步为我国股市和期市跨市场监管的机制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西方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看,股指期货是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其具有价格发现、转移股票现货市场风险、稳定股票市场等一系列功能,但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若监管不力也会产生新的巨大风险。从我国拟推出的股指期货产品,以交易主体、标的物、交易机制和政府干预等方面为着眼点,分析我国股指期货由于交易主体不健全、选取的标的物、现货交易机制存有缺陷、政府干预不合理等原因可能会导致的风险。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要从完善股指期货交易主体结构和准入制度、增加A股市场权重股的流通量、加强立法以及股指产权保护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的股指期货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混合分布假说理论的基础上,根据Jone 等(1994)的研究成果将成交量划分为成交次数和平均交易头寸,并考虑已实现波动率的跳跃和非对称性特征,构造了量价关系的基础模型、连续和跳跃波动量价关系模型及量价关系非对称模型,并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高频数据分别对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成交量与价格波动之间表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成交量、成交次数及平均交易头寸对连续和跳跃波动都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下偏已实现半方差较上偏已实现半方差包含更多的市场波动信息,平均交易头寸作为量价关系背后的主要驱动因子,可以更好地解释市场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