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环境建构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以来获得了持续发展,成为环境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本文基于环境建构论的发展历程,从环境社会学的多元研究范式、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论、环境建构论与环境实在论的争论等几个方面概述该理论,并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走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在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原理分析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研究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真实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发展理论。这个理论体系由相互联系的发展道路论、发展战略论、发展速度论和发展机制论四大部分构成;它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突出的人本性、明显的整体性、强烈的现实性和独特的渐进调适性五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论,对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于指导世界范围内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实践,对于建构更加科学的当代中国自己的发展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宗教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宗教构成了宗教社会学,也就是说,根据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考察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解释各种宗教现象。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即研究宗教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人际关系、人的心理与行为,如何影响人格的形成,如何影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历史发展对社会学理论演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在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学理论往往在某一国家形成国际性的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与当时的世界科学中心相一致,并随其转移而转移。社会学理论中心的转移,以某一主导理论的出现为标志。这一主导理论与所在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方社会从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社会学对消费的研究也发生了转向。在西方,消费社会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第二阶段是消费社会学的形成发展时期,这一阶段,西方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消费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消费研究也上升到社会结构层面,消费所体现的社会结构关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国是社会学的故乡,也是教育社会学的发祥地。研究和了解法国教育社会学的有关情况,有助于我国当前开展教育社会学的实质性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法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以孔德为代表的教育社会学初创时期;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社会学时期;二战后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时期。本文拟从这三个方而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教育社会学的形成苏联对教育问题的关心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曾在《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论国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对国民教育能做些什么》、《再论按民族划分学校事业》、《人民教师的贫困》、《论我们的学校》等著作中,从社会学角度对俄国革命前学校事业的状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种种设想。列宁对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及其使用的社会学统计方法,奠定了以后苏联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理  相似文献   

8.
英达 《社会》1990,(11)
社会学自恢复重建十年来、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八个方面的问题一、关于社会学本土化就一般认识原则而言,借鉴、扬弃的方针是得到认同的,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怎样认识和把握西方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其实质是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特定文化的认同问题。二、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主要有五种观点:①指导理论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②继承论观  相似文献   

9.
学科化视野中的中国女性社会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建设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为出发点,提出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方法及内容。它认为,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应力图形成自己的女性化的加本土化的话语与体系;其方法应包括有性人和证伪、主体化(责任感)和行动性等方面;内容则至少应包括社会分层、社会化、就业、文化与教育、健康、公共政策、婚姻家庭、违法犯罪、发展、比较研究及女性社会学史研究这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国际社会学是一个以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在20世纪80~90年代形成于日本.它关注国际社会的多样性、差异性及不平衡发展,认为一个统一的"全球社会"或"地球社会"尚未形成,并自觉地与"全球社会学"相区别.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相互交叉的方面:国际关系社会学研究、国际社会研究和地域研究.关于民族性、民族主义和移民社会的理论构成了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比较美学不仅是多种文化语境中的比较、理解和对话 ,而且是维系人类美好的感情、信仰和理想的最佳纽带。由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决定 ,比较美学在 2 0世纪从孕育到形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 2 1世纪 ,比较美学必将大力发展和日臻成熟。其成熟标志和发展契机主要是 :1.比较美学理论专著问世 ;2 .在高等学府开设比较美学课程 ;3 .比较美学系在重点高校中建立  相似文献   

12.
The current study has two aims: (1) to examin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emotional content of parent–child past event conversations and two aspects of children's self‐concept—moral self and self‐esteem; and (2) to examine the degree to which talk about past events is uniquely associated with self‐concept when compared with talk about ongoing events and situations. Fifty‐one five‐ and six‐year‐old New Zealand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discussed four emotional past events and two ongoing conflicts. Children's moral self, self‐esteem and language ability were also assessed. When parents referred to a greater number of positive emotions and evaluations, regardless of conversation type, their children had higher self‐esteem. Past event talk also uniquely predicted children's self‐esteem: Parents who used more explanations during conversations regarding past negative emotions, and more explanations and confirmations of past positive emotions, had children with higher self‐esteem. We discuss these results with respect to a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pproach to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演进的四次论说的考察, 证明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核 心内容在于既肯定各民族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共同性, 又肯定他们发展 道路的多样性。他在19世纪晚期提出现代化后进国家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建立社会 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 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 最新发展。

