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们正在进行多卷本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十年》的研究和编写。有必要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任何科学史都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任务和一定的研究方法。探讨科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本来是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作为政治经济学史,社会主义部分是它的相对独立的分支,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又是一般中的个别。我们要探讨的不是全部政治经济学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问题,也不是探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一般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而是探讨在中国这块土壤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要正确认识世界内或一国内的社会主义飞跃,就应当明确相关的社会主义客体;要取得飞跃问破上基本一致的看法,就应当有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而社会主义认识史,是研究社会主义飞跃的合适对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虽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相比还存在差距。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新进展、走向新高度、达到新境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必须克服“重文学创作史,轻文学研究史”,认为学术史研究是“二道贩子”、是“第二等学问”的思想和心态,充分认识到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必须全面把握学科史、学术史的研究态势;必须准确认识学科史、学术史的功能定位和基本问题;必须深入探讨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中有两个相当流行的哲学命题,一是“哲学史就是认识史”,二是“哲学就是认识论”。达两个命题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的。它们直接牵涉到哲学科学和哲学史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关系到达两门学科的科学概念的全局性问题。因而,是非得失,不可不分辨清楚。本文就第一个命题谈一点粗浅的见解,对哲学史和认识史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争论。“哲学史就是认识史”这个提法,始见于1978年芜湖召开的全国西方哲学讨论会。为了批判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有的同志提出了这个新的提法。他们还根据它出自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句话,“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哲学笔记》  相似文献   

5.
黄仁伟 《中华魂》2012,(24):61-62
中国道路正在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重点,面对各种肯定或否定中国道路的思潮和议论,我们需要从本质上揭示这条道路的必然性,在纵向发展中认识这条道路的生命力,在横向比较中认识这条道路的优越性,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解读中国道路,以提升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在国际上促进各国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击退反华势力炮制的“中国制度威胁论”和“中国前景不确定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政治课的改革,特别是将“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不仅使学科的名称发生了变化,而且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引起了一系列变革,这种变革必然给从事“中国革命史”教学和研究的同志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学科体系、内容等要求。本文拟就“中国革命史”的称谓与上限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必须相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思想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必须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必须注意“两个转变” ,认真研究反面教材 ,汲取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领域,对于这一研究对象的历史形态、内涵特点、社会文化价值等做理论概括和深入阐释,必须确立适用于它的基本理论范畴,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应将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紧密结合,在“史”“论”结合的研究模式中确立基本的理论范畴,譬如在重点研究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流变史的基础上,确立其基本性质,阐释其社会、文化、审美内涵,研究其社会文化功能等.在研究中要注意将“还原”与“阐释”相结合,而综合性的话语分析、参今鉴古、多重证据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大多数文章和教材中都将社会主义的会计对象表述为:“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又将其中的“资金”定义为“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后,理论界对会计对象的认识发生了混乱,有故意避而不谈的,有用“资本运动”取代“资金运动”的,也有仍沿用“资金运动”的,可谓莫衷一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对象究竟需不需要重新表述?用“资金”的概念好还是用“资本”的概念好?另外,过去未涉及会计要素的概念,现在谈了会计对象还要谈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术界“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的观声、提出异议,指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不是邓析而是孔子。主要理由是: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思维作为认识对象的学者。2、孔子首次提出“名”这个重要逻辑范畴,标志着中国逻辑史的发端。3、孔子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文章最后一部分对“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这一论点的四条主要论据逐一进行了分析和反驳。  相似文献   

11.
从研究坐标的纵轴即“经”、横轴即“纬”看,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呈现为五种诠释体例。一是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二是以学派或学理为“经”、以时代为“纬”,三是以学术主旨为“经”、以学人为“纬”,四是以学理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五是以学人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的诠释体例是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诠释体例。  相似文献   

12.
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但在传统的现代化追求中,却导致了人的价值的失落,造成了现代性的悖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优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融入全过程"载体创新研究——《大学足迹》成长规划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载体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设计了《大学足迹》成长规划书,并通过直接引入、系统介入、高度融入三个层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指向大成长的横纵目标规划体系,总结了载体创新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闻学科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对新闻史研究本体的探讨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为新闻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由于本位缺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新闻史的研究上众多学者带来了无法追溯其本源的困扰。本文阐述了媒介生存中的新闻实践活动对于新闻史的产生、历史发展、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以此来完善对于新闻史研究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党要在新世纪实践"三个代表"就必须在理论上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而不是否定它;劳动价值论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并对现时代的诸多变化作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6.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专门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认识规律的有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具有时代特征,着重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六十年嬗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建国六十年间,以改革开放为界,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的内容和结构从单一趋向丰富,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要求;“总体布局”必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其内部结构。它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包括生态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举措,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有着深远的文化历史;认为充分吸收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精髓,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先秦儒家“和谐”伦理中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个人自身身心和谐的思想,简要论述了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对农业产业风险管理主体进行界定,之后通过调研数据对各主体的认知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后发现:横向来看各个管理主体之间认知程度有差异;纵向来看不同的管理主体由于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等的不同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