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 ,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思维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讨论灵感思维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及作用 ,特别提到在侦查活动中的艺术运用 ,从而启发人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对人类社会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功能在传播中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文化单一性成为了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图景,而技术决定论已成为媒介社会发展的高调。如果新媒体传播缺失社会责任感,网络人继续无度膨胀,鼓吹媒介技术决定社会形态、决定人们的思维形式,那么人类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将会受到破坏,〖JP2〗文化多样性也会消失,文化仅仅作为信息“全球化”工具而存在,成为技术现实的附庸,人们被技术奴役而失去智慧,人类在信息社会中迷失自我的“人生困境”和“生态危机”就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最蘑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现在,世界上的语言达五千六百余种,其中被广泛使用的有二百多种。然而,正因为语种众多,也给人们带来许多困难。目前,世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增多,语言上的不便己成为很突出的问题。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共同语以解决这种不便,国际辅助语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它期望各国人民在其本国语言之外,再学习一种第二语言,使人们能了解世界,便于国际交往。国际辅助语是跟各种自然语同时并存的,并不排斥各国的本国语言。  相似文献   

4.
艺术与人类解放之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发展并不是只有“正统”的一种 ,而存在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态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来说较薄弱的领域 ,特别是在艺术和文化问题上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及艺术对现实的批判功能、新感性理论作为人类追求精神解放的一种理解、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等三个方面 ,论述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和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科学的文化含义 科学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方法、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一种社会活动等。科学被“看作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①。这种行为是独立的人类行为系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与其他文化有着关联。“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意义上的文化”②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③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文化也是一个复合体,科学文化=科学家+科学知识+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人类最本质的文化特征。语言现象和人类文化现象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本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各民族图解世界的一种文化符号,语言的力量更在各种民俗信仰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在人类思想史上,“民俗”(Folklore)这个概念的初始语义正是  相似文献   

7.
导言 (一) 语言和制造、使用工具的劳动一起,构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它们同样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只是在这里“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具体化为制造和使用仪器的操作。通过它们的中介作用,人和自然就具体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了:事物、现象割断了与自然的本然联系而被纳入社会历史的实践关系,对象化为客体,人也脱离了自身的个别性、本能性而上升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依重于科学技术,并无法摆脱科技权力话语境遇。表面上似乎是一种两难悖论,一个怪圈,而实质上却是一种文化现象。集经济、政治、宗教、科技、教育于一身的文化,作为解读科技的方法之一,也许是比较有意义的一种理性选择。一海德格尔拒斥将科学技术看作一种工具、手段或行为的观点,提出:“技术是一种去蔽之术”,“自由和去蔽即真理的发生有至为紧密的亲缘关系。”①是科学技术使人们得以深入被遮蔽的世界,科学技术提供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新方式,于是一种新的文化应运而生。但是从科学技术的反文化倾向看,新的科技文化最终表…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造不同于其它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不仅是文学创造的媒介、手段和工具,而且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方式和价值符号载体,作家只能用语言媒体去把握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支配思维并决定认识的方式,引导人们建造意识的大厦”,当作家运用一种语言时,也就是运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式去序化自身的审美心理内容,创造艺术幻象世界。因而,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作家以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去感应现实生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外化审美心理内容的语符化过程,语言能力运载着语符感性化了的审美对象,经历了由隐至显的  相似文献   

10.
《四川社科界》2006,(5):15-16
社会科学是什么?问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大学讲堂上教授们一摞摞厚厚的讲稿,或者书店中一排排装祯精美的图书。社会科学有什么用?可能很多人对此也是一头雾水。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科学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她为现实服务往往要经过中间环节的特点,使她总是难以走出学府、走出书斋,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与人们若即若离。其实,社会科学并不高深。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人类社会,使自己的行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有力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的否定活动在艺术超验领域和文化实践领域内的区别问题,以往谈得不多。它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力求把握人类艺术性活动在整个文化活动和现实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功能。要搞清这一命题,就须从“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文化是  相似文献   

12.
刘晓云 《理论界》2003,(3):26-26
19世纪上半叶,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技术文明的兴盛,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人类的前途、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预言基督教设想的天堂可以在人间实现。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通过掠夺战争、经济剥削和阶级冲突已经表现出来。而且,在机器大工业生产面前,劳动者失去了自主性,被一种异己的力量所控制。资产阶级思想家预言的人间天堂在一步步走向地狱。人们被一种孤独绝望的情绪所笼罩,感到前途渺茫,人类的理性陷入危机。当人们面对社会现实苦闷彷徨而又无从寻求答案时,人本主义者开始重新…  相似文献   

