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统领、涵盖、弥漫其他思潮特点的综合性的社会思潮,它蕴藏在每一个现代思潮里。被称为三大思潮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就有着密切的互动与对应关系。民族主义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的同源潜流,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但是,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三大思潮对民族主义诉求的表达可区分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理性民族主义)、保守型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三种民族主义的次元类型:激进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基本连接点在于通过激进手段建立民族国家;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是建立自由民主宪政的现代民族国家,争取国家自由;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交集点、契合点最多,以至有的研究者认为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存在着新儒家、民族主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浸染其中的传统家庭文化无论在组织理念、结构形式还是在特性上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转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性使当代中国的家庭文化处于“义利”难以协调,稳定与自由不断纠结的诘难中,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危机.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能够勾连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文化思潮的涌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主流社会思潮,由于其自身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西方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一重任.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舞台上主要活跃着三大思潮 ,它们是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新儒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这三大思潮虽互有消长但都有不衰的生命力 ,相互间展开过并将继续展开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张君劢是在与这三大思想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的。概而言之 ,他是西化思潮的批判者、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和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本文拟就张君劢与西化思潮的关系作一探讨 ,不当之处 ,欢迎方家读者批评指正。一、反孔批儒与尊…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舞台上主要活跃着三大思潮 ,它们是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现代新儒学。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张君劢是在与这三大思想文化思潮的互动中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的 ,本文拟就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的关系作一番探讨。一、挑起人生观论战开启现代新儒学目前大陆学术界有一种观点 ,认为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发端于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 ,康有为是这一思潮的“开拓者和尝试者”。因为康有为曾对儒学做过一番改造 ,一方面区分所谓真假儒学 ,另一方面又援西学入儒 ,从而使其具有了某些新的内容。而这正是现代…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的文化理路得自美国思想家、文学批评家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对于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具有一定的理性反思,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中,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内核.但"学衡派"文化取向上的非政治化法则与过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建设,使其在现实中仅辗转于理论层面的论证,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20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局面.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激进主义思潮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一起被并称为近代三大思潮、三大思想文化流派。对近代激进主义的反思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下就学术界对近代激进主义思潮的反思作些梳理。一、关于激进主义思潮的起点与发展脉络激进主义的源头应追溯到哪里,其发展脉络如何?学者基于对激进主义的不同界定,对其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作了不尽一致的描述。柴文华在把中国近现代的反传统和西化思潮简化为“文化激进主义”后,又把它分解为“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三个层面。“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明成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新儒学派、西化自由派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文化的论争,形成了现代的人文基础,并且于抗战之后都介入了现代民族精神的构筑。新儒学派有其为国立本的合理之处,西化派的民主、科学在适应变革需求上也有它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本位"观点,又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构筑了意识形态上的"体"。因而,"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精神与文明构型,即以民族文化为本,世界文明为用,人民性为体的民族精神发展现与文明构型的复合体。在今后多元开放的时代,更应该承认三大思潮并存的现实。当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体系是不能动摇的,但也需要走出意识形态的范围,制、充东方文明成果,完成历史起点的综合文化创造。以东方文化构筑民族精神介入新世纪的发展,则成为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文化语境下的鲁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鲁迅大致遭到以下几种文化思潮的消解颠覆其一是后现代文化思潮,其二是后殖民文化思潮,其三是全球华人区域中兴起的以"新儒学"为标志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鲁迅终究是无法被解构的,其原因一是鲁迅文学已经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区域、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学经典";二是鲁迅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作家,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成为一种独异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资源主体",永远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国哲学的传统、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1日至14日在武汉举行.国内部分中西文化与哲学研究专家等60余人与会,就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现代转型、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传统与新诠任何民族成功的现代化都必然而且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思想资源的滋养下成功的,这样才不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而要透析传统对现代化的本根意义.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内在理路和内在精神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并进一步在与世界文化的相比较相融摄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扬弃.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或深入挖掘儒、释、道三大传统资源的丰富内蕴,或从明清学术思潮与近、现代文化思潮中寻找传统与现代化的接合点,或从西方哲学视角透视中国哲学的特质,针砭传统哲学的某些痼疾,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清末以来,中国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历届中央政府(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都把建设一个主权完整的、具有集权性质的现代民族国家作为重要目标.但是,它们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三大困境:政府无法整合国内的民族主义思潮从而使得其矛头指向自己;政府缺乏权威资源进行有效的中央集权,也无法实现央地关系的有序化和制度化;政府缺乏应对政治参与和社会运动的政治智慧和能力,从而无法实现国家与社会领域的良性互动,双方的恶性博弈最终导致政府合法性的丧失,使得其失去了领导国家建设的资格.  相似文献   