关键词: 社会形态演进规律 “人类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历史哲学

An examination of Marx’s exposi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ations on four occasions shows that the core content of his social formation theory consists in its affirmation of both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mations from lower to higher stages in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 diversity of their developmental paths.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he put forwar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late-developing modernizers being able to establish a socialist society without passing through the stage of capitalism represent a major development of his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s. The theory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the theor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vanc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re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14.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  侯钧生 《社会》2005,52(4):70-87
近年来,情感已成为社会学中一个相对新颖的主题。学者们对情感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越来越多,情感社会学理论初见端倪。事实上,许多古典社会学家与当代的社会学家在其理论建构中都曾提及情感。比如迪尔凯姆曾分析过宗教式情感对团结的作用;韦伯的四种行动类型之一就是情感行动,他还指出科层制发展得越完善,就越容易去除所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在霍曼斯的理论中,情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戈夫曼也曾分析过互动中的“脸面”与羞耻感。当然,这些社会学家对情感的分析是在其特定的研究背景下产生的,并未对情感做过系统的…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marcation of social emotions, based on their dependence on social appraisals that are designed to assess events bearing on social concerns. Previous theoretical attempts to characterize social emotions are compared, and their inconsistencies highlighted. Evidence for the present formul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into links between appraisals and emotions. Emotions identified as social using our criteria are also shown to bring more consistent consequences for social behavior than nonsocial emotions. We conclude by considering ways of validating and refining our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6.
陈彦辉 《学术交流》2006,(10):167-170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知识阶层对辞令的讲求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天子、诸侯、卿大夫乃至王孙、公子等拥有知识的贵族阶层,都开始重视辞令,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庄重严肃场合的言谈中越来越讲究文饰言辞。在社会重视辞令、讲求辞令的背景下,春秋辞令逐步走向成熟。具体表现在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士大夫等辞令运用主体的成熟和理论的成熟两个方面,其中主体的成熟是春秋辞令成熟的基础,理论的成熟是春秋辞令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张阿利 《唐都学刊》2009,25(2):95-104
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陕派电视剧的历史分期,经过大量的资料搜集、甄别,以及对于有关业界专家、管理者、创作者、投资机构等的访谈和调研,并通过与整个中国电视剧发展路径的比照,可以梳理出相对系统的发展流变和路径,如果以2007年底为一个相对统计和研究界限的话,那么,大致可以区分为这样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陕派电视剧的探索期(1980年至1988年);第二个时期,陕派电视剧的成熟期(1989年至1999年);第三个时期,陕派电视剧的转型期(2000年至2007年)。  相似文献   

18.
李启华 《学术交流》2012,(6):122-127
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俄罗斯族就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才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俄罗斯族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孕育期;二是19世纪末至俄国十月革命的快速成长期;三是俄国十月革命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徘徊期;四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和谐发展繁荣期。对各阶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俄罗斯族形成的历史脉络,从而有利于在新时期发展我国民族关系、增强民族认同感,也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稳定和扩大对外交往。  相似文献   

19.
加快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态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才资源上,具有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尤其是在理论上、观念上、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总体上处于探索培育的发展阶段。鉴于此,应以节日文化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依据、以舞台艺术为主导、以报业为龙头,积极开发经贸、旅游、娱乐和传媒文化产业。具体对策为: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创新步伐,构建新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完善并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快文化企业的战略重组,构建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拓展投资融资渠道,调整并优化所有制结构;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文化企业家队伍;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迅速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0.
The notion that mass mobilization has analytically important stages is underapprecia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pproach that decomposes mass mobilization into three main phenomena: origins, protest and outcome. Each stage is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factors and mechanisms. Accordingly, the research questions pertaining to each stage are dealt with by multiple levels of analysis and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llowing theory testing and theory development. The paper highlights separate causal mechanisms that operate in the emergence of grievances and protest motivation during the origins stage; mechanisms involving different forms of pressure, organization,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external forces during the protest stage; and mechanisms pertaining to key players and strategies that determine outcomes of mass mobilization. We illustrate that certain factors and mechanisms which are key in one stage have little or no causal relevance in the other stages. Other factors and mechanisms may also dramatically change in content, meaning or configuration between the stages. This theoretical approach facilitates the integration of a large and diverse body of scholarship into a structured analysis of mass mobilization that allows for both a detailed case study as well as comparison of stages across mass protests. The analysis of stages and causal mechanisms is illustrated across cases of democratization, revolution, and protest within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