13.
艺术体制论与纯美学的去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曼楟 《江汉论坛》2005,(11):111-115
面对启蒙现代性为人类文明带来的危机,近代大致出现了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启蒙现代性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是却采取了大相径庭的策略。一种知识分子认为启蒙理性带来的是文化的衰弱,而艺术则是一个超越现实的乌托邦,“真正的艺术也是人类对现实彼岸的‘另一个’社会的渴望的最后保存者”,它是一种抗议的声音,一种批判的力量。换而言之,艺术是审美现代性的代表。因此,这一类的知识分子主张退守于象牙塔中的艺术,强调艺术的“自律”,并对技术进步持敌视态度。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就是这一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对以勋伯格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4.
一从审美角度考察,形象具有三种基本存在方式,即作为现实美而存在的生活形象(物象),作为艺术美而存在的艺术形象(艺象),以及作为想象美而存在的鉴赏形象(心象).前两种存在形态,人们早已予以足够的注意,但是,如果忽略了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中介环节一一想象美及活动于其中的鉴赏形象——的研究,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必将变得异常简单、刻板而枯乏.全部关系似乎压缩为干巴巴的两句话: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应该反映现实并积极作用于现实.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类艺术表现始终面对的一大问题,20世纪从新的层面提出人的情感问题,即焦虑、绝望和恐惧。这是人们在此之前从未如此强烈体验过的情感。20世纪的西方文化艺术把人类的焦虑、绝望与恐惧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焦虑、绝望与恐惧的情感形态和类型变化充满了20世纪的西方艺术长廊。西方现代艺术对情感的强调,把情感的真实作为艺术的一大标准即向内转,这在理论上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批评标准的丧失;二是公共性的丧失,或者说现代艺术行为与艺术的根本目的的自相矛盾。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应该是用最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来传达最普遍的情感,但现代艺术由于过分强调主观真实,变得不可交流,难以传达。综观西方现代派艺术,形式的极端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极端形式化的符号,其审美意味很难说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不懂的艺术;二是非常的逼真,把人当作物品表现(人的异化)和把物品当作人来表现(商品拜物教)的艺术,体现出西方现代社会对人的冷漠和对物的崇拜。形式问题的困难在于:一是怎样的情感才是真实的,而且是符合人性的,二是从外在的角度看,形式是否能找到一种独创性的技术,把异化破碎的现实、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生活经验统一起来。三是如何处理独创性与传统的关系,艺术能否实现交流、能否被人接受,需要传统的积淀作基础,必须有某种共同性的东西才能交流。人类艺术史上成功的作品都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现端倪,这一态势将会以较快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撞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的。当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些观念会变得陈旧而不合时宜,一些观念将会被修正、补充、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会受到较大的震荡,社会发展要求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超越现实束缚、充分运用人类的智慧,发挥想象力的程度将比任何时代更为突出。本文拟就知识经济时代应具备的观念谈谈前瞻性的看法。一、捕捉机遇观念机遇是一种稀缺性的社会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  相似文献   

17.
朱斌 《新疆社会科学》2011,(6):100-105,158
敦煌艺术主要是一种宗教艺术,体现了坚定的终极信仰精神。然而,它也有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一面。这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宗教文化精神:既追求终极信仰又关注世俗体验,既神秘而虚幻又真切而现实。这种张力充盈的宗教文化精神,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当代艺术的敦煌题材创作应该继承并发扬的一种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类只有具备了意识,才有从事各种精神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可能。艺术是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有当人类一旦具有了超越现实的企图,并借助某种再造的“形象”表现这种企图时,艺术才有可能诞生,所有的艺术都是这种足以构成积极幻想与相当混杂的心理交织的结果。意识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是把人与动物划分开来的标志。初始的意识是  相似文献   

19.
法律工具主义论者在对法律信仰进行批驳的同时却又走向另一极端。其实,法律既具有工具性,又应被信仰,只是层面不同而已。法律工具主义的是在于其具有功用性的一面,而纯粹法律工具观又和法律所体现的正义、自由之精神及人们视其为神圣的情怀相背离。法律深受现实利益、人的生存要求、法律实践之影响,人们对法律信仰的同时显示出较强的脆弱性。为使法的信仰强盛起来,必须加强法律权利之完善及执法环境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对意象的构成,以及意象何以会是艺术的细胞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意象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最早是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它指的是艺术创作构思时浮在脑际的一种艺术悬想。这种艺术悬想又是浸透着意念、意绪、情感的表象。表象是保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事物形象。这种表象一旦被人们打上意念、意绪、情感的印记,就会变成意象。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意象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感知外界事物时,被感知到的各种事物、对象,常常涂上了一层情感色调。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一定是人们有意识地这么做的。如果在这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自己情意的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