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康德"自在之物"辨正--兼谈对康德哲学阅读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界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康德哲学是一种折衷主义,不论来自左面还是右面的批判大都将其定性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焦点在于对自在之物的坚持或消解,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了认识论的阅读框架.文章指出,这种习惯性的阅读范式不能很好地理解康德的自在之物及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自在之物往往只被理解为认识上的一道屏障.文章认为应该从康德"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他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奠基于对人之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有限性的理性反思,它内在地包含着的范导作用可以导向一种历史意识.以此为视角,才能很好地理解康德批判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从而走出研究其哲学的惯性思维和误区.  相似文献   

2.
盈俐 《学术研究》2022,(6):16-22
恩格斯数十年一直坚持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论断。该论断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命题。它所蕴含的矛盾和多种发展方向,既是我们正确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也是恩格斯展示德国古典哲学之出路的一个典型案例。康德坚持自在之物论断的原因,一是他误解了时间和空间范畴的来源;二是他不理解行动对认识的本源性意义;三是他将方法论上的自我中心困境默认为人类认识本身的困境。恩格斯诉诸实验和工业等实践活动对自在之物论断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恩格斯的批判遭到了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的攻击,也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的误解。列宁对切尔诺夫的有力反击和卢卡奇的自我检讨都进一步确证了恩格斯自在之物批判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3.
王艳  张薇 《兰州学刊》2006,(6):30-32
康德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混淆了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原则界限,把自在之物当成了可认识的现象,于是便产生了“先验的幻相”,并为其所欺骗。与之相应,康德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展开了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学说,赋予理性矛盾特有的形式,破除了旧形而上学的独断迷梦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促使黑格尔比较全面地从多方面对矛盾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二律背反”学说达到了消极的辩证法,成为达到黑格尔的积极辩证法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康德把物的内部区分为"比较性的内部"与"绝对的内部",前者并非物的真正内部,而只是物的"外部"。物的真正内部或绝对内部其实也就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先验感性论分别从经验性直观和纯粹直观的角度阐述了人类的感性只是从关系的角度获得关于物的知识的材料,先验分析论则通过将范畴的本质揭示为一套"关系"体系从而论证了人类认识的本质不过是在感性材料中建立起各种综合的关系而已,这丝毫没有触动到物的自在的"内部",康德正由此在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划出一条人类认识的界限。不过,对于这个不可知的绝对内部,康德毕竟还是为之预留了一条可能的认识之路,这就是上帝的理智直观。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在其巅峰之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重新揭示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指出康德哲学始终难以摆脱形式与内容对立的二元结构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理论上的二元结构,卢卡奇将对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结构中。卢卡奇从康德的自在之物导入对体系的思考,并从异化的角度说明康德为什么不能从总体上把握对象。  相似文献   

6.
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体(或自在之物)二分所导致的内在逻辑矛盾,长期以来受到许多批评和质疑.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图景,在康德的"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引入"现象实体"概念是必要的.对康德哲学现象与物自体二分法进行现代科学重构,有助于弥补康德哲学逻辑链条上的裂痕,并对进一步思考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基于对表现为实证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物化意识的批判,提出关于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的思想,他认为康德敏锐地触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物化问题并对其作了妥协,提出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费希特和黑格尔力图克服康德的二律背反而未能奏效,只有马克思才建立起总体性的思维原则最终克服了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卢卡奇对总体性问题的阐释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思想,但在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上,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同一哲学的窠臼。  相似文献   

8.
一般来说,自我意识原则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被创立起来,是由康德完成的。在康德那个时代,如下的思维规定已经形成了:第一,沃尔夫已经发现了知识是在范畴中存在;第二,耶可比发现了范畴乃是主体中的范畴,因而不可能认识到自在之物;第三,通过休谟,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被揭示出来。康德的哲学思想正是通过这样三种思路的启发才得以形成。康德的基本思路是从知识的建构方式上引出的。康德首先关心的是,作为一种概念性的知识,到底是通过何种中介,才可以在我们的主体中建构起来。康德曾在《纯粹理性批判》先验逻辑部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康德指出,…  相似文献   

9.
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山 《学术论坛》2002,7(6):34-37
康德哲学是集笛卡尔以来各派研究之大成 ,他的划时代功绩就是创立了批判哲学 ,用先验的方法把自由领域从自然领域中划分出来 ,从而厘定了自由和自然的界限与各自职司。在自由领域 ,他区分于现象界的本体概念 ,区分于感性自我的理性自我 ,实际上关涉到了社会存在物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领域 ,为日后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 ,特别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康德哲学中的不可知对象是指作为本体对象的"自在之物"和"理念"(理性概念)."自在之物"作为在人之外的客体对象,是人的感官感觉得以生成、人的知识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可认识."理念"则是人之理性运用过程中所构成的对象,不可认识.纯粹"理念"虽然不可认识,但的确"存在".在认知层面,它借助于先验理念而构成了一种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思维对象;在实践层面,它通过配得的行动意志,变成了人的行动理想.道德作为一种不可知的理念,不仅仅是可思的,更重要的在于有一个配得的行动意志去行.  相似文献   