11.
先秦学术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着战国诸子士辩景观的形成,盛行于战国时代的理性、人本和名辩三大思潮为战国诸子士辩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术背景和论辩平台.正是在这三大学术思潮的辉映之下,战国诸子士辩才得以景观化、风气化,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学"作为本土文化或学术的特称,本是现代化潮流在中国兴起后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又是被现代学术无情解构的一种学术系统。国学思潮所处的这种吊诡境遇,生动地折射出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大变动中自我调整的艰巨性,并使聚集于"国学"大旗之下的各派价值取向及其处置传统学术资源的理论或态度,亦往往呈现出种种异相和复杂性。其间的进退得失,不但牵动着国人对民族文化传统未来命运的思考,而且为当下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现代西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出现了新的演变和分化,其主要特点是非理性主义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挑战,以至形成为一百多年来在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它不仅直接反映在哲学领域,而且也影响到现代西方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研究和探讨非理性主义思潮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从中吸取其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借鉴其有益成果,对促进我们自己文化的发展是有禅益的。  相似文献   

14.
新格律诗倡导诗歌格律,对新诗的发展具有规范意义,但也存在着对诗歌音乐性理解狭隘的不足;同时,新格律诗体现着中西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与融合,其理论思维兼具东西诗论特色,格律形式受惠于中英格律诗歌传统;新格律诗所体现的艺术精神,既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也深受英美近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诗人精神结构的外化。  相似文献   

15.
"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产生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是在求富求强的民族主义和"开启民智"的启蒙主义双重推动之下产生的,其理论根据是无政府主义、科学主义、工具主义以及进化主义等西方学说.在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时代语境中,从"汉字革命"和世界语运动中抽绎而出的以实力决定文化、以科学剪裁文化、以文化的普适性消泯文化的民族性的文化世界主义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思想的正反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被纳入国家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社群与个体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汉语思想界探讨与交锋的焦点。较之现代自由主义,历史上的儒家更擅长通过宗法血缘与政治权威,将社会成员规范在群体之中,其"个体"从来都是在"社群"中定义的;近现代以来,中国主流思想界在长达百年的"反传统"情绪中,一再试图以现代自由主义的"个体权利至上"原则来重新组织中国社会,而与此同时,"社群主义""角色伦理学",乃至鲜明的"反个体主义"等思潮则在西  相似文献   

17.
宋志明 《东岳论丛》2014,(2):189-191
正概括地看,清末民初之学术问题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因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引发之"中西"问题,具体化为中西哲学或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一类是由回应时代问题而引发之"古今"问题,具体化为传统与现代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就当时的情形来看,无论对哪一类问题,清代学术都无法圆满地予以回答。正因为如此,一意"崇洋媚外",一心"攀缘科学",将传统儒学"唾弃"、"摧残",竟然成为当时之"时代思潮"。熊十力说:"唯自海通以来,中国受西洋势力的震撼,中学精意随其末流之弊,以俱被摧残,如蒜精之美,不幸随其臭气而为人所唾弃。"②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学问"理论资源枯竭",即其哲学意蕴不足。在熊十力看来,面对如此严重之困局,要应对"中西"和"古今"问题,作为文化建设之"根荄"的哲学必须要有所作为,从而带动整个学术、文化之发展。他说:"所谓本位文  相似文献   

18.
<正>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思潮的起点。传统文化、科学民主启蒙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汇聚论战,深刻地影响了其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陈独秀在这次复杂纷纭的思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 文化运动和政治革命是五四时期的两大主题。但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前者是具有现代素质的一批知识分子率先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以独立的品格在旧文化的废墟上草创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儒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个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新儒家的文化观则是把握这一思潮的关节.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反省,关联着新儒学的始点和终点,构成其"理论预设"和"终极关怀".本文选取熊十力、牟宗三、杜维明三个典型个案,通过对其文化观传承理路的梳理、比较,以期能折射出三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中纯艺术思潮的形成受到西方思想多方面的影响,又和传统文化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主张出世、重视审美的道家思想是滋养纯艺术思潮的主要木土资源, 对其基本文学观、主体论和创作论等都形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现代的纯艺术思潮不是道家 思想的直线延伸。它在对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的追求方面,和西方有确定的共同性,同时又 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显示出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在新时代求变转型的追求和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