11.
自由的可能性论证首先开始于康德哲学的一个预设——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通过区分,康德提出,自由和自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这样,康德在现象界之外,在自然领域之外,开拓出了自由的可能性。进一步地,通过自由这一宇宙论理念的论证,康德指出,宇宙论理念是关于"世界"的概念,这些包含着无条件者的条件序列,始于自由的理性。自由的理性是现象领域的根据和前提。最后,康德证明了自由与自然法则可以共容共存。至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由的可能性论证证成。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发现了康德的先验中所隐藏的历史,把康德的自在之物变成了自在自为的理念。马克思发现黑格尔哲学对事物思维着的考察陷入了意识形态的生产,于是把黑格尔思想的内部对象变成了思想的外部环境和形式方法,实现了实践地去思想,从而改造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开端问题就是所谓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为寻找一个哲学的"开端",他把哲学的开端奠定在先验理性的层面,为德国古典精神哲学开了先河.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则是要消解开端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他的辩证法是要把开端和结果统一起来.黑格尔主张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验的世界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刘晓民 《阴山学刊》2013,(4):15-17,80
康德认为人不能有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借用康德的智的直觉的观念,印证了在中国哲学中人是有智的直觉的。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对康德的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康德哲学的缺陷在于隔离了本体和存在。然而,康德哲学和牟宗三笔下的中国哲学互有长处,没有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15.
张桂权 《学术研究》2012,(12):22-26,69,159
康德哲学标志着现象主义的转折。然而,康德的"现象中的实体"被学界忽略了。康德的"现象中的实体"指的是"先验质料",它是比"自在之物"更深的层次,是真正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就是"物质"。康德最终把"实在性"落实到这里。那些认为康德是"唯心论者"的人误解了康德。胡塞尔并没有"超越"康德,只是如海德格尔所说"抛弃"了、"绕过"了康德。  相似文献   

16.
康德先验哲学的最大秘密是"现象-物自身"二重关联结构中的物自身.这在第三批判导论中又称为"超感性基体",它是自然界与人界背后之隐秘物.康德在自然天体史理论的大视野中,揭示了从"原始物质"(世界最高智慧的设计与安排)开始,途经目的论之大系统,以道德神学为归宿的"超感性基体"及其演化之全程.故"现象"是原初物质最高智慧的物化显象;"物自身"是原初物质最高智慧之设计师,也就是原初物质"造化"智慧之本身. "自然天体史理论-大千自然界(含人界)目的论-道德神学",是康德先验哲学跨越亘古时空的三级跳.其中,开端环节(自然天体史理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往往被论者忽视,故缺少康德自然天体史之大视野是无法读懂第三批判的.乃至于无法读懂整个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邓晓芒批评牟宗三在<会通>中误读了康德,这一批评是正确的.牟宗三没有恰当区分先验与超验、经验性与经验.其误读之源在于误解与误译.他的误读对康德哲学是致命的.先验观念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在批判哲学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同时意味着经验性实在论.康德提出先验观念论的目的是要面对休谟去捍卫经验的实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超验性与经验性统一的哲学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欧洲认识论占据哲学主流以后,超验的存在被遮蔽了很长一段时期。在人们试图从认识论角度消解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同时,对于人的本真状态的追问在部分哲学家中却悄然兴起。马克思高出于其他哲学家的地方,是他立足于现实世界,科学地思辨了应有与现有的哲学关系,完成了从认识本体到实践本体的革命性转换,并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诉求,开启了一条超验性与经验性相统一的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体系总体上是围绕着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清理和重建展开的.在此观照下来考察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难发现康德的知识论在处理上帝理念和宗教神学时兼有批判和保护的深刻用意.康德把先验理念排除出经验范围之外,其实是为宗教和形而上学之可能打下更可靠的地基,因为牺牲了经验的明确性和独断性却保障了其在超验领域的重要性和绝对性.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感性与知性之间作了一个绝对的区分,即直观不能思维,思维不能直观,因而概念与直观处于对立之中。他的理智直观所谋求的正是概念与直观的结合,其基本含义是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而直接把握对象之本质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是上帝的直观能力,它所指向的对象是自在之物。费希特把直观看成是自我的一种行动,因而理智直观就变成了绝对自我对其一切行动的直接性的意识。谢林在费希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我的理智直观视为自我意识演变的基本手段,他通过"直观的级次"概念在理智直观中注入了时间和历史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